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教师精准培训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措施

2021-01-19黄清辉张贤金吴新建

中国教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新时代

黄清辉 张贤金 吴新建

【摘 要】乡村教师的精准培训不仅有助于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同时,还能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笔者分析了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现实困境,阐述了新时代乡村教师精准培训的内涵和价值,从内在需求、乡土文化、专业发展等维度,就新时代乡村教师精准培训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保障措施。

【关键词】新时代 乡村教师精准培训 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并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也明确指出,加强乡村教师培养,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重要的师资保障。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扶贫,乡村教育扶贫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开展乡村教师培训。目前,乡村教师培训最普遍的形式是以教师集中聆听专家讲座的方式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时也造成了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瓶颈问题。新时代,针对乡村教师队伍庞大、专业素养偏低等现实问题,如何实现乡村教师精准培训,成为摆在教师培训部门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一、乡村教师精准培训的内涵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所谓乡村教师精准培训就是改变传统采用的大课的方式,依据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通过精准选择,确定培训目标、主题、内容、方式等,实施精准教学,以满足乡村教师培训需求,这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培训方式。乡村教师精准培训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师培训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师培训。精准培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精准性。注重培训的起点、过程、结果的精准性,精准了解参训教师已有水平,掌握教师内在需求。二是实效性。注重培训的内外实效性,注重培训结果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三是多元性。注重参训教师作为培训主体,获取多元化培训资源、培训形式,并对培训进行多元化评价。四是生成性。注重已有知识建构的同时,注重参训教师学习能力与品质的养成,注重参训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五是深刻性。注重参训教师的实际,采取深度教学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从培训走向深度研修,进而实现教师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新时代乡村教师精准培训作为全新的培训模式,不仅是为了传授教学理念、思想、知识、技能等,还可以充分激发参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力。精准的教师培训有助于培训模式的成功转型,实现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由灌输式向生成式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同时,经过精准培训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愿得到明显提升,实现“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深层转型。

二、新时代乡村教师精准培训的实现路径

1.基于乡村教师内在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教师培训部门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确保依据教师具体需求开展个性化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乡村教师内在需求及培训方式很大程度上告诉教师培训部门为什么要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培训什么、如何培训、谁来培训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教师培训部门在开展培训前一定要通过深入乡村学校采用听课、评课、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深度调研,广泛听取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参训教师等人员的意见,以便准确掌握乡村教师的现实需求,并对调研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判,制订适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培训实施方案。由于乡村教师队伍比较庞大,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乡村教师培训要根据参训教师的特点,采取差异化分层培训的形式。具体表现为:一是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分学科精心设计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教师的特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培训,对老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培训;三是开展师德师风、专业阅读、教育心理、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四是针对不同乡村学校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培训与送教下乡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指导乡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让乡村教师真正掌握乡村教育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策略;五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开展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作业设计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六是针对乡村学校教研经验,组织开展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并由专家总结提炼,推广成功经验。

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培训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培训方式,突出培训的直观性、参与性、体验性等特征。专题培训实施过程中,培训部门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呈现培训内容,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并完善乡村教师培训资源的公共平台,让乡村教师依据自身需要进行自我培训。根据教师專业素养,结合乡村教师的实际需要,精心选择培训内容,构建起分层、分类、立体的培训体系。只有当培训内容与方式符合乡村教师内在需求时,参训教师才会主动把培训目标内化为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才会被充分激发、参与度才会提高。教师培训部门在设计、组织乡村教师培训时,要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培训的初心与使命,基于乡村教师内在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培训效果才会达到最佳。

2.基于乡土文化,开展校本特色培训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乡土文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依托乡村生态系统,具有空间和时间两种属性;二是不同于“城市文化”,具有典型的乡村气息;三是呈现动态演化过程,是人们不断的提炼过程。乡土文化主要包括生产生活、传统文化、地理文化、民间艺术、思想观念等。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乡土文化的滋养,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非常有助于乡村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拉近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结合乡土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乡村教师一定要建立乡土文化自信,扎实开展具备学校特色的课程。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比较熟悉,但是如何将熟悉的乡土文化转化为校本课程,是乡村教师培训的重点,也是难点。校本课程是由学校依据乡土文化,结合学校发展理念而确定的,是国家、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的研发恰恰是乡村教师比较薄弱的地方,教师培训部门要深入乡村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并通过以下方式加以优化和完善。一是树立正确的乡村校本课程理念;二是完善校本课程研发机制;三是挖掘本土化的教育知识,开发课程资源;四是从乡村教学实践中提炼课程结构和课程设计;五是提升教师校本课程研究能力;六是指导研发多元化的乡土培训课程;七是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校本教研水平。

如何将校本课程理念与实际操作进行有机结合,这是乡村教师迫切需要接受的培训。基于乡土文化,开展具有学校校本特色的培训,与乡村教师共同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精品校本课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这是教师培训部门工作的重点。培训部门要帮助乡村学校制订校本培训计划,使校本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避免校本培训出现同水平反复、迈不开步伐甚至停滞不前现象的发生。专家的指导与督促是校本课程向特色、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基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开展职业规划方面的培训

目前,很多乡村中小学生涌入城市学校就读,一方面是城镇化建设中人口流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家长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结果。由于乡村学校软硬件与城市学校存在较大差距,必然导致家长选择各方面条件更好的城市学校。经过访谈发现,部分家长对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持怀疑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专业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教师职业生涯。为了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培训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乡村教师职业规划的培训方案,以实现乡村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教师专业发展包括知识、能力、理想、思想、品格、智慧等内容,专业发展离不开职业规划。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教师的要求更加全面,乡村教师必须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最终目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做好乡村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一是帮助乡村教师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二是帮助乡村教师从自身找问题,避免职业倦怠;三是帮助乡村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四是帮助乡村教师适应未来的竞争与社会需求;五是帮助乡村教师确立发展目标;六是促进乡村学校更好、更快发展。那么,如何做好乡村教师职业规划培训?一是引导乡村教师从职业兴趣、职业发展水平、职业价值观等方面认识自我;二是引导乡村教师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等,制订专业发展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四是引导乡村教师按照自己的目标,明确符合自身专业成长的相关举措。乡村教师培训除了培训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外,还应基于每位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好乡村教师职业生涯培训。乡村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生涯规划,才能促进自身专业的持续发展和成长,建立教育专业的地位与形象,进而促进乡村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三、新时代乡村教师精准培训的保障措施

1.以树立乡村教师高度职业认同感为出发点

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能从心理上主动接受教师这份职业,并能对教师职业做出积极感知和正面评价,并且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心理特征。一直以来,教育都备受社会高度重视,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面对社会、学校、家庭等不同方面的期望和压力,同时还要面临各种考核及升学压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乡村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乡村教师培训要以树立乡村教师高度的职业认同感为出发点,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一是开展师德专题讲座,通过宣传优秀教师典型案例,增强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开展心理疏导活动,指导乡村教师缓解工作压力、心理压力;三是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一种意识:教师是一项事业,而不是一种职业。乡村教师只有在对教师职业建立高度认同感后,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培训,提升自我专业发展,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工作。

2.以促进乡村教师团队互助合作交流为平台

合作是一种理念、一种形态,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开展行动的一种互动方式。教师团队互助合作是指为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开展合作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既要靠个人努力,也要靠团队互助合作来实现。乡村教师培训过程中,一定要精心打造乡村教师互助合作团队。团队互助交流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有助于乡村教师教研信息的共享,增加学习的机会;二是有利于乡村教师实现创造性发展,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三是有利于乡村教师开展自我反思,完善自我,提升专业水平;四是有利于乡村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乡村教师培训要让参训乡村教师树立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团队合作交流互助平台,长期开展交流学习活动,促进团队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3.以提升乡村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为突破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的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乡村教师培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就是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约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缺乏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建立在舒尔曼的学科教学知识(PCK)之上的,融入了技术知识(TK)的元素,是一种对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新时代,基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培训有助于乡村教师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助于推进乡村教师培训内容与方式的改革。通过让乡村教师了解自身在TPACK方面存在的不足,便于其在培训中关注薄弱环节,最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新时代乡村教师精准培训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EKA190518)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3.福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新时代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