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现实路径探究

2021-01-20张峰

决策探索 2021年24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工作后疫情时代文化自信

张峰

【摘要】青年大学生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筑牢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后疫情时代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高校应抓住后疫情时代这个契机,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入手,落实文化育人工作,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促使大学生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文化自信;思政教育工作;大学生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且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文明,造就了国人独具一格的文化自信,并传承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阻碍了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形式从线下变成了线上,教学地点从学校转到了家里。尽管目前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随着扩散性更快、感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的出现,零星的地区感染病例仍时有发生。进入后疫情时代,高校作为全过程育人育才的前沿阵地,应当抓住后疫情时代这一契机,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工作的开展,创新文化育人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牢记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努力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现实原因

(一)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长期影响难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发展的优势地位,向我国进行大量的文化输出,使得西方的思想文化长期渗透在大学生多元的生活环境中,部分大学生由于信息甄别能力不强,认知发展不成熟,受其影响容易造成价值观歪曲、文化自信心不强、文化认同感低等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方某些政客故意编造曲解我国疫情防控和病毒溯源问题,在国际上造谣生事并大肆宣传,企图抹黑中国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形象,一些思想价值体系不成熟的大学生就有可能轻信这样的言论,从而阻碍文化自信的树立。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大学生应当充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自信。我国要建成文化强国,就必须抓住大学生这一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群体,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是应有之义。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者密不可分。“只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而不讲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错误的,也不可能立得住;只讲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而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也是错误的,最终也会立不住。”但目前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往往只是通过单一的理论灌输,容易流于形式,且内容枯燥乏味,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缺乏实践教学配合,使得文化自信教育难以深入学生内心。

二、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抗疫成效对比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疫情防控期间,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科学研判,全力以赴,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调动全国的物力和人力资源,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加上居民居家隔离措施、免费接种新冠疫苗政策落实到位,使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发展也稳步回升,这充分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反观当病毒在西方国家蔓延时,西方社会则“状况频出”:政府对待疫情防控不作为;社会陷入混乱;感染和死亡病例每日剧增……在后疫情时代,我们通过对中西方疫情防控成效的对比,更能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与西方资本主义在价值观念、思想文化、政治制度上的差异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赋予文化自信以新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与时俱进,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发展:每一位新冠肺炎患者接受免费治疗的背后,是 “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无数志愿者、医护人员奔赴前线,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静守在家中,是“同舟共济,万众一心”的坚守;中国向国外输送口罩、呼吸机等防疫物资,是“休戚与共,天下大同”的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助力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结合实践经验和切身感受,从而加深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增强了大学生坚持文化自信的底气。

(三)后疫情时代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契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担负着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荣历程中,高校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不容低估的时代价值。疫情防控期间,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更胜一筹”,还是传统文化中“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精神的高扬,无不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真实体现。高校要牢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历史使命,抓好后疫情时代这一契机,以疫情防控的社会治理成就为现实依据,以思政教育工作为重要抓手,不断扎实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工作的开展,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務。

三、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建设科学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前沿阵地,应当抓好后疫情时代大学生重返校园的时机,结合多种方式,多角度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工作。

1.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组织开展抗疫精神学习活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控制了疫情的扩散并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成就,也增强了世界各国的抗疫信心,同时体现了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国形象。高校应组织开展学习抗疫精神的研讨会,结合中国的抗疫成就探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不断明确高校的发展目标,将抗疫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将抗疫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联系起来,将抗疫精神与思政教育工作融合起来,为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做出具体规划。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文化长廊和校园风采角等,宣传抗疫精神和疫情防控治理成就,让其成为学校文化展示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升文化自信的底气。

2.抓住网络思政育人趋势,构建育人宣传新阵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大中小学延迟开学,教育教学工作也深受影响,传统的线下面对面课堂教学,转而借助腾讯课堂、对分易、云课堂等互联网媒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转变为大规模线上教育教学的新方式,成效显著。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虽已返校,但之前为教学工作开展建立的联络群和网络平台依然存在。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性、自由性、多样性的特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学生帮扶工作。部分学生经历疫情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学业问题,对此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网上心理辅导,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疏导,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放在专门的网络平台以供学生下载学习。二是宣传育人工作。疫情期间学生线上学习相比以前可能会接触到更多的网络信息,这其中包括一些谣言和低俗的信息等,大学生认知体系还不完善,导致部分大学生轻信此类信息,从而阻礙其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乃至造成财产损失。每年都会出现大学生被境外势力利用充当间谍、在网上发布煽动性言论被捕,或是陷入传销、遭遇电信诈骗的案例。这都充分说明了高校在后疫情时代应加强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创新宣传形式,从QQ、微信、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入手,抢占舆论和宣传阵地,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以后疫情时代的社会治理成就为现实依据,让大学生讲好抗疫故事,不断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成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3.家校联动,打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后疫情时代下,疫情总体处于可控状态,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正常,但由于病毒也在不断进化,出现了传染性更高的变异毒株,加上部分人疫情防控意识减弱,个别地区零星的感染确诊病例在较短时间内就可导致大面积扩散传播,导致多地大中小学推迟开学,转而进行线上教学。对此,高校应注重家校联动,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育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家长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家校联动委员会,主动牵线搭桥创建平台,广泛地让学生家长参与进来,指导学生家长有效开展家风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家校联合,将家庭和高校的合力注入到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让大学生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与根本遵循。新时代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内心信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目标,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课知识,还要渗透文化自信教育内容,如,文学专业课程可以剖析汉语言文学之美,医学专业课程可以宣讲新冠病毒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做出的突出贡献等。通过实际教学,将文化自信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这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2.以疫情防控为现实依据,重视公共课课程建设。公共课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公共课不同于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具有公共性、普适性、教导性。公共课在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师要利用好公共课,以疫情防控为现实依据,分析抗疫精神和文化自信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讲述传统文化所积淀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对打赢抗疫战争的影响与意义;讲述中国革命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为打赢抗疫战争提供的强大精神支撑,激励大学生奋勇前行;讲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精神实质。通过公共课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同上一堂思政课”,激励大学生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加强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建设,明晰文化自信的深厚内涵。文化自信是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目前部分教师理论文化层次不够深,对文化自信的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因此,高校应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学习研讨交流活动,分专题、分板块进行深入学习和领悟以下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既包含有形的物质文化产品,又包含无形的道德观念和传统美德等精神文化产物,是中华民族区分于其他一切民族的独有内在,也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根本底气所在;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过程中创造的,既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历史的高度文化凝练,也是中国精神在革命年代的主要表现形式,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

高校教师只有深入了解这三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才能在教学中将其自觉整合并融入文化自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文化自信教育的开展更有底气和把握,引导大学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三)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夯实文化自信

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能让大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同时也是检验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成果的方式。后疫情时代,高校要调动大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通过组织科研竞赛、社会实践,发挥朋辈互助作用等途径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文化自信。

1.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竞赛。高校要及时发布“互联网+”“大创比赛”“挑战杯”等比赛信息,鼓励学生参赛申报项目,并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团队对重点推荐项目进行打磨,助力学生做出与抗疫有关的科研成果。例如,进行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在夏季高温天气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极易出现中暑现象,如何在避免感染的情况下尽可能保证医护人员的舒适体感?某校团队为此设计了新款防护服并申请了专利,最后成功投放使用。除此以外,小到可降解的防疫口罩、大到新型负压救护车的设计,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大学生的探索下纷纷变为现实,甚至其中一部分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2.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在疫情可控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在低风险地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融入社会。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到乡村进行实地调研,搜集疫情期间的感人事迹,并将其整理成册;或者是到附近医院、社区担当志愿者、义工,宣传新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协助当地医院、社区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宣传新型变异病毒的特点和防护措施,结合抗疫精神在学校内进行宣讲、宣传,提升大学生的防疫信心,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

3.发挥朋辈互助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社团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学生社团以疫情防控为现实素材,进行舞台剧、小品等创作,开展以疫情防控经历感悟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在充实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将我国疫情防控治理成效呈现给每一个人,传播社会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除此以外,高校要注重发挥广大学生干部的朋辈带动作用,要号召所有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以身作则,配合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宣传防疫政策和常识,并及时帮助身边同学排忧解难,将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给辅导员,担当学校疫情防控的排头兵。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国的抗疫呈现出不同状态。我国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团结一心,展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力量,在这背后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自信。后疫情时代,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多渠道推进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其自觉抵御西方外来文化的入侵,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22.

[3]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EB/OL].求是网,2019-06-17.

[4]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01).

[5]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6]邱秋云.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探析[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0,10(06):47-51+64.

[7]高会燕.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时代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1):56-59.

[8]汤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J].红旗文稿,2019(19).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工作后疫情时代文化自信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
网络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及挑战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