APP下载

耳后皮下平滑肌肉瘤1例

2021-01-22汤玮余少卿金玲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右耳皮下肉瘤

汤玮 余少卿 金玲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上海 200065)

资料患者男性,23岁。因“发现右耳后肿块2月余”于2017年3月6日入院。患者2个多月前无意间发现右耳后肿块,开始仅绿豆大小,不伴红、肿、痛、瘙痒及破溃。肿物逐渐增大至蚕豆大小,遂至我科门诊就诊。门诊以“耳后肿块”收入院行手术治疗。体格检查:右耳后乳突表面局部隆起,约蚕豆大小,质地韧,边界清,活动度可,无红、肿、破溃,无压痛(图1A)。入院后于2017年3月6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右耳后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右耳后皮下肿块,球形,直径约2 cm,包膜完整,界限清,未累及筋膜层,质地韧,切面呈灰白色相间,鱼肉状。术后病理提示:(右耳后肿块)浅表型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LMS)。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大量恶性肿瘤细胞,多为梭形细胞,排列呈束状或网状,核圆形、卵圆形,核分裂,异形性。免疫组织化学: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CD34(血 管 +),h-Caldesmon(+), 上 皮 膜 抗 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S100(-),Desmin(+)(图1B~D),符合浅表型LMS。遂于2017年4月13日在我科行右耳后恶性肿瘤周围组织活检术,术中皮缘及基底组织分别送冷冻病理,均未见明显肿瘤残留。外院PET-CT检查显示全身未见明显淋巴结转移或其他原发病灶。术后随访2年余,目前患者右耳后无明显复发,继续随访中。

图1 患者查体及病理切片图 A.患者查体情况;B~C.分别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 ×100,HE染色 ×200),镜下可见多为梭形细胞,排列杂乱呈网状,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核分裂象,异形性;D.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 ×200),镜下可见SMA呈阳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

讨论LMS起源于平滑肌细胞或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间叶细胞,生长速度快,易复发,且恶性程度高,占软组织肉瘤的6%~7%[1]。LMS好发于子宫、胃肠道等平滑肌丰富的器官组织,也可发生于呼吸道、肠系膜和腹膜后等,而原发于皮下的LMS极其少见[2],原发于头颈部皮下的LMS则更罕见。LMS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男女发病率无较大差异。

皮下LMS约占浅表软组织恶性肿瘤的1%~2%[3]。主要鉴别诊断包括以下4种疾病。①脂肪肉瘤:发生于耳后皮下的脂肪肉瘤较少见,该肿瘤生长缓慢,因组织学类型的多样性信号较复杂,可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脂肪信号。②滑膜肉瘤:多见于四肢,头颈部的发生率约为9%,MRI上肿瘤信号不均匀,瘤体内可见钙化、出血、坏死囊变及分隔。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该肿瘤是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体积较大,呈多结节状生长,血供丰富,瘤体内部易出血、坏死。该肿瘤在颌面部多呈侵袭性生长,侵犯周围结构,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④纤维肉瘤:它是一种起源于成纤维细胞的恶性肿瘤,口腔颌面部纤维肉瘤约占全身纤维肉瘤的15%,T2WI上可见低信号区[4]。

LMS的转移率与肿瘤的深度呈正相关。皮下LMS的转移率较低,对于无明显转移的皮下LMS,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式。完整切除肿瘤,同时行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及术中皮缘冷冻病理检查,可以获得较为有效的治疗结果[5]。如果并发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手术切除原发灶后辅以放射化学治疗,但疗效并不佳。所以手术完全切除是治愈本病的唯一方法,不能手术切除的转移性LMS是无法治愈的。全身放射化学治疗始终是姑息治疗[6],效果较差。

皮下LMS临床罕见,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及体征,B超、CT、MR等辅助检查对于明确诊断的作用有限,易被误诊为良性软组织肿瘤。故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皮下软组织肿瘤要予以一定的重视,肿瘤切除术后的病理诊断是必须的。皮下LMS诊断的金标准是术后病理诊断。在术后病理诊断为皮下LMS后,需要进一步行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及术中皮缘冷冻病理检查,同时行全身CT、MR或PET-CT等检查,排除转移可能。有转移会直接影响术后生存率。总之,在常见的皮下软组织肿瘤中,良性肿瘤较多见,如皮脂腺囊肿、脂肪瘤等,但也需警惕皮下LMS等恶性肿瘤的可能。

猜你喜欢

右耳皮下肉瘤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脂肪肉瘤,早发现才可能有好预后
用右耳听 记得更牢
用右耳听记得更牢
用右耳听记得更牢
复方樟柳碱两种注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比较
腹部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肺尤文肉瘤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