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内效贴扎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分析

2021-01-21黄井生王栋栋宿志平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79期
关键词:肩痛偏瘫肩关节

黄井生,王栋栋,宿志平

(1.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吉林 延吉 133000;2.苏州科技城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 苏州 215000;3.延边社会脑康医院,吉林 延吉 133000)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具有高发病率、强痛苦性的特点,伴有显著疼痛的同时还可对患者上肢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可采用的治疗方法有康复训练、口服药物、针灸疗法、肌肉电刺激、肌内效贴扎技术等,各方法优势与疗效不一,本研究择86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析肌内效贴扎技术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之分为对照组(n=43)与研究组(n=43)。所有患者以CT或MRI证实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且均为首发脑卒中患者,无其他严重器官或系统疾病、无肩痛史,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48.34±5.17)岁;脑出血17例,脑梗死26例;距首次发病时间4~16周。研究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36~60岁,平均年龄(47.98±4.76)岁;脑出血18例,脑梗死25例;距首次发病时间5~16周。两组患者的有关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综合康复训练(正确摆放体位、Bobath运动、Rood技术等)、药物(止痛药、抗抑郁药、非甾体类消炎药)给予、心理治疗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肌内效贴扎技术,方法为:①取坐位,自然下垂患肩,上臂内旋位屈肘成直角,前臂与患手由健手托住,使用X形贴布,锚点固定于肩部疼痛处,尾沿两端延展,以消减疼痛;②取仰卧位,患肩向外延展90°,伸直手肘,手掌朝前,使用爪型贴布,锚固定点为患肩肱骨大结节嵴处,尾分别沿胸大肌上中下部延展,呈扇形状,以放松胸大肌,缓解肿胀;③取仰卧位,患肩向外延展30°,伸直手肘,手掌朝上,使用Y形贴布,锚固定点为患肩桡骨粗隆处,尾分别沿肱二头肌长、短头延展,并对应止于盂上结节、喙突处;④取坐位,患肩向外延展45°,屈肘成直角,使用I形贴布,锚固定点为患肩胛骨上角内侧处,尾向为肩胛上角内侧—肩峰上方,并前绕肩关节,螺旋环绕患肢远端,至臂上中下段,以实现肩关节矫正;⑤患者持站位,患臂上举,使用3条I形贴布,锚固定点为患侧多个肋骨处(5、6、7、8),尾向为前锯肌下部肌束—肩胛骨下角内侧边缘,部分贴布叠加;⑥以上步骤按顺序实施,每3d进行1次,10d为1疗程,最后1d休息,共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以疼痛、肿胀、肩关节活动受限程度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肿胀消失,肩关节活动基本不受限为显效;疼痛、肿胀明显好转,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为有效;疼痛、肿胀未有好转或加重,肩关节活动中度或重度受限为无效,治疗总有效=显效+有效。

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状况,范围为0~10分,分值越大,疼痛越剧烈。

③以Fugl-Meyer评测法(FMA)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范围为0~66分,分值越大,上肢运动功能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与FMA评分对比

治疗前,研究组VAS评分为6.43±1.24、FMA评分为18.45±3.79,对照组VAS评分为6.57±1.53、FMA评分为18.76±3.93;治疗后,研究组的VAS评分为3.98±0.76、FMA评分为32.45±5.64,对照组的VAS评分为5.01±0.69、FMA评分为23.79±4.84。治疗前,两组VAS评分、FMA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tVAS=0.740,PVAS=0.231;tFMA=0.536,PFMA=0.297),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tVAS=8.887,PVAS=0.000),FMA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tFMA=10.069,PFMA=0.000)。

3 讨 论

在生活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涨,鉴于其属于危急重症,则往往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偏瘫肩痛便为较为常见的一种,需要在患者病情及体征稳定后,通过有效疗法加以改善,以缓解疼痛、肿胀、肩关节受限、上肢功能不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不少学者认为其与肩关节脱位、肩关节周边组织神经受损、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处肌力异常等有关,在西医与中医上均有对应疗法[1]。

本研究以86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为对象,分为两组后予以不同治疗方法,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VAS评分、FMA评分相比,由无明显差异(P<0.05)变为有明显差异(P>0.05),且研究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FMA评分大于对照组。这与王芳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证明肌内效贴扎技术可提升临床疗效,有效缓解疼痛,促进上肢功能恢复,考虑是基于3个原因:第一,肌内效贴所形成的触觉信息与痛觉信息相比,传入大脑速度较快,从而抑制痛觉信息传递,缓解疼痛;第二,肌内效贴构成的拉力与压力,可刺激肩关节的本体与皮肤感受器,促进肩关节稳定性及上肢功能恢复;第三,不同形状的肌内效贴可产生针对化作用,进一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肘关节、肩关节灵活度,减轻软组织损伤等,从而获得更好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肌内效贴扎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肩痛偏瘫肩关节
肌张力增高在卒中后肩痛中的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肩关节为何这么 容易脱位?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