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安全属性

2021-01-20徐九仙

当代青年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价值观民族

徐九仙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

一、文化安全视角的提出:作为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动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经济关系都在深刻调整的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与国的物理界限不断地被打破,在外力的作用下,我们应该如何坚守原来的身份认同?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并非真正有利于不同国家、民族共享,恰恰相反,它意味着国家、民族利益在世界范围内的博弈。全球化既有经济根源也有政治影响,它在全球范围内使文化影响力成为焦点。古老的文化和传统的价值理念都面临新的挑战。卫星、互联网和大型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使整个世界都面临强烈的外来影响。对许多人来说,“外来”已经成为“危险”的代名词。[1]文化安全问题一直都存在,在经济全球化的催化下,它的方式可能发生变化,作用的对象可能发生了转移,从一种暴力的、显性的通过军事战争的方式变成一种温和的、隐性的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这种影响从改变人的深层次思想和价值观开始,更具颠覆性。文化安全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更加复杂多变,显性手段和隐性方式相互交织。无论是从学理还是现实层面,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探讨青年和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发展的内在特性

经济全球化催生文化安全问题,从根本上源于文化发展的内在特性。通常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过于宽泛,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2]。“文化既是我们大群集体人生一总和体,亦可说是此大群集体人生一精神的共业。此一大群人生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经济、军事,如文学、艺术,如宗教、教育、道德,皆是。”[3]从国家主权的角度考虑文化发展、文化安全问题,更多的是从微观和狭义的层面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文化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性。

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在微观层面上,文化具有民族性和阶级性,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信念和精神支持的东西。它可以是一种教化,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根本性的存在。文化不仅具有多元性、民族性和地域性,还具有阶级性、扩张性和变动性。这些特性在全球化的作用下,使文化可能成为一种霸权,对其他国家进行影响和渗透,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文化属性,文化全球化和西方化的问题也就由此出现。一方面,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作为“高势能文化”总是幻想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4]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文化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选择必须得到尊重。[5]西方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向外发展与本国文化传统必然形成一个冲突。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6]如何确保国家的文化特性得以保持不受威胁,自己所属国家-民族文化特征不会在全球化大趋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成为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动因。

(三)青年传承的历史责任

文化传承是保存和发展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使之免于消失、消亡或同化威胁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青年对一个国家文化特性的保存、延续和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处于人生承上启下的特殊阶段,思想波动大,矛盾冲突明显,是西方国家和外来文化渗透和影响的主体对象。如果一国青年对本民族传统的文化一无所知,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深层次的接触和了解的有利条件和机会,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有一种淡漠和无关的态度,甚至对本民族现在主流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一味否定和排斥,反之对本民族之外的外来文化热衷学习、追求和盲目崇拜,这将不仅会影响国内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也会带来文化认同危机,这将对我国的文化安全产生不可预期的负面影响。历史与现实,责任与使命,对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文化安全的高度规划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基于文化安全的视角

文化安全在当代,主要指各国人民都不希望自己所属的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会在全球化大势下消失或退化。[7]从内容上来看,很多都可以归为文化安全范畴,诸如对主流意识形态接受和认同相关的意识形态安全,对传统文化特性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保存的传统文化安全以及相关的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安全,一个国家内部自主使用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安全等。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着对国家政权和政党统治的合法性问题,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传统文化安全关系着本国民族特色、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的传承,同时也关系着本国文化特色产业的生存和竞争力,是国家文化安全的灵魂;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对文化技术和文化信息的获取和掌握能力,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外部支撑。通过内外结合,三者构成一个动态统一的安全体系,为我国的文化安全提供重要保障。一个稳定的国家文化安全体系,有赖于这三者的动态平衡,见图1。

青年文化传承的属性决定了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必须有利于我国文化安全的实现。既要从正面上有利于提高青年的文化自觉和认同意识,在反面上能够应付外来的文化风险。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了解、认知和接受。二是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接受和践行。三是对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认知和适度接受。对一些类似于全球伦理的普世价值观的了解和认知,在与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做批判性的接受,见图1。

图1 文化安全三要素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三、高校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

(一)传承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是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底蕴

保护传统文化的安全,归根结底就是属于民族国家的文化特性不受到挑战和威胁。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往往会觉得其他文化圈的人是无法理解自己文化的精髓的。这种长时间生活在一起,经过历史的发展和岁月的积淀,被本国人民、本族人们从内心深刻认同但又无法用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的价值观、价值理念或者价值体系,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人民的文化特质或文化特性,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文化自信”的表现。这种文化特性,也就是学者普遍称之为的文化自信。[8]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沉淀,历久而弥新,已经融入到整个民族的整体意识并对行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传统所带有的固定的生活习俗和价值理念,是根植于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土壤的具有民族特质的传统文化。传统作为一代代人的共同记忆,固有的模式和生活、行事方式,本身就有规范的文化力量,可以安定人心,给人的精神世界提供足够的支撑和安全感。守护这种文化特质,是文化安全实现的灵魂所在。

全球化虽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是中国文化本身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日渐强盛的综合国力和文化体制改革为抵御文化渗透提供了有力保障。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精神,这种固有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是在外来文化和外来因素强势影响下而仍然能够保持本性不会迷失方向的根本所在。要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就要充分挖掘和肯定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让青年自觉地参与到整个过程当中,既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同时通过学习使之具备相应的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价值观和道德理念有所了解、接受并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有很多精髓,比如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民为本、以民为重的“民为邦本”的理念,注重德行、以德治国的理念,“仁者爱人”的思想等。这些都仍然具有现代和时代价值,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应该作为固定的“文化特性”内化于年轻人的价值观当中。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发掘它的价值所在。[9]通过高校的传承教育,使青年了解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认识到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历史责任,即使外部客观事件对青年的思想影响剧烈,传统的价值观认同也不会改变。

(二)认同教育: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是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基础

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认同有来自两个方面的考验,一是外来政治和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强势介入和影响;二是一国内部的社会氛围,如对政治权威和政治合法性的挑战。外来政治和意识形态价值的介入是国内政治权威和政治合法性受到挑战的催化剂,国内如果出现社会冲突、意识形态和信仰的真空会更加有利于外来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积极介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代中国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基础和合法性支撑。通过高校的认同教育,加强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青年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理念的认同。通过各种形式,丰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既有青年的家国情怀的民族精神教育,又有青年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教育。要充分认识和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来源之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三)认知教育:了解外来文化影响和渗透方式是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他山之石

传承教育和认同教育主要是从正面引导,增强青年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知教育则是从反面对外来文化进行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增强青年对外来文化渗透方式的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渗透无疑会降低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度和凝聚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不可避免要与其他文化发生碰撞和冲突。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相互转化,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安全问题不再像以前一样敌我分明,也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简单的是非判断,更没有完全适用的应对之道。安全问题逐渐全球化、安全环境虚拟化、安全边界模糊化、安全要素透明化、安全博弈非对称化。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青年现有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和理解能力等范畴。高校要加强青年对这方面信息和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引导青年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西方对外政策等背后的文化意图。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文化渗透在某种程度上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比如尼克松曾说:利用人员的交流、交换书籍或广播节目,利用西方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影响和动摇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信念,从而逐渐侵蚀社会主义的基础。美国政府推出文化交流项目,主要是资助世界各地的大学生、青年专家等出国、到美国交流和访问,这些大学生、青年专家等被看作是对美国国家长远利益投资的一个典范,它造就了一批致力于加强国家间相互了解的领导人和舆论创造者[10]。美国在信息和思想观念方面在全球占据着主导地位。美国音乐(60%)、美国电影、美国电视和美国软件(75%)都占有绝对性优势而且如此受欢迎,以至现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11]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对目标国广大青年群体进行影响和渗透,有的尚可观察,有的则非常隐蔽,高校要加强青年和大学生群体对这些方式方法的认知。

在文化安全框架下,通过传承教育、认同教育和认知教育,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个要素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和改变,共同促进和成长,最终有利于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使我国的文化特质免于消失、消亡或同化的威胁。如图2所示,1表示A 是D的基础,并作用于D,D 反作用于A,并巩固提升A。2表示B 是E的基础,并作用于E,E反作用于B,并选择性解读和构建B。3表示C是F的基础,并作用于F,F反作用于C,并选择性解读和建构C。4表示B是A的来源之一,A是B的选择性解读标准之一。5表示B与C相互交流沟通,互相影响和改变,共同促进A的形成。6表示C是A的来源之一(如马列主义),但也会改变会危及A(如西方外来文化渗透),A是C的选择,解读和应用的标准之一。7表示E是D的来源之一,D是E的选择性解读和应用标准。8表示E和F相互交流和改变,共同促进D的成长。9表示F是D的来源之一,D是F的选择性解读和应用标准。10表示ABC共同保证G的形成和稳定。11表示DEF共同保证H的形成和稳定。12表示G文化安全促成H核心价值观教育,H 保证G的实现。H 最终实现了I。这些要素共同形成了促进了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

图2 高校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

通过传承教育、认同教育和认知教育三者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不断深化。高校在青年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重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免于被遗忘、被抛弃,出现断层的现象。在客观上,对外来因素的强势介入要善于用传统的力量与之相抗衡。在新的环境下,传统的形态和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与现代生活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让传统的价值理念在当代的语境和社会环境中得到再实践。在传统的优秀道德观和价值理念的基础上,要加强对传统理念的传承意识,并在新的环境中创造和再实践,以一种更开放包容、更积极自信的态度,守护传统,善待传统,发扬传统。对传统开放包容,不故步自封,对外来文化吸收借鉴,不全盘接受,要处理好传统中的平衡,外来文化中的平衡,以及传统和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平衡,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才能更好的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保持这三者的动态平衡,使我国的文化特性、文化特质不受到威胁,免于危险的境地,仅仅靠青年的自觉意识是不够的。对青年来说,他们的身心发展仍然不成熟,他们的知识储备也不充分,青年虽承担着文化安全实现的责任和义务,但不完全具备这些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因此,高校对青年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育自古以来就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在培养青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文化安全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增强青年的自觉和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能力以及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成为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主心骨,承担起我国文化安全主体和重要载体的责任。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价值观民族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