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革小学美术教学形态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021-01-21周妍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变革

周妍

摘要:探究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学形态的变革,支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小学美术教学为例,从教学心态的理论视角阐述培养探究型人才的观点和教学行为,强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两个要素:探究学习和学会思辨。

关键词:教学形态;变革;探究能力

教学形态指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的总和。爱因斯坦在谈论教育的时候经常强调:学校教育是基础,社会终身教育是核心。建立于工业社会的标准化、批量化的教育理念是无法培养探究型人才的。

小学美术学科是培养探究型人才的良好平台,无论从学科的社会功能,还是从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来看,美术学科的学习都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从直觉思维领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传统的美术教学形态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临摹为主要手段,讲究技法,忽视情感和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过程,有悖于培养探究型人才的宗旨。培养探究型人才一定要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主体的表现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艺术创造。

一、美术探究性学习是培养探究型人才的基础

探究型人才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是回归课堂、回归学科。虽然美术学科不是升学考试科目,但是课堂教育模式仍然没有脱离直接传授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探究型人才必须改革现有小学美术的课堂结构、课堂教学形式和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

(一)美术探究性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

美术探究性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开放的,时间、地点和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元的、灵活的,要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是一种教学概念,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体验场景。美术的探究性学习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块自由表达心灵的天地,传统的、统一的、批量化的课堂组织形式是不可能培养有灵气的探究型人才的。为此,我根据学习内容把课堂设置在校园的网络教室,采用小组合作、个人创作等多种方式,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组织教学活动。例如,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的《设计生活标志》一课,我采用开放式教学形态,在导入标志以及介绍标志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后,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场景、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我只提出一个要求:为自己满意的标志设计配上创意说明和介绍。课堂教学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为学生探究标志艺术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构筑了一个自由畅想的平台。研究性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多元的、非标准化的。

(二)美术探究性学习结构和类型

课堂结构指课堂教学的程序和时间分配,不同的课堂结构支撑着不同的学习方式。美术探究性学习的结构可以按照以下基本程序展开:在开放式教学情境中产生问题→在目标任务驱动下产生研究的愿望→学习和创作→反思、交流和评价。课堂教学从唤起旧知开始,直至技能训练;从问题导入开始,加入情感体验,强调探究和创新。美术研究性学习根据新课程标准可分三种类型:造型表现和视觉设计,审美欣赏和审美体验,美术文化活动的创意和策划。近几年,笔者摸索出了一套有效办法,推进了美术探究学习的全面实施。首先,我要求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广泛收集信息,然后经过筛选整理,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接着,在知识体系中寻找有意义的问题或猜想;最后,根据自己的体验去实证猜想或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领,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积累审美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美术修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不可低估的,在自主探索中激发出来的艺术潜质是巨大的。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会导致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为他们探究型能力的高层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会思辨是培养探究型人才的关键

长期以来,经过学校的严格训练,大多数學生都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教师讲的都是对的,课本上印的都是要考的。然而,就是这种思维习惯抹杀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我用思辨唤醒学生的探究性愿望。

(一)在比较中学会思辨

每当学生学习一个单元内容以后,我会要求学生进行比较:有东西文化的横向比较,有不同视觉艺术种类的比较,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比较,还有艺术和科学相对应的比较,让学生在思辨中产生思维火花,产生探究性的灵感。例如,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的《漂亮的小钟表》是“设计·应用”课型。钟表有两种价值:一种是计时,一种是装饰。我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时代的钟表,以及中外钟表的创意。学生发现钟表的计时功能已经退居第二位了,装饰功能跃居在前。有的钟表显示身份和社会地位,有的钟表激发童趣,有的钟表传递某种理念。学生在设计钟表时关注的是“创意”,而不是钟表计时功能的体现。学生的许多作品都是成人意想不到的,他们的制作已经从功能钟表变成了艺术作品,充分发展了自己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在组合中学会思辨

思辨有两层含义:一是区别比较,识别正误;二是重新组合,追求新的东西。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探究是有前置条件的,往往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元素的结合会产生新的事物。平时,我非常重视“综合·探索”课的教学设计,力求让每个学生在综合活动的整合中学会思辨。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手形的联想》是一节从手联想到事物的综合美术活动课,要求通过立体彩绘的方式表达自我体验的愉悦情感。我要求学生用手形和不同事物产生联想,组合成奇妙作品,启发他们在不同的美术领域之间产生联想,组合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的学生用剪纸,有的学生用油彩,有的学生用橡皮泥等,制作成许多生动形象的立体作品。也有不少同学用手指、手掌当绘画工具,画出了水彩画、水墨画,表达了自己的创意。探究过程中会激发潜意识,当一个灵感产生以后,学生会经过多次尝试把想象变为现实。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奇思妙想,并不断鼓励他们把想法变为现实。

培养探究型人才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艰苦的实践过程,它需要每一位教师主动担当起实施国家课程主体的角色,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只有探究型教师才会培养出探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锐伦,唐斌.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变革
卷首语
德育中的变与不变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行动导向”背景下学生探究力的有效延伸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经理人变革指南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