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初期青少年吸毒者的毒品使用生涯研究

2021-01-20

当代青年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吸毒者戒毒毒品

洪 佩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后,受国际毒品市场和国内社会结构转型的双重影响,毒品问题再次成为我国公认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内毒品滥用增长势头有所减缓,现有吸毒人数(不含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数、死亡人数和离境人数)连续两年下降,但毒品滥用人数在总体规模上依然较大,《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数据显示有214.8万名毒品滥用人员。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所占比例始终在50%左右,我国青少年毒品问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做出了重要指示,提出“要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先,重点针对青少年等群体,深入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而要做到深入、有效的毒品预防,“走中国特色的毒品问题治理之路”,充分了解我国青少年毒品使用者的成瘾原因便成为应有之义。

目前,国内学术界围绕青少年群体吸毒成瘾的原因已做出较为丰富的探讨,主要包括微观层面的精神分析学解释[1]和个体特征分析[2],中观层面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处境分析[3]以及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因素分析[4][5]等不同维度。此外,也有学者以犯罪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为出发点,尝试提出青少年群体吸毒成因的解释框架。[6][7][8]可见,现有研究多以静态的、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个人生活经历,将毒品使用行为视作个人选择的结果或将其定位为结构的后果,却缺乏对于吸毒成瘾过程的历时性关注。同时,无论是个体归因取向,还是中宏观社会性因素的探讨,抑或是社会学理论框架下的分析,细究之下就会发现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导致我们难以深入理解特定社会结构背景中个体吸毒行为何以会发生以及如何得以持续。本文旨在通过经验性资料的归纳,动态展现我国社会转型初期青少年吸毒者毒品使用经历中社会条件的演变,以此揭示初次使用毒品和继续使用毒品的原因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不同阶段毒品使用行为的核心特征及其后果的发展变化。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

“毒品使用生涯”是西方学者审视个体吸毒经历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文献论述,如霍华德·贝克尔有关初吸者、偶吸者和常吸者的类型划分[9],迈克尔·哈利斯顿有关考虑阶段、尝试阶段、使用历程的发展阶段、规律使用阶段和戒断或减少使用毒品阶段的五阶段论,[10]弗吕克霍尔姆有关成瘾(包括尝试阶段、适应阶段、强迫阶段)和脱瘾(包括矛盾阶段、治疗阶段、解除阶段)的两分分析框架,[11]以及罗伯特·库姆斯有关初始期、扩张期、维持期、终止期和复吸期的阶段划分。[12]无疑,这些理论成果为我们理解吸毒者的吸毒行为和过程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一个十分独特的探讨吸毒成瘾原因的新视角。然而,上述关于“毒品使用生涯”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单一维度的,主要还是围绕“毒品”这一物品本身的作用机制来探究吸毒者在毒品影响之下的心理演变过程及其对毒品依赖程度和吸毒行为的发展变化过程,如毒品使用量的变化、吸毒频次的变化等;或者描述毒品对吸毒者自身生活方式及其朋友圈、家庭等生活环境的负面影响。相对来说,较少涉及毒品使用行为得以发生的宏观社会结构背景,以及吸毒者主体性与外在社会约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个体毒品使用行为的持续影响。此外,目前国内借助这一范式对吸毒成瘾问题的分析仍然局限于个别研究者,且主要集中在运用西方理论进行演绎分析,[13]或对毒品使用生涯中某一特定阶段做出描述分析,[14][15]相对缺乏针对国内吸毒者完整毒品使用生涯的本土探讨。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建构的毒品使用生涯分析框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在毒品影响之下个体心理或行为的发展变化,而是一种关于个体在毒品使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及其社会性后果的呈现,并且上述特征与后果是吸毒者内在主体性与外在社会约束条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见图1。它强调的是从以“毒品”为中心的决定论转向以“人与环境互动”为中心的建构论。具体来讲,毒品认知和戒毒制度是对个体毒品使用行为产生影响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人的行为会受到其对事物认知的影响,因而毒品认知一直以来都被认为会对个体的毒品使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16][17]甚至被视作青少年吸毒行为的逻辑起点[18];另一方面,我国戒毒制度的发展演变在针对吸毒者及其吸毒行为的界定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19],也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毒品使用行为形成约束作用。

图1 本文分析框架

因此,本文将围绕“毒品认知”与“制度约束”两个方面对特定社会结构背景中个体的毒品使用过程做出探讨和解释。据此,本研究选择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5名社会转型初期的青少年吸毒者展开深度访谈,并依据所收集到的鲜活一手资料勾勒出这一群体的吸毒经历。本研究的受访者全部来自S市Z机构同伴教育服务项目中的戒毒康复同伴辅导员,他们不仅有着长期吸食毒品的经历和相对“完整”的毒品使用生涯,同时拥有长期保持操守的康复经历,受访者编号的形式为:第一个字母为访谈时间顺序;第二个字母为性别,其中,M为男性,F为女性。

三、结果与分析

(一)初吸:“无毒品认知—无制度约束”下的毒品消费

1.认知与约束的同时缺位

20世纪70年代后期,受国际毒潮侵袭,尤其是金三角贩毒集团实施毒品北上、建立“中国通道”的影响,毒品又再度像瘟疫一般悄无声息地在我国蔓延开来。这一时期毒品的主要种类不再是人们所熟知的鸦片,而是以海洛因为主,吗啡、鸦片、大麻等并存,甚至出现了危害更大的“冰”、安非他命等新品种。同时,人们不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必定属于某一单位,相关工作难以通过他们所在的单位来协助开展。而我国都市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原来的熟人社会逐渐向陌生人社会发展,这就使得作为城市中最基层行政单位的居委会无法确保相关的宣传工作能够辐射到社区中的每一个人。学校作为禁毒宣传工作的另一个关键点,其禁毒教育也根本不成体系。上述种种现实,都导致很多人在最初接触到以海洛因为主的毒品种类时,仍然停留在“鸦片是毒品”的认知层面,全然不知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也是毒品,对其危害更是一无所知。“我记得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大概就流行吧。当时一点知识也没有的,这是什么呀?就觉得好玩!大家一块热闹、开心!”(DF)

而且,不仅仅只是社会大众,甚至包括边防战士、海关人员以及公安部门人员等在内的很多人,也根本不知道海洛因长什么样子,更不知道海洛因是危害极大的毒品,因而各项防范措施都较为落后和迟缓。与此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还经历了将近30年的“无毒”时期[20],难免会放松这一方面的警惕,造成当时公安部门打击毒品犯罪的专业力量也严重不足。由此,我国新时期禁毒工作面临的空前挑战和困难局面,导致并无相关制度规范能够及时有效地约束个体的吸毒行为。

2.毒品消费的多元形态

人们对毒品及其危害的知之甚少以及外在制度约束的几近全无,加之使用毒品本身所需的高额费用,都使得受访者在初次吸食毒品时仅仅只是将其视作某种具有特定功能的消费品。而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背景,则为毒品消费形态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符号消费。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以收入为标志的差距不断扩大。[21]部分率先富裕起来的人,其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已经明显超出了周边人群,先前被长期压抑的消费欲望也得以迅速发酵膨胀。[22]对于他们而言,毒品就如同品牌服饰或价格昂贵的物品一样,作为“有钱人奢侈品”的符号价值和象征功能不断凸显,[23]旨在表明其富裕阶层的身份地位,从而将自己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当你的钱已经是别人十年、或者几年的几倍的时候,这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看着有钱的人都在碰这个嘛,你也就碰了。人总归想往高处走,走到这种大姐大、大哥大的行列,对吧?”(EF)通过上述特定社会阶层身份地位的确证,他们还期望从中获得自身的优越感以及社会性的自尊和满足。很显然,这种消费已经更加带有社会象征意味,成为一种地位和身份的建构手段。[24]“那个时候也没有见识过这个东西,反而感到自己很新潮的!毕竟这个东西价钱很贵的呀,能够敢碰的人,肯定感到自己很有一种优越感了嘛。”(GM)

需求消费。对于那些生活不再处于基本温饱状态的人而言,他们在生存劳动方面的压力大大减轻了,同时休闲娱乐的时间不断增长。这部分人开始从物质生活需求的基本满足转向注重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吸毒也被视作一种可以“无限扩大想象空间”“彻底释放压力”和“消磨时间”的消遣方式[25]。“我吸毒是因为老公从来都不陪我,我实在不可能一个人天天去买东西,或者天天拖着我姐姐、拖着我的朋友去喝下午茶。然后,别人说吸这个东西时间会过得很快,所以我才会去碰。”(AF)抑或者,毒品那虚无缥缈的“快感”和高昂的“身价”也恰好能够迎合他们寻找新奇刺激的需求。“当时身上有200多万。我跟你讲,在上海滩可以随便晃的……所以说,上海滩可以玩的东西我都玩过了,没什么好玩的了。那个时候呢,其实人有点飘,每天就是想着怎么样玩能够玩得舒服、玩得刺激。最后就弄这个东西,觉得好像有钱了,什么东西都玩过了,这个玩了就玩了。”(KM)

好奇消费。对于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来说,寻求新鲜事物的刺激和受到好奇心的驱使是他们初次尝试吸毒的重要原因。在整个社会都对海洛因等毒品不是非常了解甚至是完全不了解的时候,青少年冒险的个性特征使得他们很容易就会受到有吸毒行为的朋友、同学等的诱惑或误导,从而将毒品当作一件新鲜事物去探索。“那时候赚到了第一桶金,1994年的时候。那天我其实印象很深刻……当时看到他们吸食海洛因,烫吸的。他们知道我很好奇,而且对新鲜东西比较敏感,然后对我诱惑也好、灌输也好,说‘你吸了这个东西,就会感觉要什么有什么!’然后我就第一次尝试。”(HM)

压力消费。朋辈群体对个体行为方式的选择往往具有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吸毒行为的发生也不例外。实际上,很多人第一次接触毒品并不是来自传统观念里陌生的毒贩子,而是在聚会或派对这类轻松愉悦的社交场合中由自己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提供。在这个交际圈子中,基本上都是兴趣相近、感情相投的同龄伙伴,提供毒品就像敬烟、敬酒一样,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礼仪。在有吸毒行为的朋友的劝诱之下,很多人都会信奉“江湖义气”,或者迫于维持交际圈子的压力而选择吸食毒品;尤其是当一个人非常重视与那些吸毒者之间的关系时,就更有可能屈服于这种影响并沉溺于毒品之中。“我接触到这个东西是1999年,那个时候年轻嘛,就在社会上结交了一些朋友。他们那个时候在台面上吃,就叫我吃;他吃、你不吃,觉得好像过意不去,哥们义气嘛,就这样沾上了第一口。”(IM)

(二)成瘾:“偏差毒品认知—混乱制度约束”下的毒品维持

1.认知偏差与约束无力

很多受访者都表示,在吸毒初期的时候会感觉到难受,尤其是生理上的不适反应尤为明显。但是,基于对海洛因等毒品存在的一些错误和片面认知,或以为它是一种具有神奇效果的药物,能够带给吸食者飘飘欲仙的愉悦感,或以为它能够带领自己脱离现实生活而进入虚幻的精神世界,甚至直接将其看作满足自身某些需求的替代品,进而选择继续使用毒品。“那时候听他们说会飘啊怎么样的,其实我一点都没感受到。第一次吸的时候是会吐的,胃很难受;生理上、身体上,我一点都没觉得有什么好受的或很舒服的。后面之所以会继续去吸,大概是因为吸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吧。几个人一起聊聊天啊,拿起来吸吸啊,水果啊两边都放好。那时候就觉得,消磨时间倒是蛮好的。”(LF)

而且,在当时的一些影视节目或者社会宣传中,人们要么常常看到吸毒者吞云吐雾之间潇洒舒适、陶醉的样子;要么就是听到一些简单的宣传,例如“你不能吸毒”“一吸就死”,或者“这个东西不能碰”“碰了就戒不掉”,等等,并没有将毒品的特性和危害性准确地告诉人们。这就难免使得一些人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认为毒品并没有那么可怕。“我在广州做生意嘛,那边的朋友或者亲戚,都跟我讲这个东西怎么、怎么可怕,我不相信。”(FF)反而戒毒信心十足,自以为能够自主地把握毒品的使用。“当时碰的时候呢,我就是不相信,认为这个是戒得掉的,因为我感觉自己毅力很强。”(OM)

与此同时,当时我国的戒毒工作也极其不规范,由执法机关开办的强制戒毒所、劳动教养戒毒所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无法适应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吸毒群体的需要。[26]一些自愿戒毒场所也出于利益的驱动而减少管理人员和设施以降低经营成本,甚至缩短法定戒毒时间或者乱收费;在一些吸毒较为严重的城市和地区,“两天戒毒”“祖传秘方戒毒”“戒毒灵药”等虚假戒毒广告也随处可见。[27]在如此境况之下,戒毒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混乱,就直接导致了制度根本无力约束个体的吸毒行为。“我被抓了好几次嘞,第一次抓住就放了,他也不知道这个。第二次再抓住呢,我是15天拘留,拘留再出来。第三次抓住,才是戒毒,去劳教所戒毒。”(MF)

2.维持毒品使用行为的具身体验

在偏差毒品认知与制度约束无力的双重作用下,受访者的毒品使用行为得以维持。但不久之后a每位受访者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人是几天,有的人是一个月左右,有的人可能几个月。,他们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毒品产生了依赖,并且身体也开始呈现出明显的成瘾症状。“大概过了一个月,我就感觉晚上睡觉的时候睡不着,就想着这个东西。就感觉不去碰它嘛,身上就挺不舒服的。不是什么很冷的时候,身上挺冷的;有的时候嘛,也打喷嚏啦;还有嘛,眼睛里面那种,就是眼泪水它自己会流下来。”(JM)而且,成瘾之后在身体和心理上对毒品的强烈依赖性,还往往会打破常人的自由意志及其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严重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安排与饮食习惯。“我现在回想起来,等于就是透支你的身体啊!因为我们溜冰,就是干点,三天三夜不吃饭的……我现在是140多斤啊,那个时候98斤,真的瘦得不行!而且,碰了这个东西,你不睡觉,总归是脸上没有光泽,很暗沉的。”(HM)

因此,即使受访者曾经无数次尝试各种戒除毒瘾的办法,包括自己到药店买戒毒药、去乡下戒毒或者到全国各地的戒毒所自愿戒毒,等等,最后都会以失败而告终,反复地吸毒、戒毒则成为了一种常态。“自己吸了戒、戒了吸,好几次了呀!就自己戒嘛,到药房里,人家说什么药可以戒的,那就戒,戒了后没多久嘛又抽了。这时候怎么,脑子真的糊涂了,戒不掉的!如果你没有了,今天没有吃啊,哎哟像个苍蝇一样地去找,就这样的呀。”(EF)

(三)救命药:“消极毒品认知—强制度约束”下的意义迷失

1.消极认知与强力约束

在反复吸毒、戒毒的过程中,毒品最终成为了缓解身体不适症状,甚至是延续生命的药物;毒品问题不再单纯地表现为成瘾症状,更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强迫性习惯。因此,很多受访者都将毒品描述为“救命药”,提及“吸到后面不是吸毒了,而是吃药”。“心里一直不想弄的,到最后肯定是不想吸的,但是呢,没办法了,就天天当药一样了。就像生病的时候、难过的时候,你必定要用药呀!就是天天规定时间,早上要吃药了,用一点;晚上要吃药了,用一点。”(DF)殊不知,这种消极地将毒瘾归咎于毒品所产生的难以抗拒的药效之思维定式,实际上为戒毒设置了一种无形的障碍。每天不是在吸毒,就是在为了获得毒品而奔波,毒品已然占据了他们全部的日常生活时间和空间。“抽到后来,什么都不想做了呀!每天睡觉一睡醒,就在担心今天一天日子怎么过;因为你眼睛一睁就要这个东西呀,没有这个东西你人扛不住啊。在当时来说,这个东西就是我的命;没有这个东西,我的命就没有了,就是这样一个状况。”(NM)

但随着我国对毒品及吸毒行为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对吸毒行为做出强制隔离戒毒/劳动教养戒毒处理的相关规定呈现出越来越严厉的趋势时,相应的要求在场所内进行戒毒的期限也越来越长。b详见1990年《关于禁毒的决定》第八条、1995年《强制戒毒办法》第六条、2003年《劳动教养戒毒工作规定》第八条、2008年《禁毒法》第三十八条、2011年《戒毒条例》第二十七条等相关规定。显然,此时的禁毒氛围以及相应的吸毒情境,与受访者最开始接触毒品时所处境遇已经截然不同;他们除了需要忍受吸毒带来的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还要躲避制度的打击。“原来就觉得,抓这个干嘛?我又不是偷的,又不是抢的,我自己付钱买的呀!就像我在外面买一包烟一样的呀,就是这个感觉。后来才知道,这个是要抓的!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家住在高楼里面,我都不敢坐电梯上去,因为电梯里面有摄像头的,或者万一有这种楼组长啊什么的碰到了,去跟户籍警一说,他会来找我的。这个日子是比较难受的,要躲躲藏藏的过日子。”(LF)

2.多重冲突下的意义迷失

对自己戒毒的消极认知以及外在制度约束的日益规范所带来的是,受访者一方面需要处理自己想戒毒却又戒不掉的内在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还需要面对关于吸毒行为从一种“消费行为”转变为一种“违法行为”的过程中到底应该如何定性的认知冲突。并且,随着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他们真正意识到“吸毒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时,上述冲突还会进一步扩展成为个人行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正因为如此,对成瘾行为日甚一日的依赖所引起的并不是日益增长的幸福感,而是丧失自我感,最终被羞愧感和悔恨感所代替。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和生命存在的意义,甚至还有可能由于找不到这种意义而选择走向生命的终结。“其实我跟你讲,我毕竟不是一个很堕落的人。清醒起来的时候,真的恨死了!怎么会堕落到这个程度?我自己想,不管怎么样,应该说我还是个有骨气的人,还是比较积极的,怎么会堕落到这个地步?有时候恨啊!真的恨死了,甚至包括自杀都自杀过,你知道吧?”(KM)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梳理青少年吸毒者毒品使用生涯的动态过程发现,青少年群体的毒品使用行为既不只是个体自身的抉择,也不是单方面受到社会力量影响的结果,而是个人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过程。首先,改革开放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转型,使得人们能够从中受益,获得全新的社会身份[28][29]和高额的经济利益[30];社会生活理念的转变[31]也使得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与丰富化[32]。上述转变无疑为毒品在我国的渗透提供了潜在的市场,一部分人也正是因此才拥有相应的机会以及足够的时间和经济资本接触毒品。其次,个体对毒品的认知不清,甚至还存在很多片面和错误的认知,某种程度上是与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即改革开放后国内社会结构形态发生重大转变,直接导致了禁毒工作无法再像原来那样依靠单位来协助开展,而居委会、学校等尚未充分发挥其在禁毒(宣传)工作中的作用,这就使得整个社会对海洛因等随着国门打开而进入我国的毒品及其危害的认识存在不足。最后,我国新时期青少年群体的吸毒问题也与我国戒毒制度的不完善及其相对于毒品类型发展变化的滞后性息息相关,使得人们在接触到从未听说过或见到过的毒品种类的同时,也没有新的秩序规范[33]来及时地约束他们的吸毒行为,直至成瘾、陷入“戒断治疗—复吸—再治疗—再复吸”的恶性循环之中。

此外,青少年个体对毒品的认知以及戒毒制度的外在约束力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推动了青少年吸毒者毒品使用生涯的发展,并最终指向个体生命意义的迷失。也就是说,“吸毒”逐渐成为青少年吸毒群体社会身份的主特征,使其失去了作为一个社会人而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不能依赖于通过单一因素或将几种因素综合起来去理解青少年群体的成瘾行为,也不可能仅仅针对成瘾者个体采取戒断治疗措施就期望能够解决青少年吸毒成瘾这一难题。更进一步地,本文立足于前述研究发现指出,应对青少年群体吸毒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应在于协助他们重新建构起新的生命意义,并以此激发其做出改变的内在动机[36]。唯有如此,该群体“社会康复”的实现才能够不仅仅止步于戒断毒瘾,而是能够在对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重新理解与定位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和创造作为一名正常社会成员的主体立场和存在方式。

猜你喜欢

吸毒者戒毒毒品
销毁毒品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火烧毒品
拒绝“毒”侵要打持久战
吸毒者
浅谈戒毒康复爱心基金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首现象浅析
论自愿戒毒:法规范、定位与制度创新
从“白粉妹”到“戒毒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