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游戏中培养幼儿音乐感知力
2021-01-20姜晓倩
姜晓倩
音乐感知力指感受音乐的能力和表达音乐美的能力,包括音乐听觉能力和节奏感等方面。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节奏、旋律、情感、音乐结构等音乐要素,将身体律动、唱跳、表演融合在一起,组织幼儿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自主游戏中,激发幼儿的音乐感知力,体会作品的魅力。
学者格林卡曾提出:“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是将它们转变成曲子而已。”也就是说,音乐节奏其实就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是幼儿在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教师要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如下雨的声音、钟表的摆动、心跳的节奏等,尝试将身体律动和乐曲节奏结合在一起,促使他们展开身体律动,捕捉灵感。
比如:倾听音乐作品《敲敲背》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回忆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给大人捶背的经历,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如何通过控制速度和力度的方式调整节奏。不仅如此,教师还引导幼儿试着用手指、拳头、手掌拍击各种不同的物体,并倾听一下拍击后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有的幼儿说:“用拳头拍击桌子发出的声音更响,而用手指头戳桌子,发出的声音很轻。”在此基础上,教师弹奏《敲敲背》,并引导幼儿通过肢体动作再现节奏。教师报出某一个肢体部位,幼儿就按照节奏敲击自己身上的相应部位。此外,幼儿与同伴间还可以互相拍击身体部位展开互动,增加游戏趣味性的同时,也让幼儿对自己的身体部位有所了解。不仅如此,幼儿还将其他更多的动作融入不同的节奏。如有的幼儿提出可以添加下蹲、起立的动作,有的幼儿提出可以添加拍手、跺脚、伸懒腰的动作。
经常和幼儿一起唱歌、表演、繪画、制作,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这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幼儿教师提出的教育建议。通过开展音乐游戏,教师和幼儿充分互动,教师弹奏乐曲,幼儿在理解歌词内容、模仿歌词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演唱、表演游戏。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能更好地感知音乐的旋律。
比如围绕歌曲《两只老虎》开展音乐游戏时,幼儿先通过视频、图片、绘本等多种方式认识老虎,观察老虎的外形,了解老虎的习性,并尝试模仿老虎的动作。教师特别引导幼儿注意聆听歌词的内容,并思考如何在动作中表现出歌词的内容,如在唱到“一只没有眼睛”的时候幼儿用手捂住了眼睛,在唱到“一只没有尾巴”的时候用手捂住了屁股。同时,教师还通过调整弹奏节奏的方式让幼儿更好地感知旋律变化。在节奏稍快的时候,幼儿尝试快速地手舞足蹈,并加入蹦蹦跳跳的动作;在节奏稍慢的时候,他们则放慢了速度,并缓慢地左右摇晃身体。之后,幼儿还分成了若干小组,交替着跟随旋律演唱,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变换着演唱的形式,更能关注和感受到歌曲的律动,这比直接让幼儿重复演唱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幼儿对旋律变化的感受能力也在游戏中不断增强。
《指南》提出,教师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故事性的音乐作品,引导幼儿参与到音乐表演游戏中,进一步获得情感体验,增强音乐感知力。幼儿在表演中扮演各种角色,尝试用夸张、细致、逼真等表情、动作展现人物形象,创编故事情节,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比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是一部情节性很强的音乐作品,幼儿了解了故事内容后,开始分角色扮演阿里巴巴和大盗,并且思考可以安排哪些不同的情节。有的幼儿提出,可以表演四十大盗偷东西并将宝物送进山洞的场景。立刻就有幼儿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样就无法将阿里巴巴的形象融入进去了。此时,又有其他幼儿提出了想法,认为可以让阿里巴巴偷偷跟着大盗,观察他们的行动。于是,围绕“根据故事情节和音乐旋律的特点,可以分哪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演”这一问题,师幼一起展开了讨论。幼儿提出可以设计大盗行窃、阿里巴巴闯入山洞等内容。教师还引导幼儿在表演中尝试体会人物的情感,如当阿里巴巴看到大盗偷东西的时候,他的情感是怎样的,表现是怎样的,当阿里巴巴进入山洞,看到很多宝物后,他的表情是怎样的。在进行音乐表演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和人物角色产生共鸣,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指南》提出,教师要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音乐伴奏下富有节奏的律动和各种音乐活动更能使儿童动作协调、灵活和健美,全面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充满趣味性的音乐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及创造,激发幼儿利用多种感官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其感悟和体验能力。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