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
2021-01-20陈兆贵毛露甜陈勇智王国莉
陈兆贵 毛露甜 陈勇智 王国莉
[摘 要] 为了提高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专业建设实际,从更新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搭建校内外两个创新创业训练实践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措施,并形成了“一个目标、二大平台、六个环节的生物类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创新创业;生物;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东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粤教高函﹝2020﹞19号);2019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项目“澳宝(惠州)化妆品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粤教高函﹝2019﹞15号);2019年度惠州学院教学工程项目“基于产出导向理念的基因工程课程建设”(YYXKC2019005)
[作者简介] 陈兆贵(1973—),男,广西蒙山人,博士,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毛露甜(1972—),女,广东博罗县人,硕士,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学应用研究;陈勇智(1978—),男,广东惠州人,硕士,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态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8-0181-04 [收稿日期] 2020-05-15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4]。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生物类专业为传统理科专业,在以往的人才培养中,更多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关注不够,而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更是由于办学经费、教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办学资源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受到一定限制[5]。为了加强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養,我们从2016年以来,结合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探索地方高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和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形成了可以推广的教学成果。该成果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依托校内外两大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在更新创新创业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加强资源保障、完善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进行创新与实践,形成了“一个目标、二大平台、六个环节”的生物类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具体举措
(一)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更新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理念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及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至关重要。学院十分注重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结合专业特点,每年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生物文化节,开展名家讲堂、行业专家讲座、开展嵌入式教学、创业讲座、创业体验等活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的氛围,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更以更新。自从2016年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来,每年根据不同的主题,引入企业资源,将学科竞赛、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计划项目等结合起来,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参赛面超过80%,每次大赛历时将近一年,期间邀请行业和企业创业精英开展讲座、开办创客沙龙、创业体验等系列活动,产生一批有创意的项目和成果,为学生参与更加级别的创新创业项目提打下基础。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学生四年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文件,一个好的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重构课程体系,按公共必修课程、博雅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项实践课程、个性培养课程六大平台搭建课程体系。单独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计划、专业导论、就业指导、创业基础、创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题讲座等创新创业课程。增设10个学分创新创业实践课外学分,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建设之中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构成单元,课程教学质量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持续投入。学院制订了课程建设规划,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开放课程为突破口,建设一批优质课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学习等形式,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改革教学内容,引入学科前沿,把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带进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邀请行业专家开展嵌入课程,丰富学生行业实践经验,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锻造学生的创新创业道德品质。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改革之中,如微生物学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中,成立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式,发表相关教改论文5篇,并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组织部对遗传学有兴趣的同学,以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全国大学生命科学竞赛项目等形式参加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搭建校内外两个创新创业训练实践平台,开展协同育人工作
作为地方院校,由于办学经费的不足,在科研和教学平台方面均存在不足,针对校内创新创业训练平台资源不足的现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校内外两大创新创业训练实践平台。在校内平台建设方面,近几年学院先后争取了2000多万元条件建设经费,建设了广东省生物学基础教学示范中心等一批校内创新创业训练实践平台。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共与近二十个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实习基地,与合作单位共建了5个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与6个企业共建了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平台。
依托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协同育人平台、卓越生物教师培养专家委员会等平台协同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
(五)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作为应用型地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离不开系统的实践训练,通过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见习实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四个层次。在实验教学层面,形成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层次性实验体系,一方面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的比例,另一方面,不断更新实验项目,及时把教师科研、企业实践一些项目作为学生的实验项目,使学生能探触到学科前沿和行业实践项目。在见习、实习层面,形成课程见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专业研习一体化体系,对于专业见习,改变过去只有第五学期进行专业见习的做法,把专业见习贯穿毕业实习前每个学期,使学生较早地了解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培养他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毕业实习安排期间,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科研训练层面,形成了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毕业论文等综合训练体系,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科竞赛训练层面,形成院赛、校赛、省赛(国赛)的阶梯式的学科竞赛训练模式。四个层次立体系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有机融合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升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近年来,学院通过引进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优秀青年博士,鼓励教师进修访学、参加行业和企业挂职锻炼、担任企业和农村科技特技派员,申报“师双能型”教师,申报创业指导教师等措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内培外引,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组建了5个优秀教学团队。聘请25名行业和企业专家担任校外指导教师,校内外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实施本科生师导师制,指导学生开展大学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七)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师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检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师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之中。学校和学院通过制度创新,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如把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纳入学生毕业要求,把创新创业成果作业学生评优评先和综合测评的重要依据,学生取得创新创业重大成果的學校和学院给予重奖,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等。在指导教师方面,把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成效纳入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年终考核和绩效分配。
三、主要成效
(一)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硕果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以教学工程项实施为抓手,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实践基地、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成果突出。生物科学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承担广东省级卓越教师改革项目建设项目、生物技术专业为省级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20年获省级特色专业立项建设,建设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微生物学2021年获批省一流课程,建设了5个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具有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4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两个专业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近5年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0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20项。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11项。特别是2018年获得广东省“挑战杯”金奖,2019年获得新加坡数字经济创业大赛冠军,2020年获得全国生命科学创业大赛特等奖,2020年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赛区银奖,突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成效。
(三)在校内外形成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新闻媒体、校园网、学术期刊、对外交流等形式在校内外其他专业进行推广和示范,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1.学院连续举办四届创新创业大赛,在学校其他专业形成示范作用。学院从2016年开始,联合行业、企业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学生覆盖面广,为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校其他专业形成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学生创新创业成绩突出,具有示范推广作用。学生在广东省“挑战杯”、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生命科学创业大赛、新加坡数字经济创业大赛、“华文杯”师范技能比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引起媒体广泛报道,对校内外其他专业辐射带动作用。
3.校内外同行交流和分享项目成果经验,扩大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相关创新创业成果多次在全校范围进行经验交流,校内多个学院邀请学院相关教师参加经验交流。先后在肇庆学院、韶关学院、嘉应学院、佛山科技学院、等生物类及相关专业进行交流和推广。在国内期刊公开发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的教改论文10篇,进一步扩大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供其他高校参考借鉴。
四、特色及价值
(一)形成了一个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了一个目标、二大平台、六个环节的生物类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整合校内外两大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在更新创新创业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加强资源保障、完善评价体系等六个环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该模式可以复制可推广。
(二)以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依托协同育人平台及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等方面作用,深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广东省渔业试验中心与学院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除了每年接收学生见习和毕业实习以外,部分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直接参与中心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与学院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生物技术专业生物质量安全检测特色班学员直接在该单位接受课程培训和实训操作。
(三)形成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基础,以课内实践教学、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为主要依托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系统参加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综合体系,一方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水平,另一方面又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取得突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谢琳,娄雪.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探究——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2):121.
[2]杨光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2):10-11.
[3]赵胜男,霍楷.中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及质量标准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69-71+74.
[4]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2):141-144.
[5]刘阳.高校创业教育校内支持的困境与出路[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