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生态文明观教育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2021-01-19韩晗王文静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6期
关键词:教学渗透初中地理

韩晗 王文静

摘要:地理学科教学往往围绕着一个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展开,与生态文明观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然而,生态文明观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存在不足。教师要立足现状,从各方面挖掘生态文明观教育资源,更好地进行渗透,以帮助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关键词:生态文明观教育  初中地理  教学渗透

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赋予自然道德地位和可持续生存权,摒弃人类是地球主人的这一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意识,正确对待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因此,地理学科的教师可以担负起生态环境文明观教育的育人工作责任。

一、生态文明观教育和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

(一)生态文明观本质和地理学科性质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现行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简概了初中地理课程具有的思想性、实践性等特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直接指出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即人们对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态度。教师在地理学科课堂教育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而这正与生态文明观不谋而合。

地理学的核心素养和生态文明观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出人类社会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地理学更注重区域性、地方性条件,发挥区域特色,人地协调。

(二)在地理教材中寻找生态文明观教育素材

进行生态环境文明观教育时,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树立正确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尊重自然,达到‘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这一研究结论。这个过程需要列举大量的案例做支撑,而这些案例材料大多与地理知识紧密相关。

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区域地理,确定一个区域的位置,判断其自然环境特征,并考虑该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不同区域知识时,教材本身會提供一些相关研究案例以便学生通过分析可以理解,这些稍加挖掘便能成为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素材。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渗透现状

(一)部分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生态文明理念,但有些学生并没有通过实例真正理解。少数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很重视,却往往忽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看,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核心就是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环境行为的参与程度较高,而对与自己不密切相关的环境行为的热情并不是很高,部分学生只停留在掌握课堂上较为传统的生态文明观知识。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渗透资源量十分有限

部分地理教师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意识比较强,能将其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由于课时紧张,课堂缺乏活力,生态文明观教育难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有限,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虽然有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但对处于生长期的学生来说,时空跨度大,会影响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渗透方式

生态文明观教育在初中地理课堂进行渗透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课本典型案例渗透

将生态文明观教育通过课本典型案例进行渗透,学习门槛低,是最方便的渗透方式。虽然初中地理课程对生态文明教育没有系统要求,但有一定的案例可以渗透生态文明观。例如,七年级第二学期主要研究世界区域地理,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可以挖掘不同的案例。例如欧洲西部农村地区企业众多,其是工业社会文明的摇篮,又逐渐从传统文化工业向新兴工业经济转型。结合书中的内容,教师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欧洲工业发展历史及欧洲工业区的位置变化,然后带领学生了解英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曾经人类社会不尊重自然,遭受恶性环境灾难,如伦敦的雾霾事件,到现在欧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工业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发达。再例如,澳大利亚气候干燥,沿海地区降水量略多,地广人稀,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可以融入社会生态文明观,分析澳大利亚人与自然的共处方式,其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是如何进行发展的。

(二)课后习题分析渗透

在课后习题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教材中没有的补充案例,教师可以在讲解练习时利用这些案例渗透生态文明观。例如,关于俄罗斯的河流航运价值低这部分内容,教材只是简单描述,但课后习题中涉及内容较多。俄罗斯河流冰冻期长,流域南北贯通,没有流经俄罗斯的人口集中区,航运价值较低。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将生态文明观渗透到课后习题中,不仅充分利用了习题资料,还拓展了学生思维,这种渗透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接纳生态文明观教育。

(三)乡土地理联系渗透

离学生最近的地理是乡土地理,即小面积的综合地理。地方地理知识是他们最熟悉的内容,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如果我们可以充分联系乡土地理,学生的视野便得以打开,他们就会主动吸收已接受的生态文明观教育。

以笔者所在的合肥市为例,合肥历史悠久,人类在此地定居时间长,人与自然的关系多次发生改变。合肥人从依靠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到在合肥城市内大量修建工厂。随着合肥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加剧,人们开始反思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新的城市区域绿化率高,对老城区也加大改造力度,改善环境。

以上可以融入合肥乡土地理教学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实地考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舒适度的提升。联系乡土地理,渗透生态文明观,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接纳。

(四)联系其他学科渗透

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顺应社会发展,一步一步完善起来的。生态文明观概念本身是一个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和观念的综合概念。大胆与其他学科对接,积极寻找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点。

例如有关黄土高原地区的学习,可以探究黄土的来源、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影响、如何保护黄土高原的环境这三个问题。虽然主题和环节都具有地理学科特色,但是在各个环节都可以渗透不同学科知识,如黄土特点可与物理学科联系,发展实例可与历史学科联系,保护方案可与生物学科联系,全方位渗透生态文明观教育。

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渗透对于中国初中地理学科发展而言是新的探究方向,可能会带来新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教材可以更深入理解,加深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感悟。以学生为教育对象,培养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真正理解人地协调,自觉产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孔德萍.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3840.

[2]张玉泽. 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与途径[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田月华. 高中地理课堂生态文明教育案例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张雷.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基于案例教学法[J].安徽教育科研,2018(13):78.

[5]陆利江,成继龙.开展乡土地理活动 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地理教学,2014(9):2427.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教学渗透初中地理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对话理念
联系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节约教育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对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探析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