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圣泉医院精神科2019 年4 月—2020 年6 月药品不良反应特征分析

2021-01-19林雄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24期
关键词:精神科精神病药品

林雄波

根据2013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相关数据可知,我国各类精神疾病病例数已经超过1 亿人次[1],其中重症精神病病患例数已经超过1 600 万[2]。精神卫生已经成为社会公众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全国疾病负担中排在首位的疾病。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使用药物治疗,但因抗精神病药物具有特殊性,药理作用较为广泛,药物类型包含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等,易与临床其他多种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同时精神障碍者需要进行长期服药,极易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安全性造成直接影响[3]。因此,对精神科用药的安全性做好监管工作,大力检测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广州圣泉医院精神科2019 年4 月—2020 年6 月药品不良反应特征,以为精神科用药安全性、合理性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6 月广州圣泉医院精神科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110 份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报告中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与名称、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排名前5 的药品、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等。

2 结果

2.1 精神科药品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之间关系110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62 例,女48 例;年龄16~73 岁,平均(50.2±6.6)岁;药品不良反应高发年龄阶段为51~70 岁(占27.27%)。见表1。

表1 精神科药品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之间关系

2.2 精神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抗精神类药物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88.18%),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排名前5 的药品主要为奥氮平(占35.45%)、利培酮(占23.64%)、氯丙嗪(占18.18%)、氟哌啶醇(占14.55%)、氨磺必利(占9.09%)。见表2。

表2 精神科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情况分析

2.3 精神科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 110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神经系统(占50.91%)、消化系统(占23.64%)、心血管系统(占7.27%)等。见表3。

表3 精神科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

3 讨论

3.1 药品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年龄关系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110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62 例,女48 例,女性略微高于男性;药品不良反应高发年龄阶段为51~70 岁(占27.27%),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男性压力较大,加之男性更多时候存在抽烟喝酒现象,更容易引发精神障碍;而51~70 岁等中老年患者的机体器官功能随着年龄不断减退,老年患者肝肾功能衰退,导致机体内的药物在吸收、代谢、排泄等过程中均减退,老年人还通常伴发多种基础疾病,抗精神病药物与其他多种药物合用,更容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4]。因此,临床对于中老年人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要尽可能结合患者机体因素、疾病类型选择药物,加强中老年患者用药监护,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要进行密切观察,有效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精神科药品品种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抗精神类药物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88.18%),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排名前5 的药品主要为奥氮平(占35.45%)、利培酮(占23.64%)、氯丙嗪(占18.18%)、氟哌啶醇(占14.55%)、氨磺必利(占9.09%),上述药物均是最为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类疾病中较有效,而奥氮平、利培酮、氯氮平等均是临床新型药物,因而应用较为广泛,从而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大[5]。此外,度洛西汀、帕罗西汀、米氮平等是对抑郁症具有较好治疗效果的药品。随着我国抑郁症病患越来越多,抗抑郁症的剂量不断增大,因而也极易出现药品不良反应。丙戊酸钠其主要被用于抗癫痫,其属于精神心境稳定剂,药物的使用剂量较大,也容易产生药品不良反应[6]。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加之精神疾病易反复发作,常伴有其他多种疾病,需要联合用药的情况也较多。研究表明,2种抗精神病药联用比较容易引发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单种抗精神病药较好,不会引起过多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尽可能不要多种药物联用[7-8]。

3.3 药品不良反应对人体器官/系统产生的损伤 抗精神病药品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最主要药物,据临床实践可知,抗精神病药品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肌张力障碍、无法静坐、震颤等椎体外系疾病[9]。本研究结果显示,110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神经系统(占50.91%)、消化系统(占23.64%)、心血管系统(占7.27%)等。神经系统中有42 例为锥体外系统反应,占比最高,导致椎体外系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的多巴胺功能发生异常,由于抗精神病药物会阻断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受体使其水平下降,同时乙酰胆碱系统会增强多巴胺的功效,从而致使椎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10]。实际治疗中如果出现椎体外系疾病,可以通过换用其他椎体外系发生率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焦虑、视物模糊、嗜睡、头晕等意识障碍类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以抗抑郁、抗癫痫等药品为主,且此类药品不良反应可能与患者自身疾病的临床特征相类似,通常发生误诊情况,因此医师必须要进行详细检查,尽早发现患者异常尽早医治[11-12]。药物变态反应还可能导致患者头发、皮肤发生问题。本研究中有3 例皮肤瘙痒,3 例皮肤红疹,1 例头发脱落。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若患者出现皮肤问题、头发问题,可以通过停药或者降低药物剂量来降低或者消除药品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也是精神科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胃肠系统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便秘、腹泻恶心、呕吐等,最严重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是发肠梗阻类疾病,一般老年人是该种不良反应的高发群体[13]。药源性肝损伤也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且占比较高,这是因为精神科药品对人体肝胆系统造成损伤最普遍,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及肝酶升高等,精神病药对人体的肝脏造成损伤,患者一般不出现自觉症状,因此临床医师必须要严格监测患者的肝脏功能,如果发现患者的肝脏受到损伤时,可以通过降低药品剂量或者停药来使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同时还要嘱咐患者要多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丰富、脂肪较低的食物,要叮嘱患者要保证睡眠充足,多饮水,确保机体水分分泌充足[14-15]。

精神科药品引起的心脑血管不良反应也较常见,本研究中发生心动过缓(2 例)、直立性低血压(2 例)、胸闷(1 例)、窦性心动过速(2 例)、心电图改变(1例)等多种心脑血管不良反应,因精神类疾病患者要长期服药治疗,且大多数患者还可能伴发其他疾病,要联合用药,因此对精神疾病患者开展治疗同时,医护人员应当多关注患者本身的疾病情况,找出患者疾病症状和用药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别。注意尽可能不要联合多种药物使用,这样极易导致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因精神疾病与抗精神病药均较为特殊,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比较多,其涉及到机体器官/系统广泛,严重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与依从性。因此,作为精神科的医务工作者应当要加强抗精神药的监督管理,对重点人群、重点药物(特别是新型药物),加强监测,对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患者,定期进行神经系统(包括镇静、记忆等)检查、消化系统(便秘、腹泻、肝功能等)检查、体格检查(血压、体质量、心率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脂、血糖、心电图、血象等)。要关注患者自身基础疾病和药物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科学鉴别差异。要防止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关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定期复查,及时注意可能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及时帮助患者调整不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尽可能降低或者杜绝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药源性疾病发生,确保患者合理、安全用药,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安全。

猜你喜欢

精神科精神病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精神病
都有精神病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