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江苏实体经济,校企合作走向深度

2021-01-19黄硕

教育家 2021年51期
关键词:职院无锡江苏省

黄硕

“坚持把人才作为江苏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江苏发展的看家本领”。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面向未来五年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江苏郑重宣告。

2020年,江苏省高职和中职在校生人数为146.51万人,总体规模和主要质量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江苏省职业院校每年为社会培养50万名左右的毕业生,其中80%以上在省内就业,为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如今,江苏省制造业迎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加速车道,职业教育也来到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字路口。深化校企合作,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江苏职业教育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追求技术服务能力

2020年,江苏省89所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专业总数398个,产学合作企业总数达27515个,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师数20476人,接受顶岗实习学生数125478人,对学校捐赠设备总值15600万元。校企合作开展学徒制专业数158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班级数937个,培养学徒总数24420人。数据背后,是江苏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的探索与努力。

曾经,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困扰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江苏省各职业院校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一条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道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无锡职院”)曾调研200余家制造业企业,发现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的热情不高,职业院校的技术服务能力跟不上是一大原因。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工职院”)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尹桂波同样认为,要让企业愿意合作,职业院校必须拿出有吸引力的“真功夫”。

江苏工职院的办学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912年。20世纪初,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从海外购置设备,却找不到会使用的工人。于是,张謇在纱厂里建起了学校,专门训练和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这成为我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100多年过去了,纺织业成为江苏省的传统支柱产业,正由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此时代背景下,江苏工职院践行张謇提出的“父教育,母实业”的产教融合路径,紧跟技术发展前沿,打造了江苏省先进纺织工程技术中心。

中心于2014年成立,堅持“面向高端纺织关键集成技术”,构建“携手头部企业开展创新,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服务”的运行机制,打造高端纺织创新服务高地。2020年,中心获国际专利授权2项、国家发明专利55件。此外,江苏工职院以中心为平台,培养发展了有一定科研力量的研发团队,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例如,中心联合其他高校机构,与江苏大生集团共同参与建设了国内首个数字化纺纱车间,帮助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服务是高校的职能之一,职业院校也同样少不了。我们职业院校侧重于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无锡职院副校长吴慧媛认为,提升学校的技术服务能力,关键在于为教师搭建平台。

无锡职院总结了之前校企合作的经验,发现校企合作局限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浅层次合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只不过是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学校学生的实习需求暂时达到了统一”。无锡职院校企合作处处长钱晓忠说。为此,无锡职院决心投入5000余万,与行业领先企业共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制造工厂。校企双方约定,学校教师团队与企业技术团队共同开展技术研发项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团队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逐步提高了技术服务能力,甚至能在某些领域走在行业技术的前沿。目前,无锡职院每年为2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17年,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委托无锡职院建成了企业首个自动化立体式仓库,项目的成功奠定了校企长期合作的基础。随后校企又共同实施了三个项目,2021年,这家企业又委托无锡职院开展了智能工厂的建设规划。

这种深度且长期的校企合作,有效提高了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此外,老师通过参与项目获得工程实践经验,又将项目内容转化至课程中;学生也会参与老师的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成功申请相关专利、发表专业论文。人才培养得到了很大的促进。”吴慧媛说。

校企合作走向深处

2002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常州科教城,把5所高职院校和一所本科高校集中起来,着力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由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牵头,5所高职院校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基地,以集约化手段深化校企合作。在常州科教城东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信院”)还建有一个信息产业园,该园由学校资产运营公司负责招商引企、校企合作、师生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运营管理,学校制定了入驻企业的奖励办法,从制度设计上鼓励校企合作。企业入驻需缴纳场地费,但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如派技术人员到校授课、聘请学校教师兼任企业工程师、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等方式,获得相应资金回馈。“学校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通过这个平台,更好打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渠道。”常信院校企合作处处长朱敏说。目前,已有30余家企业入驻产业园。

随着学校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相关激励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各职业院校的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逐渐走向深处,江苏职教人也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尹桂波最初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时,校长陆锦军对他说:“以前的校企合作是‘a+b’,现在你要做‘(a+b)的平方’。”如今,经过深入实践,尹桂波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他解释道,以前学生在校学习,在企业实习,只是简单的“a+b”的关系。现在,企业和学校在合作中都能得到赋能增值。更为关键的是,产生了“2ab”的融合溢出效应。例如,双向流动的师资,共同研发的前沿技术,以及相互依靠和信任的情感。

江苏华艺集团艺术总监顾鸣举了个例子:“有些设计师在企业工作久了,容易陷于套路。而江苏工职院的教师和学生有较高的专业水准,他们的创意往往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有的创意通过产品开发环节后,还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客户的订单。”

直面难题与矛盾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江苏职教人也清醒地看到,校企合作越向深处发展,面临的困难就越多。江苏省在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进行督查后发现,部分地区落实相关配套实施措施和优惠措施不到位,苏北部分地区的职业院校寻找本地可深度合作企业的难度大,中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存在诸多困难。这些问题,成为江苏下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工作重点。

不少职业院校表示,当前影响校企合作的一大因素是体制机制障碍。例如,据有关院校负责人介绍,学校与某企业经合作洽谈约定1:1投入共同建设一座实训基地,企业投入一部分设备,学校配套采购一部分设备。然而,学校必须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设备,很难保证中标单位是合作企业,给校企合作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此外在“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之嫌,这成为不少职业院校的顾虑。

对此,江苏省教育厅表示,这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需要多部门协调予以解决。在基层,不少职业院校在既定的政策空间内,奋力开拓校企合作的可能性。江苏工职院和无锡职院均表示,可以在前期与企业的沟通中,明确双方责、权、利的界限。“在跨界合作的过程中守好各自的边界。”尹桂波认为,事无巨细虽然可能影响部分企业的积极性,但有利于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

为了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江苏省于2019年5月1日正式施行《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省级层面颁布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法规,为江苏省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在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各地职业院校积极探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职院无锡江苏省
判赔百万!无锡格利姆乐器侵权案,国家严厉打击!
吃火锅的发现
简析新会计制度下的职院经济管理工作创新
关于职院图书馆赠刊管理与有效利用分析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试论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2013年无锡地产蓝筹奖评选活动获奖名单
网络成瘾现象在职院的表现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