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

2017-02-22张磊宋虎杰

医学信息 2016年34期
关键词:肩痛中风

张磊++宋虎杰

摘要:目的 观察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采用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对照组20例,仅通过传统针刺治疗。结果 腹针治疗组有效 11例,显效 7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为 90% ; 对照组有效 10例,显效 5例,无效 5例,总有效率为 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优于单纯使用传统针刺治疗,有助于提高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

关键词:腹针疗法;中风;肩痛

肩痛多见于中风后1~3个月,是中风后较多见的并发症,其特点是患侧肩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被动活动患侧肩关节时疼痛更为明显,对患者肩关节功能康复造成严重影响[1]。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升高,中风患者随之增多,中风后肩痛的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据相关报道[2],约超过70% 的中风患者会出现肩部的疼痛。中风后肩痛多与发病后患肢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等因素有关,因疼痛可影响患者主动锻炼与被动活动患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康复训练进行,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因中风后肩痛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没有疗效突出的治疗方法。本文笔者通过对比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与单纯使用传统针刺的疗效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6年3月~9月就诊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脑外科住院患者,共收集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41~ 69岁,平均为58.5岁;病程为中风偏瘫后1~ 6个月,平均病程为3个月;治疗组脑出血12例,脑梗塞8例;对照组脑出血11例,脑梗塞9例。两组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根据受试患者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本研究无病例脱落。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3];②经CT 或 MRI影像学检查确诊,且均为首次发生中风;③发病后存在典型偏瘫症状与体征,同时伴患侧肩关节部位局部疼痛及功能受限;④病程1~6个月;⑤患者神志清楚,各生命体征平稳;⑥无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⑦全部病例知情同意并配合使用本试验治疗措施。

1.3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心脏、肾脏疾病等其他脏器疾病,从而影响恢复者;②意识不清,或失语而不能准确表达主观不适症状者;③既往有其他引起肩关节局部疼痛的疾病。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取穴 肩髃、肩髎、肩前、肩贞、臂臑等穴。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毫针刺入后,使用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每周5天,2 w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1.4.2治疗组 在上述传统针刺治疗基础上同时增加腹针治疗。取穴:中院、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健侧)、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患侧)。方法:患者仰卧位,准确定位消毒后,用毫针直刺,并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缓慢调整针刺深度及方向。治疗时间、频次及疗程同对照组。

1.5评价标准

1.5.1观察指标 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 4 w时肩痛的程度进行评价,按患者肩部疼痛程度从轻到重分为 0~10 分,让患者按痛觉感受自行评价。

1.5.2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 VAS 评分尼莫地平法:[(干预前测定值-干预后测定值)/干预前测定值]×100%。

显效:治疗后 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60%。有效:治疗后 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60%,同时≥30%。无效: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30%。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痛 VA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肩痛 VAS 评分比较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肩痛 VAS 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肩痛VAS 评分比较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 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腹针治疗联合传统针刺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使用传统针刺治疗组,见表 2。

3讨论

肩痛是中风偏瘫患者发病后早期最多见的并发症,因其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局部疼痛以及活动功能障碍,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同时也严重影响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肩痛的发病机理复杂且因素诸多,如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肩关节粘连改变、单侧空间忽略、神经痛性肌萎缩等[5]。中风后肩痛中医证属中风之中经络,病机多为中风后阴阳失调,正气不足,气血逆乱,血行不畅,患侧肢体失于濡养,肌肉萎软,活动减少,局部多静少动,或可夹杂外邪侵袭,致经脉不畅,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患者中风后气血不能正常输布至四肢,经筋无以濡养,不荣则痛,而导致肩痛。如沈金鳌于《杂病源流犀烛》述:"一曰偏枯,即半身不遂,由血气偏虚,邪气留着于所虚之半边,阻隔脉道,故手足枯瘦,骨间疼痛,经言虚邪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是也。则知经之荣卫,乃病所发之由"。

腹针理论[6]认为:经络是由先天经络、后天经络两部分构成,核心是以腹部的神阙为中心的神阙经络系统,这个系统对全身进行整体调控,根据部位不同,分别治疗头面部、颈肩部以及四肢疾病,疏通经络,直达气血瘀阻不通之处,故腹针疗法治疗痛证的疗效尤为理想。本研究取中院、下院、气海、关元意为"引气归元",以调节脏腑气血,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以提升正气,使患者体内气血充足,以濡养四肢筋脉。取健侧商曲是遵循交叉对应法取穴,取患侧滑肉门,治疗躯干上段及四肢的疾患,体现了腹针疗法"刺至病所"的特点。上风湿点具有疏通气血调节患肢气血运行的功效。结合传统针刺法局部取穴,以增强疏经通络之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腹针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与仅使用传统针刺治疗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肩部疼痛,同时腹针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传统针刺方法,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国珍,陈立典.针灸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应用进展[J].福建中医药,2008,39(2):63-64.

[2]徐道明,郭海英.脑卒中后肩痛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3,28(5):385-38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韦绪性.中西医临床疼痛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4-15.

[5]李濤,宫萍.脑卒中早期患者肩部病变损伤及其与肢体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8):719-720.

[6]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2.

编辑/丁一

猜你喜欢

肩痛中风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深度温热灸法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临床观察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中风后复健可针药并用
乍暖还寒时节,警惕中风发生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