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预防和控制献血反应的研究
2021-01-21黄艳华
黄艳华
(贵港市中心血站 采血科,广西 贵港 537100)
0 引言
无偿献血是指为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身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的公益事业,是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随着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的无偿献血意识愈发强烈[1],血站接待的献血人数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献血反应问题也逐渐引起医护工作者和献血者的重视。献血者精神紧张、产生恐惧焦虑情绪或受到疼痛刺激等,都会引起神经-体液因子失调,进而令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最终导致外周小血管快速扩张,出现头晕、呕吐等献血不良反应[2]。消除献血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是预防和控制献血反应的关键,故本研究选取到我市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151420人作为研究对象,就心理干预对献血反应的预防和控制效果进行了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到我市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151420人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9月前到血站献血的人员纳入常规组(75687例),2017年9月后到血站献血的人员纳入心理组(75733例)。纳入标准: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者,且距离上次献血时间超过6个月;年龄为18-55岁。排除标准:有认知、沟通障碍者;有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者;有严重心理障碍者;有肾结核、骨结核与肺结核等各种结核病者。其中,常规组有男52980例,女22707例;学历:大专及以上40884例,大专以下34803例;首次献血51482例,再次献血24205例。心理组有男53770例,女21963例;学历:大专及以上40913例,大专以下34820例;首次献血51498例,再次献血2423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对常规组献血者采取常规处理和预防措施:对献血者采取体检、征询等措施,记录其夜间休息时间等基本信息;采血前安抚献血者,通过宣传视频向其讲解献血的相关知识;献血者出现反应时,协助其保持头低足高体位,可让其饮用温热糖水,情况严重是需按压其谷合或人中穴等。心理组献血者除接受上述常规处理和预防措施外,还接受心理干预,具体方法:①血站应为献血者营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如在采血区配备齐全的医疗设备和药物、安装空调等,保证区域内干净整洁,调整好区域内的温度和湿度,并适当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舒适的献血环境,更有利于献血者放松心态,消除心理的顾虑。②在采血前通过体检征询、填表或观察等方式,评估献血者的心理状态,了解献血者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原因,并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针对首次献血者,注重宣传《献血法》,并讲解献血知识,引导其科学认识献血,同时积极予以指导;针对再次献血者,可以交流相对轻松的话题,转移献血者对献血的关注,或是了解其对献血的看法。③在血站内使用大屏幕播放献血的宣传视频,供献血者观看,同时向献血者发放宣传资料,以亲切和霭的态度为其讲解血液相关生理知识、献血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并主动告知其献血可减少人体内一部分粘稠性血液,于人体新陈代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让献血者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知,才能够以更加放松的心态面对献血。此外,指导献血者学习献血反应的相关知识,并告知其不同程度献血反应的处理方法,提高献血者对血站护士的信任程度,以打消其内心顾虑,如轻度、中度献血反应卧床休息片刻或服用糖水即可缓解症状;重度献血反应需摆放平卧位,必要时静注葡萄糖,短时间内会逐渐恢复正常。④在采血过程中,护士应保证操作轻快、准确,避免献血者感受到较为强烈的疼痛感而变得焦虑。对于晕针或紧张心情不能较快缓和的献血者,护士应与其进行聊天闲谈,让其转头或用纸板等挡住其眼睛,或是浏览报刊书籍,以此分散其注意力,避免其因过度紧张、害怕导致肌肉僵硬。护士还应密切观察献血者的情绪变化,对其情绪反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如献血者会因血液流速异常而表现出慌张,护士则应对其进行言语安慰,并握住其手,引导其做深呼吸,让其有被重视、被关怀的感觉,从而逐渐放松心态。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观察两组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情况,对比两组献血反应率。献血者出现头晕、恶心、心慌等症状,但经过保持头低足高体位处理后,症状迅速缓解,可判定为轻度反应;献血者出现头晕、恶心、心慌等症状,并伴有晕厥、呕吐、胸闷等,且需要经过1h以上才有所改善,可判定为中度反应;献血者除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晕厥、呕吐、胸闷等症状外,同时发生较为明显的脑缺血现象,心率和血压都有所下降,甚至发生抽搐惊厥,可判定为重度反应。(轻度+中度+重度)/总例数×100%=献血反应率。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采集数据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χ2来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常规组出现832例轻度反应,242例中度反应,75例重度反应;而心理组出现341例轻度反应,45例中度反应,15例重度反应,心理组的献血反应率(0.53%)明显低于常规组(1.52%),组间差异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情况对比[n(%)]
3 讨论
由于教育普及和无偿献血宣传到位,“无偿献血,利人利己”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3],无偿献血这一伟大公益事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献血就必须接受扎针这一侵入式操作,故献血者或多或少会存在紧张、恐惧等心理,而这些不良心理因素极易导致胸闷、头晕、脸色苍白、恶心、呕吐等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4]。献血者缺乏对血液相关生理知识、献血流程等的认知,是令其产生不良心理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首次献血者缺乏献血的经验,加之对献血操作并不了解,在献血过程中始终并伴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更易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献血反应不仅对无偿献血工作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还会让献血者形成心理阴影,从此害怕会抵触无偿献血。
以往医护人员在献血时,通常是实施常规护理,并做好各项预防工作,虽然能够为献血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指导,辅助献血的顺利进行,但常规护理缺乏对患者身心状态的关注,在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方面上效果欠佳,难以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心理干预指的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特定对象实施有计划的针对性干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护理工作中[5]。本研究中,心理组的献血反应率(0.53%)明显低于常规组(1.52%),说明心理干预有利于献血者献血反应的预防和控制。舒适的献血环境有助于献血者做好心理建设,彻底消除是否会感染上传染性疾病等疑虑,以最轻松的心态应对献血操作,避免情绪对献血操作的开展造成影响。护士在采血前评估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宣传工作,能够献血者更加了解献血相关知识,对献血形成正确的认识,自行缓解焦虑等情绪,保证了献血的顺利开展。护士在献血过程中,帮助献血者转移注意力,同时针对献血者情绪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能够让献血者突如其来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在整个献血过程中保持轻松的心态,保证神经-体液因子正常运转,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献血者的迷走神经兴奋不处于兴奋状态,就不会引起外周小血管扩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献血反应起到了良好的预防和控制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对预防和控制献血反应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能够显著降低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