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2 例患者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合理性分析

2021-01-19杨一梅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24期
关键词:培南西司亚胺不合理

杨一梅

亚胺培南为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既有极强的广谱抗菌活性,又有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其作为一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临床上主要将其用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胆管感染、泌尿系统和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妇科感染等方面的治疗,也可适用于多种细菌联合感染导致的混合性感染[1]。目前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其对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2]。有研究表明,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在临床上的使用中备受关注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可通过抑制细菌等物质的细胞壁大量合成消灭和清除各种厌氧菌,进而有效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腹腔内感染等[3-4]。本研究旨在探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金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 年1月—2020 年8 月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治疗的患者302 例,纳入标准:经过明确诊断具有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适应证者;病情资料及用药资料完整者;研究符合伦理道德者。排除标准:对使用药物过敏、不适者;资料信息不完整者;依从性较差者。其中普外科141 例,泌尿外科53 例,妇产科30 例,耳鼻喉科20 例,骨科12 例,血管外科32 例,胸外科14 例;所有患者中男168 例,女134 例;年龄12~83 岁,平均(45.7±15.2)岁;体质指数(BMI)21~28 kg/m2、平均(25.31±1.45)kg/m2。

1.2 方法 通过查阅302 例患者的资料,记录分析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的临床疗效、合理用药情况,主要包括对患者的会诊记录、不同的用药时间、用药时机、不同药物的联合使用、用药频率、用药方式、细菌培养等方面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 观察指标(1)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其临床疗效判定主要参照《临床疾病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5]中有关疗效的判定标准,可将其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痊愈例数)/总例数×100%,其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且实验室指标检查均处于参考范围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但实验室指标中未完全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但仍可出现症状表现且实验室指标偏离参考范围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明显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趋势,且实验室指标均严重偏离参考范围为无效,同时,记录患者皮疹、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伪膜性肠炎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记录患者疾病类型。(3)记录患者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用药合理性情况,对患者的会诊记录、用药时间、用药时机、联合用药、用药频率、用药方式、细菌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用药合理性判断标准依据药品说明书(泰能中文说明书,2015 年版)。统一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根据患者感染程度、感染类型以及器官功能的耐受程度调整药物所用剂量。感染程度为轻度的患者控制剂量为1 g/d 左右,感染程度为中度的患者控制剂量为1.5~2.0 g/d之间,感染程度为重度且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控制剂量为3~4 g/d 之间。对于特殊情况的患者〔体质量<70 kg或者肌酐清除率≤70 ml•min-1•(1.73 m2)-1〕需根据具体情况减少至合适剂量。诸如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屎肠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不敏感的细菌,需联合相应的抗菌药物同时使用。适应证: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对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屎肠球菌和MRSA 缺乏明显的敏感性,但对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均可显示出明显的治疗效果。(4)送检标本的临床科室分布情况及送检率,比较各科室送检率,包括尿、血、痰、引流液、伤口分泌物、咽拭子、胆汁。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302 例患者中痊愈79 例,占26.16%;显效118 例,占39.07%;有效51 例,占16.89%;无效54 例,占17.88%。治疗总有效率为82.12%。10 例(3.31%)患者在服药后出现胃肠道反应,8 例(2.65%)患者出现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6%。

2.2 治疗疾病类型分布 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治疗疾病类型中术后抗感染占39.74%,泌尿生殖道感染占25.17%,腹腔内感染占18.87%,呼吸道感染占9.93%,盆腔感染占4.97%,脓毒症占0.99%,皮肤软组织感染占0.33%,见表1。

表1 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治疗疾病类型分布 [例(%)]

2.3 用药合理性 302 例患者中用药频次、用药时机、联合用药的不合理率分别为11.60%、10.60%、10.60%,较为突出,见表3。

表2 302 例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用药患者用药合理性分析[例(%)]

2.4 送检率 302 例患者中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59.93%,其中耳鼻喉科、骨科、胸外科科室送检率最高,为100.00%,普外科科室较低为47.52%,见表3。

表3 302 例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用药患者病原学检查送检率分析

3 讨论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是临床使用率较高的抗生素,但是在临床治疗使用中,仍有不合理的情况出现,常会提高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且易造成耐药性[6]。部分患者在服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过程中可出现荨麻疹、皮疹等过敏反应,神经炎,低凝血酶原血症等维生素缺乏症,肌阵挛、精神障碍等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的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需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加以监测控制[7]。本研究结果显示,302例患者中有54 例患者用药无效,18 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前要进行病原学检测,送检率不得低于80%,但实际检测率为59.93%,不符合要求,还望本院临床科室重视病原学检测,提高检测率,从而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药物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反应居多,主要原因在于用药过程中可对患者机体肠道的菌群平衡造成破坏,进而对胃肠道造成冲击,患者可出现各种胃肠道不适等反应,应加强医护人员对联合用药的相关技能培训[8]。本院302 例患者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用药不合理情况主要包括用药频次、用药时机、联合用药不合理。通过对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发现,普外科、妇产科、血管外科的送检率相对其他科室处于较低水平,表明以上所涉及科室对于临床用药检测缺乏明显的重视程度,进而易忽视对其的重要作用[9]。另外可发现,研究中存在未及时将药物结果送检以及不遵照检查结果选择相应药物等不合理情况,表明部分科室人员对于药物送检的过程以及最终结果缺乏重视及有效认知,未能理解到及时送检对临床上药物选择结果的重要性[10]。其中,联合用药所涉及的抗菌类型药物主要有利奈唑胺、糖肽类以及联磺甲氧卞啶等药物[1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其可与细菌细胞内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导致细菌细胞壁合成障碍,同时对于厌氧菌、需氧菌以及β-内酰胺酶等均保持高度稳定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可表现出抗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的极广谱的活性,其中,西司他丁无明显的抑菌作用,但在患者机体内可对肾细胞分泌的脱氢肽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进而可使亚胺培南免受水解破坏。进而在临床上可用于各类敏感菌所致的感染以及多种病原体所致和需氧/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性感染,同时在病原菌未确定前的早期治疗中亦具有明显效果。本研究联合用药不合理率为10%,提示部分医师对该药的抗菌谱掌握不足[12]。对于部分特殊患者诸如肾功能不全者以及老年患者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至合适的用药剂量进行治疗,另外,对于体质量<70 kg 或者肌酐清除率≤70 ml•min-1•(1.73 m2)-1的患者,同样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减少至合适剂量后进行用药治疗[13]。另外,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是一种抗生素。假如机体存在细菌感染,且所感染的细菌对这种药较为敏感,则通过合理用药可达到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假如细菌对其的敏感性较差,或者感染的细菌量较大,释放的毒素作用时间长,则整体的治疗效果可有所欠缺,此外,除细菌感染外,还有可能是其他的感染,比如衣原体、支原体、肺外结核等,另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其可达到的治疗效果亦有所欠缺[13]。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的所受感染程度的不同以及肌酐的不同清除率,可对所用剂量进行适当调整甚至对所用药物进行调整。本研究的用药频次不合理率为11.60%,亚胺培南在机体肾脏中代谢,其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总的发生率与肾功能可产生一定关系,进而临床上应加强医护人员对药品及患者的充分了解,否则极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院患者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不合理情况主要涉及微生物送检率低、联合用药和特殊人群用法用量等不合理等方面,需从加强医生的用药技能培训、加强药剂科的介入指导等方面入手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从而达到治疗疗效。

猜你喜欢

培南西司亚胺不合理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临床应用合理性探讨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环氧树脂/有机硅改性双马来酞亚胺的性能研究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危重症感染降阶梯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致认知障碍1例
基于β-二亚胺配体的铝氧硼六元环化合物和其中间体的合成、表征及其反应性研究
不对称二亚胺席夫碱的合成、表征和抗菌活性
不合理上访与信访体制改革研究
你是否有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