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1081常用字的形体变化规律
2021-01-22李雁君
李雁君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现代汉语3500常用字是人们学习和掌握汉字的基础。“常用”意味着3500字在现代阅读与写作中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掌握3500常用字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一般的阅读与写作问题。①潘杰.从历史溯源角度看2500常用字的形体变化[J].中国文字研究,2017(01):163-168.在3500常用字表中,有繁体字形的有1081个,占30.9%,我们可以通过繁体字看到字形在传承中的变化,而简化字是在楷书字体基础上的笔画减少,因此,对1081个有繁体字形的字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字形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化。
一、1081常用字形体变化分析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因义构形的,它的形体直接带来的信息是意义,由义知音。”②王宁.论汉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及其优化的原则[J].语文建设,1991.6.造字之初的汉字是因义构形的,但随着时间的演变,汉字字形发生了变化,虽大多保留着可供分析的理据,但不能直接分析的形体更多。要想了解汉字的表意性、掌握汉字的变化特征、归纳变化规律,就必须对其形体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20世纪90年代,王宁先生用汉字构形的理论对汉字的构件功能进行分析,与六书的归纳方式不同,这一方法适用于从甲骨文到楷书所有汉字结构模式的分析。通过对1081字的分析,我们分出无古文字形和有古文字形两种。其中,无古文字形是以1081常用字的繁体和简体字形在李学勤的《字源》和高明的《古文字类编》中找不到相应的古文字形为依据的,见表1。
表1 字形变化分类表
我们看到1081常用字中无古文字形的有145个,占13.4%,有古文字形的有936个,占86.6%,这一结果表明1081字大多是由古文字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性。根据字形的变化程度,我们将汉字的形变分为两种:书写变化和构形变化。
(一)书写变化
书写变化指“汉字经过发展,结构要素、模式、层次等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书写样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形素内部的书写单位在笔法或笔数上的变化。”③齐元涛.汉字发展中的跨结构变化[J].中国语文,2011.如:
在1081个字中,属于书写变化的有870个,占比92.9%,其中属于笔法变化的有810个,属于笔数变化的有60个。通过这些数据,我们看到从古到今,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性和字形演变的稳定性。
(二)构形变化
构形变化指“汉字经过发展,结构要素、层次、模式等构形属性发生了变化,在构形变化中,根据变化前后字形是否具有构件对应性,又分为:构件对应性变化和跨结构变化。”③在1081字中有66个属于构形变化,占比7.1%,这一结果也间接反映了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性以及汉字字形演变的稳定性。如:
1081字中属于构形变化的有66个,占比7.1%,其中属于构件对应性变化的有44个,属于跨结构变化的有22个。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对汉字构形理据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构形属性的变化,但通过表格我们看到,构形变化所占比例并不大,虽跨结构变化是使汉字丧失理据最主要的原因,但其占比很小,这一结果表明汉字在发展过程的传承性以及汉字的表意性本质。
造字之初的汉字构形理据是十分清楚的,通过这些汉字可以看到造字时的构想和想要表达的事物,虽汉字的形体比较复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为了便利开始避繁就简。总的来说,从古到今,汉字的简化史从未间断,同样汉字的本质属性—表意在发展过程中也从未发生变化。
二、1081常用字的简化方式分析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工具,又是汉语的辅助工具,这些决定了它在朝实用(即简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又朝着适应汉语发展(即繁化)的方向发展。总之,从最初的图画文字到现在的简化字,其变化就是在不断简化的过程中又不断进行着繁化。简化和繁化是汉字演变的两种趋势,但从汉字的发展历程看,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
本文对1081字的简化方式进行分析,将简体字与繁体字形进行对比,分析简化方式并试图挖掘规律,根据已有的简化方式总结出以下几种类型,见表2。
表2 简化方式分类表
类推简化 638个 类推简化加声符替换 10个草书楷化 54个 草书楷化加记号替代 1个起用古字或异体 35个 删减构件加记号替代 3个删减构件或笔画 70个 会义合成变义音合成 4个另造新字 20个 义音合成变会义合成 3个不明 31个
通过上表我们看到:汉字的简化方式很多,除使用一种简化方式外,还有38个字是两种简化方式的结合,其中属于类推简化的有638个,占59%,另外,在两种简化方式的结合体中类推简化和其他简化方式结合的有25个,足见类推简化在汉字简化中的重要性。
类推简化指运用偏旁类推来简化汉字的方法,当这个字作为其他字的构件时也跟着简化就形成了类推简化。如:简化字中带有“言”字旁的均属于和“言”相关的类推简化字。但大量类推简化的使用,给我们理解汉字的构形理据造成了困难,如:“厉(厲)”,简化字以代替繁体字中的,属于和“萬”相关的类推简化字,我们看不到“萬”的形义关系和构形理据。
在关于类推简化范围的问题上,学界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支持无限类推简化和支持有限类推简化。王宁认为在大型辞书中,“无限类推”不但会产生新的字形,而且其中的收字是备查的,改动了字形会让人在遇到难字时无法按原有字形查询,这就失去了编纂辞书的意义,而苏培成反对将汉字类推简化的范围限制在《字表》范围之内,觉得会恢复繁体字。笔者认为:限定类推简化的范围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同一出版物中可能出现同一偏旁有时简化,有时不简化的情况,让人感到困惑。但取消类推简化的限定,也会造成一定问题。简化汉字在给我们识读汉字之际带来了很大便利,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简化汉字也一样,类推简化、记号替换、草书楷书等简化方式虽简化了汉字,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遗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属于记号替换和草书楷化的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构字理据。我们发现简化字中属于记号替换的有69个,属于草书楷化的有54个。首先记号替换指由于繁体字的某部分太过繁杂,人们把复杂部分改用简单记号来代替,如“伤”用“力”代替繁体的“昜”,使得“昜”丧失表音功能,形声理据丧失;又如“僅”简化为“仅”,“戲”简化为“戏”,“對”简化为“对”,“權”简化为“权”,用“又”进行记号替换的多达十几种。草书楷化指部分简体字是历代书法家笔下的行草字体,将它们的连笔断开并加以楷化就成了简化字。采用这种简化方式的有54个,如“專”简化为“专”,“車”简化为“车”,“貝”简化为“贝”,这些字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不容易记忆。
其次,属于声符替换和同音合并的简化字让汉字的读音变得复杂。在1081字中,属于声旁替换的有66个,属于同音合并的有51个。虽然简化了汉字的笔画,但其读音却给人们带来误读,如:“迁”和“歼”,同样是义音合成字,千为声符,但读音却不同,这些情况都加大了我们认识繁体字的困难。
最后,汉字形体的简化使汉字变得更加复杂。在繁体字中,相同构件在不同的字中被简化为不同的字,如:同样是“昜”旁的繁体字,“楊”简化为“杨”,“陽”简化为“阳”,“傷”却简化为“伤”,对这种简化方式的定位还值得我们思考。虽简化汉字存在很多问题,但从古到今,简化一直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是社会之趋,历史之必然。
三、总结
汉字简化是大规模的,又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构形角度看,汉字是表意构形的,造字之初的构形理据十分清楚。但在发展过程中,字形、字义、语音等方面的变化使得汉字的理据逐渐模糊,由此进一步验证了汉字的表意性,得出简化字是历史必然的结果。因此,从源头出发,从历史溯源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变化,找出汉字的发展脉络及变化规律,对汉字的理据分析和汉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