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一滴水”蕴含的民族情怀
2021-01-19宫少芳
宫少芳
摘要:《一滴水经过丽江》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新课文,作者在文中化身“一滴水”游历丽江,从时空角度展示納西族独特的地理风貌、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本文从民族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了作家自身深厚的民族情怀,思考少数民族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更新之路,以及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同时纳西人朴素和谐的自然观和深邃的民族文化也增强并指明了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自信和方向。
关键词:“一滴水” 纳西文化 民族文化 民族认同感 生态美学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作家阿来围绕“丽江话题”为中小学生写的一篇文章。基于作者的身份和创作风格,文章的内容充满民族风情,包含作者对西部少数民族纳西族及其民族文化的赞美情怀,以及华夏各民族团结友爱共谋发展的历史情怀。
作者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来写丽江坝纳西族的历史更新过程,从玉龙雪山顶到金沙江的空间角度展示丽江坝的美丽繁荣,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民族融合的力量。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丽江的美丽自然风光和纳西人建设的家园,使丽江这颗云贵高原上的明珠熠熠生辉,给了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范本和自信,启示我们保护生态文明是国家政策的需要,也是人类长远发展的需要。
一、深耕民族文化 凸显身份标识
作家阿来身上流淌着藏族人的血液,他的祖先曾沿着从青藏高原发源的长江黄河一路向东,在大渡河畔开辟了他们生息的农业耕作区——嘉绒。作家阿来用深情的文字来讲述他深爱着的祖先生活耕作的这片土地,用文学向我们展示藏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民族的发展更新之路。他为我们了解西部少数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写作《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时,作者反复阅读《云南简史》,对丽江地理、人文作广泛调查,加深对写作对象的理性认识,为自己的写作作充分的资料准备。
“水”是丽江的名片,既是风景,也是丽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来“虚拟游踪”,既能穿越历史的隧道,也能由高而下流淌自如,“旁逸斜出”。这种广角镜头式的灵活多变的视角和观察方式,既向读者展示了云南丽江集历史、人文、地理、科学于一体的长轴画卷,也让读者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落在玉龙雪山顶的一片雪花变成了冰,沉睡百年后变成水,从高山雪域流到平原,从黑暗幽深的黑龙潭流到美丽热闹的四方街,一路欢歌流进金沙江,汇入母亲河——长江。这滴水先从拉萨,青藏高原的腹心,顺着大地的阶梯、历史的脉络,逐级而下。由此“一滴水”象征的不仅是“我”,更是藏族作家阿来走出大山,寻求更广阔天地的人生追求。“一滴水”的历程,充满着作家对原生态家园的回望、思考和判断,蕴含着那种割不断的脐带情感;“一滴水”由高山之巅最终融入大海,还象征着古老的高原文化走过平原融入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强大永恒的华夏民族,离不开如“一滴水”的各少数民族。这样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一滴水”也是少数民族身份的标识。
二、传承民族文化 多元文化共存
“一滴水”跨过广阔的时空,见证着古城的青春和活力,让纳西人、丽江坝找到了文明的力量。纳西族祖先选址于丽江而居,积淀了丰厚的纳西文化。这里有神秘的玉龙雪山、绿色的大盆地、广阔的草原、流动的河水、这正是人们渴望的最自然的真朴的家园。象征木氏土司印玺的四方街,被誉为文字“活化石”的东巴文,“三坊一照壁的院子”……这些从历史中走出并被世人所喜爱的民族文化,正是纳西族人认同自身民族身份的文化元素,体现作家的民族价值观念。
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表达了作者向外界介绍丽江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和纳西人故事的愿望。纳西人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幸福生活。我们仔细阅读文章会发现,很久以前纳西文化就主动接受中原文化的介入和渗透。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把中原文化带进丽江,把玉龙雪山、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汉文化的引进与纳西文化的融合,不仅让纳西文化走出丽江坝,也壮大了儒文化的力量。如今丽江发达的交通,火热的旅游市场,走向世界的民族文化,让丽江每天有十多万人往来穿梭。丽江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民族大聚合,贸易大交往,文化大交流。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即认为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他提出的“输血论”重新评价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上的影响。丽江古城既完好传承了纳西文化,又敞开胸怀拥抱多元文化并共荣共进。
三、讴歌和谐生态 展示美丽中国
“一滴水”沉睡玉龙雪山顶数百年,醒来后“缓缓向下流动”,它“望见了山下美景”,激动地“扑向山下”的溪流,满怀憧憬“奔流到了丽江”,又“跌落到地下”,终于“来到了四方街前”。作者以山为德,以水为性,在咫尺天涯的时间空间中,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形成欢快的格调,呈现线性的艺术特征。“水”自上而下流动的视野中,山城树屋,交叠掩映,错落有致,人逐水而居,街顺水而去。水流活了生命,生命灵动了天地。我们的祖先认为“生为万物之性,生也是艺术之性”,表现了生命是中国艺术理论的最高原则。
《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蕴含的生态美学体现了坚实的中华传统艺术。“一滴水”流淌漫溢四方街:洗净了的街道,一道又一道的小桥,“无处不飞花”的丽郡,“缓缓升高”的大水车,持着浇花壶的妇人……无不富有传统诗歌之“意境”与“意象”,戏曲之虚拟表演,古乐之历律相合;无不包含着“天人相和”与“阴阳相生”的生生美学,凸显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植根于中国深厚文化土壤之中的哲学与美学话语,具有非常浓厚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作者对和谐自然的敬畏、对绿水绕青山的赞叹、对自然之子的热爱,正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来临,包括生态美学在内的生态文明理论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主流话语,成为反映主流价值取向的文化理论,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发展,也给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启发人们从民族学的角度,深思作者和生活在丽江坝的少数民族同胞深厚的民族情怀、民族认同感,他们对待自然生态的审美态度对阅读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与感染作用。在倡导“全球一体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一个民族既要有自身的文化精髓,又要有走出去带进来的智慧和勇气,吸纳并融合多元文化,提高自我,强大民族,让民族得以永恒。我们要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就必须敬畏自然,关爱自然,构筑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使人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诗意栖居。
参考文献:
[1]谢慧.论阿来原生视野中生命的三重内蕴[J].文化学刊,2017(8).
[2]于保东.从交际语境视角审美《一滴水经过丽江》[J].语文教学通讯,2019(9).
[3]尚晓进.湘西的再发现与民俗学的民族更新路径[J].文学评论,2020(3).
[4]曾繁仁.我国自然生态的美学发展极其重要意义[J].文学评论,2020(3).
[5]阿来.大地的阶梯[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8.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