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课堂成为读写策略的实践场
——三年级“读写语用型”课堂的探索
2021-01-20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陈海青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 陈海青
语文课究竟应学什么?
叶圣陶先生在《国文科之目的》中提出:“国文科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换一句话说,就是‘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两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其中破解方法之一就是以学为中心,建立读写语用型阅读课堂。
一、在模仿中习得语言
模仿是三年级学生写作最基础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课本资料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教学,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模仿的内容有很多:仿语言特色、仿表达精妙、仿句群构段等。
在三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对模仿句群构段教学进行探索。下面以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自然段阅读教学为例,说说我在三年级句群构段教学的具体操作。
实践证明,在阅读课堂中,围绕特定的句群构段形式,适时开展片段小练笔,对学生写段进而写整篇作文有重大的意义。我探索句群构段教学策略,主要就是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后,以课文现有的文字材料为载体,结合文本的语言形式,通过模仿、迁移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练笔中潜移默化地将句群结构化为己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提取信息,完成图示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自然段的结构很有特色,作者以“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为中心句,描写了风不同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分述部分虽然是并列关系,但内容和形式都有区别。翻动树叶时,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比作“歌手”,能演奏不一样的歌曲;微风拂过和狂风吹过运用了相同的句式,先写不同状态下风的声音特色——一个轻轻柔柔、呢喃细语;一个充满力量、雄伟乐曲。再写不同状态下的风给人的不同感受——让人感受到温柔和威力。学生边阅读边完成图示(如图所示),直观地把握第二段句群结构的特点——先总后分。有了这个初识,加之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写作、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2.角色朗读,感受结构
三年级学生已初步有了一定的语感。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句群的结构。特别是《大自然的声音》中第二段,段首中心句再加后面三个分述部分。以四人为小组,先组内分角色朗读,感受风的声音;再请个别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间接感受结构;最后全班合作读,中心句可以一起朗读,微风部分可以让声音轻柔、语调清和的女生来朗读,狂风部分可以让声音响亮、充满力量的男生来朗读。这样三次反复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感受“总分”的句群结构。
3.完成填空,复述结构
借助课堂作业本的填空题:“当微风拂过,那声音(),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出一首雄伟的(),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使文章结构直观化,把主要内容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再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让学生将脑海中的结构内容输出,深入浅出,输入结构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将内容口头表达出来。
4.读写结合,模仿结构
经过前面三个阅读步骤之后,学生已初步感受到了“总分”的结构,这时,可让学生模仿这段话进行片段写话练习。在仿写之初,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素材,如,以“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或“厨房是一个音乐厅……”为中心句试着写写听过的美妙的声音。先让学生根据素材进行句式填空(如图所示);再引导学生开阔思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总分”的结构写一写;最后教师做好评价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修改。
句群结构中除了先总后分,还有先具体后归纳和总分总等形式,都可以用此种操作策略进行教学。
二、在扩充中丰满语言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我想如果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挖掘出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处,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等练习,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故事发展规律为基础,加上合理的扩充想象,想人物之所想,言人物之所言,感人物之所感,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让学生的写作语言变得更加具体丰满。
如,三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中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想象树和鸟儿对话时的语气,鸟儿两次看灯火的内心活动,不仅让学生体会树和鸟儿之间的感情,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揣摩人物和语言的能力。
王崧舟先生执教的《去年的树》当中不断地创设情境,针对“天天”这个词以及树和鸟儿的对话,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想象表达,体会树和鸟儿之间的感情。
教学时,我参考王崧舟先生的教学思路,利用课堂作业本第四题进行教学。在第一段的教学中,出示“当_______时,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学生对“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想象说话,体会树和鸟儿之间深厚的感情。接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_______。鸟儿呢,长得_______。”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四次对话。这四次对话串起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也是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最佳依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给人物扩充语气词,感受鸟儿在寻觅树身影时不断变化的复杂心情。最后,当鸟儿看到了树,那已经是去年的树了,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请学生写一写鸟儿最想对树说的话,写一写她内心的真情告白。用“树啊树_________”为开头写写鸟儿想对树说的话。
在本次阅读教学中,由想象情景到体会人物心情再到人物的语言,扩充语言的难度是不断加深的,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课堂学会扩充平淡的句子,丰满自己的语言。当然,这样的读写训练上一堂课是不够的,教师应该设计一学期,甚至一学段系统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不断地进行系统的强化训练。
在接下去第四单元中可以加深扩充段落的训练。教学略读课文《不会叫的狗》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自由想象试着写一写课文的结局。结合本单元的习作“续写故事”,让学生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想象,丰满语言。
三、在改写中转化语言
改写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重写或者换一种角度写作。众所周知,阅读和写作是有机整体,就如车的双毂,密不可分,如影随形。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看,学生可以借助现有的课本资源,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改写,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如,《掌声》一课中,作者是站在英子同学的角度上讲述她的故事。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后第三题:“如果是英子自己来讲这个故事,她会怎样讲呢?从2-4 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试着讲一讲。”学生若能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以主人公英子的口吻讲一讲有关掌声的事情。再结合题目,让学生在讲一讲的基础上试着提起笔写一写,让学生换一种角度叙述故事,在叙述的过程中将课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站在英子的角度上讲故事,就会出现英子当时的心理活动。比如,第三自然段中,“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学生会想,这个时候,英子心里会想什么呢?当英子站在讲台上时,教室里骤然响起了掌声,英子留下泪水,这时英子的心里又会想什么?这些都是学生在改写中自然而然会发现的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就会发现不同的角度讲述同一件事会产生不一样的叙述方式。经过本次训练,不仅能学习到课本中的语言,也能体会不同人称叙述故事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当然,这样的改写方法不是全班学生都能掌握的,需要教师给予长期系统的训练。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制定三年级下册乃至整个小学中高段阅读习作相结合的课堂计划,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也能训练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在《关于编教材》中提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追求并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学”的效率,更有效地建立读写语用型阅读课堂,我们仍旧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