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小儿输液护理的效果探讨

2021-01-20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4期
关键词:输液护理人员患儿

(大连金普新区妇幼保健院儿科,辽宁 大连 116100)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由各项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可引导护士主动工作,也可帮助患者认识自身护理目标,促进其自觉参与医疗过程[1]。与常规护理不同的是,临床护理路径更强调患者社会支持、心理等层面的恢复。研究指出[2],利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诊疗、护理行为更加规范,在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护理满意度方面也可发挥积极作用。儿童是医院内部的特殊患者,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大多数儿童都呈现出耐受性差、独立性低等特点,患儿接受治疗期间,往往依从性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护理难度[3]。临床护理路径的不断推行,促进了其在儿科治疗及护理中的应用,目前,小儿输液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愈加广泛。为了进一步探讨小儿输液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92例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实行不同的护理干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我院接收的住院患儿资料,于其中选取9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输液护理模式为依据,将92例患儿均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中25例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5岁,平均(2.50±1.00)岁;2例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淋巴结炎,16例腹泻,23例支气管肺炎。试验组中26例男性患儿,20例女性患儿;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5岁,平均(2.60±1.20)岁;3例化脓性扁桃体炎,4例淋巴结炎,15例腹泻,24例支气管肺炎。经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用于下阶段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输液护理:输液前,护理人员向患儿及其家长讲解输液知识,纠正患儿家长的错误理念;输液中,安抚患儿情绪;输液完成后,保护患儿血管。

试验组施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①输液前的护理干预。输液前,评估患儿的心理状态,并对其实施针对性、个体化的心理指导。患儿年龄在5~12个月时,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感,所以,护理人员要争取家长积极配合。输液前,家长可配合护理人员轻唤患儿乳名,并协助护理人员将患儿固定;护理人员穿刺技术应娴熟,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以免患儿再次遭受疼痛,降低配合度。患儿年龄在12个月~3岁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好奇心浓厚,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兴趣很高,护理人员可结合患儿的这一特点,利用周围环境或其他小物件转移患儿注意力,在患儿被其他事物吸引时完成穿刺。患儿年龄在3~5岁时,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理解家长意思,此时,患儿家长与护理人员便可通过赞扬、鼓励的语气与患儿沟通,适当给予患儿承诺,提高患儿的依从性[4]。②输液中的护理干预。患儿输液期间,护理人员应定时巡视,每隔15 min访视1次,尤其针对存在过敏倾向的患儿,应加强巡视,一旦发现过敏征兆,要及时拔除针头,并报告医师,便于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巡防过程中,应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告知患儿及其家长输液药量的准确性与重要性,促使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干预操作,减少瓶中残留的液体量,确保输液顺利完成;通常,输液瓶内的液体刚滴空,患儿或患儿家长就会要求护理人员拔针,害怕空气进入,针对这种现象,护理人员要在输液未完成时就对患儿及其家长普及相关知识——输液液体滴完后,输液管内的压力与静脉内压力基本平衡,药液剩余量越少,有效药液浓度保持度越佳。对于部分刺激性药物造成的恶心、静脉疼痛等现象,可给予适当的穴位贴剂,以缓解刺激症状[5]。③输液完成后的护理干预。输液结束后,拔除针头应遵循“快、准、稳”的原则,并叮嘱患儿家长注意正确按压止血,以防发生血液外渗现象;讲解输液完成后的注意事项,说明下阶段输液方法和时间;对于存在强烈择医行为的患儿,应提前预约下次输液护士;主动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告知家庭相关保健措施,促进患儿恢复。

1.3 观察指标 ①输液基本情况:穿刺次数、输液瓶残留药物量、不良事件(重复穿刺、头皮刮伤、输液外渗);②护理满意度:制作问卷调查表,了解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主观评价,并以此评估护理满意度。问卷总分100分,不满意0~59分;较满意60~80分;满意81~100分。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分析 基于SPSS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指标以均数(±s)的形式描述,计数指标以例(n)、率(%)的形式描述,组间差异检验分别采用t值和χ2值,P<0.05表示二者结果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输液基本情况对比 试验组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输液瓶残留药物量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输液基本情况对比

2.2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儿科患儿年龄较小,生理与心理尚未完全发育,容易感染各种疾病,静脉输液是治疗儿科疾病的常用措施,也是抢救重症患儿的有效手段。但是,输液过程具有一定侵袭性,会引起患儿疼痛与不适感,尤其针对好动患儿,往往会因为针头刺破血管而发生皮下肿块,这会使患儿出现一系列负面情绪,如恐惧、紧张、排斥等[6]。同时,患儿血管较细,不容易被察觉,输液穿刺的难度相对较大。另外,输液操作较为繁琐,其中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将会引发护患纠纷[7]。对患儿输液期间,护理人员面对的护理对象不只有患儿本身,还有患儿家长,因此,护理人员不但要消除患儿的恐惧感、紧张感,还要提高患儿家长的配合度。为了确保输液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我院对输液患儿实施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

临床护理路径以时间为纵轴,以诊断、治疗、用药、护理、出院指导等为横轴,结合特定患者的特殊需求,制订出理想的护理方案,使护士按照时间顺序做出最恰当的照顾计划,让患者享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8]。本研究对照组实行常规输液护理,试验组实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结果显示,试验组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试验组输液药物残余量少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后笔者发现,临床护理路径能够规范护理流程,也能够加强细节护理,在实施护理操作期间,护理人员真正重视患儿的主体地位,将以“患者为核心”的护理观落实到位[9],结合患儿年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心理指导,提高了患儿的配合度,减少了穿刺次数。同时,护理人员利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工作主动性与责任感增强[10],患儿输液期间会积极主动巡视并加强健康宣教,使患儿家长认识输液量的准确性与重要性,从而配合护理人员干预操作,降低药物残余量[11]。另外,试验组出现不良事件的次数较少,且试验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进一步证实了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小儿输液护理中的施行效果良好,可以减少穿刺次数,降低输液药物残留量,控制不良事件发生概率,获得患儿家长的普遍认可,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输液护理人员患儿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