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相关性分析
2021-01-19杨祖伟涂文瑞林松
杨祖伟 涂文瑞 林松
急性脑梗死常诱发脑卒中,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患者的脑部血管出现梗阻后会释放大量的凝血物质,呈现出高凝的状态,严重者会引起脑循环障碍,不利于患者的疾病预后[1]。血栓弹力图是一种能够表现整个凝血动态的图谱,可全程模拟人体的凝血全部过程,是评价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指标[2]。本院探讨了凝血功能指标与血栓弹力图(TEG)参数的关系,旨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确诊;(2)发病时间≤2 d。排除标准:(1)合并脑出血;(2)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3)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4)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感染及肿瘤;(5)入院前1周曾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150例患者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78岁,平均(61.35±5.46)岁;将其按照疾病程度分为轻度组55例,中度组50例,重度组45例。同时以同期的健康体检人群5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50例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78岁,平均(62.54±5.35)岁;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数据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均采用美国沃芬ACL.TOP7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TEG参数采用TEG-5000 血栓弹力仪(产自 Thrombelastograph Analyzer)检测,包括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血凝块最大强度或硬度(MA)、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凝血综合指数(CI)、R值等。采用自然全血法测血栓弹力图。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对照组及不同病情组TEG参数和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四组C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组的K值、R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α角、MA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的TEG参数中K值、R值均明显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α角、MA明显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中度组的K值、R值均明显低于轻度组,α角、MA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见表1。
2.2 对照组及不同病情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四组API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组的DD、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的DD、FIB值明显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T明显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中度组的DD、FIB值明显高于轻度组,PT明显低于轻度组(P<0.05),见表2。
2.3 TEG参数与凝血功能指标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发现,DD、FIB与K值、R值呈负相关性关系,且与α角、MA值、CI呈正相关性关系。PT、APTT与K值、R值呈正相关性关系,且与α角、MA值、CI呈负相关性关系,见表3。
表1 对照组及不同病情组TEG参数比较 (±s)
表1 对照组及不同病情组TEG参数比较 (±s)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轻度组比较,P<0.05;△与中度组比较,P<0.05。
组别 R(min) K(min) α角(°) MA(mm) CI对照组(n=50) 6.14±1.75 2.20±0.59 58.46±6.59 61.50±5.20 1.03±0.45轻度组(n=55) 5.60±1.39* 1.59±0.50* 60.79±6.41* 63.79±4.50* 1.16±0.39中度组(n=50) 5.14±1.32*# 1.40±0.23*# 65.29±5.12*# 68.39±4.59*# 1.21±0.41重度组(n=45) 4.33±1.25*#△ 1.21±0.22*#△ 69.80±5.60*#△ 69.98±4.58*#△ 1.23±0.50 F值 15.644 5.624 8.614 6.897 0.624 P值 0.000 0.006 0.000 0.000 0.214
表2 对照组及不同病情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对照组及不同病情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轻度组比较,P<0.05;△与中度组比较,P<0.05。
组别 PT(s) APIT(s) DD(mg/L) FIB(g/L)对照组(n=50) 11.32±1.16 27.50±3.43 0.32±0.06 2.88±0.69轻度组(n=55) 12.01±1.24* 28.50±3.57 0.35±0.08* 3.67±0.68*中度组(n=50) 10.57±1.21*# 27.55±3.35 0.39±0.13*# 4.55±0.72*#重度组(n=45) 9.55±1.13*#△ 27.14±3.35 0.47±0.12*#△ 5.12±0.78*#△F值 6.685 0.214 15.358 12.614 P值 0.000 0.159 0.000 0.000
表3 TEG参数与凝血功能指标相关性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极高,当患者合并出现缺氧、感染或休克,将会引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造成凝血功能紊乱,严重者导致死亡。该病的早期诊断难度较大,容易耽误最佳治疗时机,从而影响预后。常规单项凝血试验能够对一部分凝血功能进行评估,但是不能对整体状态下的出血及凝血情况做出准确反映。而与此相比较,血栓弹力图则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血液凝固及溶解的全过程做出全面反映,该方法可通过测定血凝块形成的速度、血凝块的强度及血凝块稳定性,有效辅助诊断血液凝固状态的动态变化,是一种评价血液高凝状态的直观、有效指标[3]。
在血栓形成的这一过程中凝血因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常用的血液凝血功能指标如PT、FIB、APTT、DD等均可对其凝血情况做出反映。PT属于一种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途径,其水平与凝血因子Ⅹ、Ⅴ、Ⅱ和Ⅰ的水平高低密切相关[4]。DD是一种由予降解形成的特异性产物,可有效反映表征的纤溶情况[5]。APTT则参与着内源性凝血系统过程,该指标的高低主要受到凝血因子Ⅻ、Ⅺ、Ⅸ和Ⅷ的影响。通常而言,若APTT的时间出现了延长的情况,则提示凝血因子有可能发生了改变,或者是体内循环系统出现了大量的抗凝物质;反之,APTT的时间缩短则说明有可能存在血液高凝的情况,或者是出现了严重的DIC高凝状态[6]。FIB是一种急性相反应蛋白,在低凝血期和继发性纤溶期表现为低水平,在DIC高凝血期表现为高水平[7]。FIB、DD升高,PT、APTT缩短,提示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增高的变化;反之提示凝血功能下降[8]。本研究显示,经统计发现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指标经统计学分析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这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凝血功能异常的表现,因此通过检测相关凝血指标可以辅助诊断该病的发生。
TEG的作用机制在于通过利用图形模拟体内的凝血-纤溶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反映凝血初期的纤维蛋白形成和凝血物质激活过程,还可提供参与凝血过程的相关因子信息,是评价凝血功能的重要方法[9]。MA主要是评价血凝块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其变化受到纤维蛋白原的影响[10]。α角则与纤维蛋白形成和血栓形成速度呈正相关关系[11]。本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组的TEG参数中,K值、R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的α角、MA、DD、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三组患者TEG参数中的K值、R值、α角及MA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可以看出急性脑梗死患者常常处于高凝状态,且TEG的高凝状态会随着神经缺损程度的加重而越来越明显,因此临床可将TEG参数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指标之一[12]。
此外通过分析TEG参数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发现,DD、FIB与K值、R值呈负相关性关系,且与α角、MA值、CI呈正相关性关系。PT、APTT与K值、R值呈正相关性关系,且与α角、MA值、CI呈负相关性关系。可见采用常规凝血检测不能及时反映机体凝血状态,而利用TEG参数则能够全面反映凝血功能状态,对诊断急性脑梗死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往往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表现,TEG各项参数与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紧密相关,通过检测二者可为诊断疾病及评估病情提供依据,其中前者能够更好地反映凝血功能状态,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