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诊断效果分析
2021-01-21俞先超
俞先超
(昆山市中医医院,江苏 昆山 215300)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疾病的发生可受到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异常分泌的影响,使患者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出现异常,具有高分化的特性。就目前的医疗手段而言,无法明确胰腺神经分泌癌的发病因素,治疗困难程度较高,只能够通过外科手术完成治疗,疾病的质量与诊断时间关系极为密切,病情诊断越晚,患者的病情会复杂,治疗的困难程度会越高,预后较差[1]。由于患者在疾病初期,未出现极为明显的临床症状,会提高临床诊断的困难程度,目前针对疑似神经内分泌癌的患者,不仅需要进行血清激素水平检测,还需进行影像学诊断。本文主要对磁共振诊断的价值进行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1 -2020.6是本次实验的开始、结束时间,研究对象均来源于到我院诊断疾病的80例疑似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别为32、48,患者的年龄跨度为31-78岁,均值年龄为(54.96±3.19)岁。
1.2 方法
患者行影响学检查前,全部人员均完成实验室血清激素水平检查,完成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针对高度疑似的患者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
全部患者均使用相同的磁共振仪器完成诊断,使用仪器为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的1.5T磁共振仪器,检查前均了解磁共振检查的禁忌症,了解风险。患者入核磁共振检查室后,首先行常规序列检查,为SE序列,平扫设置为T1WI、T2WI。脂肪FSE序列检查可在呼吸下触发,T2WI状态下的参数设置为:层间距、层厚、视野、矩阵分别设置为1mm、3-4mm、40*40cm、320*224,获得扫描突显,随后完成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二乙烯五胺乙酸钆,注射剂量为0.1mmol/kg,给药方式为高压团注,在动脉期和实质期,行T1WI序列扫描,层厚:5mm,层间距:1mm,屏住呼吸,获得扫描图像。
病理诊断:全部患者均行病理诊断。
1.3 观察指标
对比磁共振影像诊断的价值。
1.4 统计学分析x
SPSS17.0,用率(%)描述磁共振影像诊断结果,行x2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 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
经过病理诊断后,80例疑似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患者,确诊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患者为52例,占比为65.00%(52/80),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为28例,占比为35.00%(28/80)。
2.2 磁共振影像学诊断结果
磁共振确诊的患者为7 8 例, 诊断符合率为97.50%(78/80),灵敏度为98.08%(51/52),特异度为96.43%(27/28)。
2.3 对比磁共振影像学诊断结果
将磁共振影像学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数据之间差异性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磁共振影像学诊断结果[n(%)]
3 讨 论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发生与机体神经内分泌物质产生的水平关系极为密切,当其大量产生时,可使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负荷得以增加,逐渐导致癌变的发生。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当中,由于其内分泌功能受到影响,主要以头晕、低血压、血糖为主要症状,上述症状不具有典型性,极易导致误诊的发生,另外,仍然存在一部分患者肿瘤压迫部位为主要表现症状,难以及时确诊[2]。通常情况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在早期发病时往往为良性肿瘤,胰腺组织为肿瘤的主要发病部位。此时肿瘤尚无神经周围浸润、血管等症状,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但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肿瘤会出现神经周围浸润、血管等症,逐渐向周围组织侵袭,以低恶度性肿瘤为主要表现,此时会增加治疗的困难程度和疾病治疗的风险,当其进一步发展,肿瘤逐渐转变为恶性肿瘤,神经周围浸润越发严重,伴有转移灶,影响治疗效果。为了使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应早期对胰腺神经内分泌癌进行诊断,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3]。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可通过多种影像学完成诊断,但与其他诊断方式相比,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在临床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可清楚获得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体积、形状、包膜、边界,并且还可充分反映出血管、钙化、囊变等多种症状,通过上述临床表现症状可有效识别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经过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发现平扫可获得病灶内部出现信号特征,对周围组织是否存在转移灶的情况进行扫查,了解肿瘤的供血情况,由此可进一步完成定性判断,在增强扫描过程中,成像更加清晰,在诊断过程中具有突出优势[4-5]。病理诊断是诊断金标准,但病理诊断具有一定创伤性,无法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同时具有操作条件、环境等相关要求。将磁共振影像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虽数据相对较低,但并不具有统计学的差异性,由此可说明磁共振影像诊断神经内分泌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6]。
综上所述,采用磁共振影像诊断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