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手术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2021-01-20张建刘雅洁张钦鑫王欢欢史雅文殷敏

关键词:鼻窦炎酸性血常规

张建 刘雅洁 张钦鑫 王欢欢 史雅文 殷敏

经鼻内镜手术目前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鼻腔鼻窦肿瘤等疾病的重要手术,内镜下可以更全面地观察病变、更精准地进行操作。但另一方面,鼻内镜手术也带来了一些手术并发症,其中出血最为常见。尤其是术中黏膜出血,还可以导致术野不清,无法准确辨别重要组织,从而引起严重并发症。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手术出血的因素,从而尽可能减少出血风险,我们对48例鼻内镜手术的术中出血及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连续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行鼻内镜手术48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5例,年龄22~60岁。

纳入标准:①年龄22~60岁;②诊断为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慢性鼻窦炎伴鼻中隔偏曲、复发性鼻窦炎等需要鼻内镜手术者。排除标准:①伴有凝血功能障碍,②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③未经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

所有病人在全麻下行常规鼻内镜鼻窦手术,术中监测动脉血压,并根据需要采取控制性降压,手术均由三位高年资主任医师完成。

2 观察指标

术前观察指标包括:①术前鼻内镜及CT评分。鼻内镜检查根据Lund-Kennedy评分[1],记录鼻息肉、黏膜水肿以及鼻漏程度。单侧0~6分,总分0~12分。CT检查依据Lund-Mackay评分[2],记录各组鼻窦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程度。每侧0~12分,总分0~24分。②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和中重度,即变态反应评分分别计1分和2分,无则计为0分[3]。③凝血功能、血常规、血气分析、术前血压。

术中观察指标包括:①手术量的计分。鼻中隔计1分,每侧上颌窦、前组筛窦、后组筛窦、额窦、蝶窦各计1分,息肉局限于中鼻道内则计1分,突出中鼻道外再计1分。单侧0~7分,总分0~15分。②手术时间(分钟)。③术中动态血压。④术中出血量。术前更换吸引器瓶,以便计算吸引出液体总量。术中记录冲洗用生理盐水量,精确到毫升。术中收集棉片,术后称重换算为出血量,精确到毫升。术中出血量=吸引器中液体量+带血棉片数量-术中冲洗用生理盐水量。

术后观察指标包括:术后即刻血气分析、次日血常规。

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例数百分比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测对出血量有影响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

本文研究对象共48例,诊断为鼻窦炎23例,鼻窦炎伴息肉16例,鼻窦炎伴鼻中隔偏曲6例,复发性鼻窦炎3例。根据术中出血量的多少分为两组,大于150ml者为A组,共13例。出血量小于、等于150ml者为B组,共3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诊断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

2 术中出血的影响因素比较

对两组患者手术出血因素进行比较发现,这些因素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表2)。首先是患者个体性体质差异,比如术前血压、变态反应与嗜酸细胞(109/L)。其次是术中血压控制情况,包括术中收缩压与舒张压。第三是病变范围,表现在CT评分、鼻内镜评分与手术量。第四是手术时间。而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红细胞(1012/L)、血红蛋白(g/L)结果等对出血无显著影响。

表2 两组患者出血因素比较(例,%)

0.0 3 2术前血常规嗜酸粒细胞 0.3 8±0.0 9 0.2 3±0.0 4 9.5 8 5 0.0 1 5红细胞 3.2 1±0.7 1 3.6 2±0.8 0 1.6 4 3 0.8 9 2血红蛋白 1 1 6.3±1 5.6 1 1 7.8±1 6.1 1.1 5 1 0.8 7 4术前血气分析P H 7.4 2±0.0 4 7.4 1±0.0 4 1.0 1 3 0.9 8 1 P O 2(m m H g)7 6.6±9.5 7 7.2±9.9 1.1 3 6 0.9 4 7 P a C O 2(m m H g)3 6.8±3.2 3 5.7±3.2 1.1 6 4 0.9 2 1术前凝血功能P T(S) 1 1.5±1.2 1 0.9±1.1 0.5 6 8 0.8 1 9 A P T T(S) 2 7.8±1.7 2 6.9±1.9 0.7 3 3 0.8 6 5 F I B(g/L) 2.8 2±0.3 6 2.8 9±0.3 5 0.6 6 7 0.7 6 9 T T(S) 1 6.7±1.9 1 7.8±1.8 0.7 3 1 0.8 2 7术中血压收缩压 1 2 7.9±2 2.1 1 0 3.3±1 4.5 0.3 5 4 0.0 2 7舒张压 8 5.6±9.1 7 3.1±7.3 0.4 3 1 0.0 2 2手术相关评分手术范围 4.6±0.8 2.4±0.3 7.7 9 8 0.0 3 2手术时间 3.8±0.7 2.7±0.5 0.4 8 8 0.0 2 9术后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 0.1 2±0.0 4 0.1 2±0.0 4 0.9 2 3 0.9 4 3红细胞 2.1 2±0.2 1 2.2 3±0.3 5 0.8 4 1 0.6 3 2血红蛋白 1 0.2±1.1 1 2.2±1.2 0.7 5 4 0.6 1 1术后血气分析P H 7.3 2±0.0 4 7.4 1±0.0 3 1.0 2 5 0.9 1 7 P O 2 7 7.1±8.6 7 5.2±8.1 1.1 5 3 0.9 3 2 P a C O 2 3 6.7±3.1 3 6.8±3.1 1.1 4 7 0.9 0 1术后凝血功能P T(S) 1 3.9±1.4 1 2.6±1.1 0.7 8 8 0.6 4 5指标 A组(n=1 3) B组(n=3 5) χ 2舒张压 9 3.6±8.4 6 7.2±5.6 9.8 7 6 P值A P T T(S) 3 1.2±2.4 2 9.3±1.9 0.9 7 7 0.6 4 4 F I B(g/L) 2.0 1±0.2 1 2.3 3±0.2 2 0.8 9 4 0.8 1 2 T T(S) 1 9.3±2.0 1 8.2±1.8 0.7 4 5 0.8 2 4

3 Logistic回归分析

出血量作为因变量,以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作为协变量,以Enter法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表3)。结果显示ESS术前血压、术中血压、变态反应评分、术前嗜酸性粒细胞、手术时长、手术量评分、术前鼻内镜评分、术前CT评分是影响鼻内镜手术出血量的重要因素。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鼻部血供来自颈内和颈外动脉两个系统,血管网相互沟通,血供十分丰富[3]。经鼻内镜鼻腔鼻窦手术拓宽了手术视野,可以更好地切除病变,减少手术创伤。但另一方面,术中出血也给手术带来了相应风险。因此了解影响术中出血的因素,对手术及预后非常重要。

为探讨影响鼻内镜手术出血因素,我们在实验中根据术中出血量的多少分为两组:出血量>150ml(A组),A组为出血量多组,共13例;出血量≤150ml(B组),B组为出血量少组,共35例。研究项目包括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术前血压、鼻内镜评分、CT评分、变态反应评分、血常规、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手术量评分、术者因素、术中血压、手术时长、术后血常规、术后血气分析、术后凝血功能。结果:两组患者的主刀医生均为高年资主任医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常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压、鼻内镜评分、CT评分、变态反应评分、嗜酸性粒细胞、手术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常规、术后血气分析、术后凝血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血压、手术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压、鼻内镜评分、CT评分、变态反应评分、术前嗜酸性粒细胞、手术量评分、术中血压、手术时长是影响鼻内镜手术出血量的相关因素,术后两组嗜酸性粒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A组出血量多,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下降有关。

我们的研究发现,影响出血的因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因素,包括术前术中血压、变态反应状态及病变范围。

术前与术中的血压是影响出血最重要的因素,并与术中出血量直接相关,其相关系数达到0.5。这一相关体现在术前血压水平上,尤其对于高血压患者,一方面术前必须将血压控制在良好状态,另一方面也影响术中控制性降压效果。

术中控制性降压的目的是减少术中出血、改善手术视野。采取控制性降压减少术中出血[4,5]是安全有效的[6,7],对于鼻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8]。霍苗等[9]将ESS病人分为两组,降压幅度分别为基础血压的20%和25%,研究发现25%组出血量明显少于20%组,有研究认为减低心输出量能提供更佳的手术视野[10,11],但是过度低的心输出量会减少脑、心、肾等重要脏器血供。其研究结果显示[12]术中维持平均动脉压(MAP)控制在 60~70mmHg,可望较好控制出血。而控制在麻醉前70%左右,则有利于术后恢复。术前血压水平一方面是鼻黏膜血管的基础状态,同时影响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实施。而ESS术中出血主要是鼻黏膜毛细血管的出血,与平均动脉血压、静脉压和毛细血管血流量直接相关[13]。

慢性鼻窦炎往往同时伴有变应性鼻炎,变态反应的状态直接关系到手术出血。Berrettin等[14]对40例AR患者CT扫描发现67.5%的患者有鼻窦黏膜改变,与非变应性鼻窦炎比较,变应性鼻窦炎鼻窦CT改变更严重[15],术前炎症情况严重,导致术中出血多。组织学上黏膜毛细血管增生、黏膜水肿,都是导致出血量增加原因,而炎症介质、炎性因子和细胞因子如白三烯、白介素、血小板激活因子、前列腺素、5-羟色胺、组胺等导致局部的血管扩张、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增加,也是出血量增加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鼻窦炎的病因与Th1/Th2免疫失衡有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Th2细胞计数增加[16],研究表明ECRSwNP有逐渐成为我国鼻窦炎主要亚型的趋势[17,18]。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导致鼻腔、鼻窦黏膜的损伤[19],进一步导致术中出血增加。其可能机制是嗜酸性粒细胞在黏膜中被激活后,释放毒性递质致上皮细胞凋亡脱落和组织水肿,鼻腔纤毛数量减少[20,21],上皮损伤可募集Th2并极化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还可产生IL-5,趋化及活化自身,IL-5受体表达增加后又能加强嗜酸性粒细胞生物学活性,对组织浸润程度增加。另一方面,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影响患者的病变范围,术前鼻内镜和CT评分高,ECRSwNP通常又需要行扩大手术[22]。这些综合因素作用下,ECRSwNP患者术中出血可能较多[23]。

手术时间长短是病变范围、性质、术者熟练程度、围手术期准备等各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在本研究中,术者为高年资主任医师,因熟练程度造成的差异应该不大。针对每一个病例,为了尽可能减少术中出血,围手术期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充分控制好鼻黏膜过敏和炎症状态、控制血压、血糖、注意调整抗凝药物,等等。而对每一个术者,也必须尽可能做到规范熟练。如此,可望减少术中出血。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在于样本量较少,未能对鼻黏膜状态、术者熟练程度、术中控制性降压程度等进行分类和评估。但作为一个初步研究,我们的结果反应了一定趋势。希望今后组织多中心的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影响鼻内镜术中出血的相关因素。

综上所述,术前血压、术中血压、变态反应评分、术前嗜酸性粒细胞、手术时长、手术量评分、术前鼻内镜评分、术前CT评分是影响鼻内镜手术出血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围手术期准备,规范而熟练的术中操作,是控制术中出血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鼻窦炎酸性血常规
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细菌学分布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血常规解读
保守与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比较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抗生素(阿奇霉素)与鼻窦炎口服液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效果观察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