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笔译课程中医学日语文本翻译的授课要点

2021-01-20杨菁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8期

杨菁

[摘 要] 随着2018年《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的颁布,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中新增加了一门“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此门课程要求向学生讲授基本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方法技巧,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笔译材料的体裁,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能掌握日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基本差异,正确认识日汉语言的内容与结构逻辑次序的不同,摆脱原文束缚,准确翻译。而作为科技翻译的一种,医学翻译随着我国对外医学交流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医学文本的分析与翻译也成为“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重点论述日语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医学类日语文本的翻译技巧授课要点。

[关键词] 笔译课程;医学日语文本;授课要点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颁布“地方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发展研究”(qnsy201932)

[作者簡介] 杨 菁(1986—),女,贵州瓮安人,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日翻译、中日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C22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8-0169-04   [收稿日期] 2021-04-06

随着《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颁布,《日语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也成为很多日语教师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如何上好此门课?作为有实际笔译经验的教师,笔者认为正如此门课的课程名称所示:须得将笔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本科生阶段的笔译课程授课重心在于日文译成中文,且以非文学翻译为主。作为科技翻译的一种,医学翻译随着我国对外医学交流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中日医学文本的互译过程中,笔者常常遇到两类翻译问题:第一类是关于部分专业词汇的对应困难问题;第二类是关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困难问题。第一类问题笔者此前已在《医学日语文本汉译过程中的词汇对应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一文中探讨过,而本篇文章探讨的正是第二类问题:中日两国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困难问题以及如何将这个问题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对以医学日语文本为代表的科技类文本的翻译有一个整体性把握。笔者一般按如下步骤开展教学。

一、引导学生译前分析医学日语文本的一般特征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翻译之前对源语文本的分析,可以帮助译者理解源语文本特有的功能并选择与其翻译目的相适应的翻译策略。医学日语具有一般科技日语的共同特点,也具有其独特的文本特点。掌握好医学日语的文本特点对于医学领域的中日互译是很有帮助的。其次,让学生知晓:从文本类型来看,医学日语文本属于信息功能文本,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重心在其内容和主题。从文本内容来看,医学日语文本主要有医学书籍、医学论文、药品说明书、医疗设备说明书、入院记录、病历等,它们各自有各自的文本特点,但总体来说,与一般科技类文本相同,医学日语文本大多在行文上平铺直叙为主,术语多、书面语多、用词严谨、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在句型上变化较少,长句较多[1]。

除了上述医学日语文本的一般特征之外,每次翻译实践的文本又有其自身特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让学生在把握医学日语文本一般特征的基础之上再具体分析拿到的每一个文本。例如在一次课堂上笔者给出了一个笔者参与翻译的医学日语文本「泌尿器科手術における血管外科」(2015 田辺一成),本文涉及的例句也全部来源于此文本。学生们很感兴趣,通过老师的引导对文本进行分析,将其文本特征概括如下。

1.术语多、新词汇多。原文本涉及的专业术语多,且存在不少外来语词汇,还有很多无法通过平行文本找到的新词汇,在术语总结和翻译时有一定的难度。

2.图文联系性强、图片信息量大。原文本图片丰富,所占比例大,皆可以作为文字部分的解释说明,对文字部分所述知识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3.警示性句子多。原文本由田边一成、高木敏男等11位医者的多篇论述构成,几乎每篇论述中都出现了警示性句子,揭示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警示同行医者提高警惕,小心应对。

4.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原文本很大篇幅讲述了各种手术具体的操作过程,手术步骤的讲述清晰、严密,逻辑性强。

5.写作对象是同行医者,专业性强。原文本主要讲解血管的解剖、血管的处理方法、如何预防及处理血管并发症等手术知识,原文作者与其写作对象都是医者,并非普通大众,专业性强。

如此,学生们在课堂上自己总结出了文本特征,并知道了医学日语翻译需在遵循科技文本翻译原则的基础之上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专业读者群为导向、合乎专业表达习惯的翻译原则。译文的处理也需得参照源语文本特征,尽可能与源语文本特征保持一致。

二、帮助学生发现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困难问题并一起探索解决方案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由于汉语和日语本身语序、句子长度等语言特点的不同,为了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翻译时常常需要做一些调整。但如何调整?翻译技巧是什么?这便是老师需要教授的。笔者总结了几点,比如语言的转化,语序的调整,句子的拆分等。另外,除了两种语言及文化本身的差异外,有时根据文章的逻辑性,也会需要适当调整前后文的语序和句子的长度,以求文章更加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加明确、清晰[2]。

(一)语言的转化

例1

【原文】骨盤内の血管走行は内腸骨動脈の分枝が多く,その走行は個人差が大きい。

【译文】盆腔内的血管分布多为髂内动脉的分支,其分布情况个体差异较大。

“走行”一词在最新版的《汉日医学大辞典》中并未收录,但其作为普通词汇的中文释义为(汽车等的)行驶;行车。在计算机领域将其译为运行。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思考咱们中文里讲述血管时常用到的对应词汇,而在此处根据上下文意思,再根据中文关于血管分布的表述习惯,学生们将其语义转换成了“分布”,很好地完成了翻译任务。

例2

【原文】前立腺全摘除術と膀胱全摘除術

【译文1】前列腺全摘除术和膀胱全摘除术

【译文2】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此例笔者首先让学生们看到两个版本的译文,然后告知学生们译文1为老师初译,可以看出是由原文直译而来。译文2为医学专家审译时根据老师的初译修改之后的译文。可见原文中“全摘除術”一词译成了“根治性……切除术”。还告知学生,对此,老师查阅了平行文本,发现译文2的表述比较普遍,属于专业性用语。由此可见,医学日语文本翻译过程中为达到表述的准确性、专业性,语言的转化很重要。

(二)语序的调整

由于汉语和日语本身语序的不同,翻译时常常需要做一些调整。另外,除了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外,有时根据文章的逻辑性,也会需要适当调整前后文的语序,以求文章更加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加明确、清晰。

例1

【原文】左側骨盤内拡大リンパ節郭清術

【译文1】左侧骨盆内扩大淋巴结清扫术

【译文2】左侧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笔者先让学生进行翻译尝试,讨論他们的译文。然后告知学生,原句是书中关于淋巴结清扫术的一个小标题,老师刚开始按照原文日语的语序直接翻译成了译文1所示,但随着后续翻译的展开,发现“拡大”一词的所指范围并非淋巴结清扫术,而是指扩大盆腔,之后才能进行淋巴结清扫。译文1容易造成误解,最后进行了语序的调整,将扩大一词放在了盆腔之前而非淋巴结清扫术之前。

例2

【原文】外膜はvasa vasorum(VV)を含み壁の抗張力を担う。VVは壁厚300μm以上の血管の中膜外側部分を栄養しており,これを遮断すると中膜の萎縮や高度の内膜肥厚を発生して閉塞する。

【译文1】外膜包含vasa vasorum(VV),承担来自血管壁的抗张力。VV给壁厚300μm以上的血管中膜外侧部分提供营养,如果将其阻断,则会发展中膜萎缩或高度的内膜肥厚,造成闭塞。

【译文2】血管的外膜承担调节血管壁张力的作用,外膜内含滋养血管(vasa vasorum,VV),为血管壁厚度超过300μm的血管提供营养,主要营养中膜外侧部分;如果VV被阻断,则会发展中膜萎缩或者内膜高度肥厚,从而造成血管的闭塞。

同样的,告知学生原句是书中关于血管外膜作用的表述,老师刚开始按照原文日语的语序直接翻译成了译文1所示,但随着后续翻译的展开,为便于理解而调整了语序,将其修改为译文2。

(三)句子的拆分

由于中日两国语言特点的不同,日语中常常会出现较长的句子,尤其是长定语句,而汉语的表达方式通常会比较短。因此在日译汉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及前后文的逻辑关系,适当拆分句子,并运用增译、倒译等翻译技巧,使表达更加明确,行文更加流畅[3]。

例1

【原文】筆者は腎静脈の剥離の原則は動脈と同じで,静脈の両側を裏側半分が見える程度に剥離することにより腎静脈の後面全体が見通せるようになることから,その後,鉗子を静脈後面に通して血管テープなどをかけることで安全に行えると思っている。

【译文1】笔者认为:肾静脉剥离的原则与动脉相同,首先将静脉的两侧剥离至能看到背面一半的程度就可以看清整个肾静脉的后面,之后将钳子穿到静脉后面并套上血管牵引带进行牵拉就能安全进行剥离。

【译文2】笔者认为:肾静脉剥离的原则与动脉相同,首先为了能看清整个肾静脉的背面,要在静脉的两侧进行剥离,剥离的程度以能看到静脉背面的一半为准。之后将钳子穿到静脉后面、套上血管牵引带,肾静脉的剥离就能安全进行了。

给出原文,让学生试译,然后给出老师的翻译过程:此句日文原文为一句长句,老师在初次翻译时也将其翻译成了一句长句,但后期医学专家们总觉得不好理解,后将其拆分为2个小句。

例2

【原文】外腸骨動脈は外腸骨静脈と伴走して大腰筋の前面を骨盤壁に沿い末梢側へ走行し,鼠径靭帯直前で外側に腸骨回旋動脈を分枝する。これはほぼ同じ位置で外腸骨静脈からも腸骨回旋静脈が分枝して伴走している。

【译文】髂外动脉与髂外静脉相伴而行,髂外动脉在腰大肌的前面沿骨盆壁向末梢侧分布,在腹股沟韧带前方向外侧分支出旋髂深动脉;与此同时髂外静脉也在腹股沟韧带前方向外侧分支出旋髂深静脉,与旋髂深动脉伴行。

原文两个句子都是长句,修饰成分复杂,翻译时需将其拆分。让学生体会到有时候打破原文结构也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医学日语文本翻译过程中,在解决中日语言习惯和文化的差异这一问题时,为了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应使用交际翻译的翻译手段,如以上列举出的“语义的转化”“语序的调整”“句子的拆分”等翻译技巧。但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任何翻译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翻译也没有绝对的正确。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时刻以读者为中心、考虑受众的心理感受、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是翻译的最终要求。

三、引导学生反思与总结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例分析,更重视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让他们在作为译者的同时也能作为旁观者清晰地看到老师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跟他们一样的困难,让他们给予老师建议,也让他们看到老师又是如何思考与处理这些翻译困难的,让他们学会思考解决策略,并学会反思与总结。告诉他们译者是原作者的代言人,在进行语言转换时不仅要考虑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性。另外,更要引导他们去思考作为一个译者应具备怎样的素养。

(一)高语言水平是翻译的基础

这里的语言包括日语和汉语,即上面提到的对原文的理解和读者的接受性问题。日语水平高,自然会对原文理解得更加透彻。相反,如果日语水平不行就会造成对原文理解不深甚至是理解错误,这样翻译也就无从谈起了[4]。

(二)知识的储备十分重要

除了过硬的语言功底外、知识的积累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像科技文本这样的实用性文章,在翻译之前必须要了解其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知识储备既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文,又可以促进译者选择出最恰当的词语,使译文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接受。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医学类文本,在理解原文之后如何寻找一个恰当的对应词汇也是翻译时的一大难题。作为非医学专业人士,译者只能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平行文本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关键

译者在译前准备和翻译过程中需阅读大量的翻译理论、策略和技巧。当然,在实践时如何运用理论也十分关键,因为不同的理论和技巧都有其各自的针对性,只有在实践中慢慢探索才能够更好地做到两者的结合。

(四)道德素养和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是保证

一个好的译者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另外,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态度也是翻译质量的一大保证。

(五)翻译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相关语料库的建立十分必要

翻译任务很多时候都需要多名译者共同协作完成,每个译者翻译各自负责的部分,如果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商定统一的翻译策略以及建立相关语料库,往往会造成译文整体风格和特征不统一、上下文不够连贯通畅,甚至是逻辑混乱、不知所云的情况发生。且根据科技术语“概念准确、一词一译的单义性原则”,专业技术术语需要全文统一,翻译过程中语料库的建立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李霞.现代医学日语[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67-69.

[2]高淑芳.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1):46-47.

[3]石春让,赵巍.科技术语翻译:归化是正途[J].山东外语教学,2010,31(1):81-87.

[4]郭薇.《负氢离子与健康革命》翻译实践报告[D].大连:大连外国语大学,20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