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超声平面引导下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1-01-19高坤华龚瑶瑶刘忠跃刘冬生黃春荣
高坤华 龚瑶瑶 刘忠跃 刘冬生 黃春荣
屈指肌肌腱狭窄性腱鞘炎(FTST)为骨科常见多发病之一,是因腱鞘与肌腱之间反复机械性摩擦而导致的无菌性炎症。FTST治疗方法较多,非手术保守治疗方法包括敷药、针推、封闭等,但病情较为严重患者需采取非手术针刀治疗或手术治疗[1]。小针刀具有操作简单、疗效高、治疗周期短、复发率低等多种优势,但因在盲视状态下操作,其实施常受限于操作者临床经验[2]。现高频超声技术不断发展,本研究对FTST患者实施不同超声平面引导下小针刀治疗,观察其对毛细血管动脉频谱及血流速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屈指肌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既往未接受小针刀、针刀手术治疗;(2)符合屈指肌肌腱狭窄性腱鞘炎[3]。排除标准:(1)妊娠期妇女;(2)合并严重重要器官功能障碍;(3)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4)合并结核性、化脓性腱鞘炎。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13例,女22例;年龄34~74岁,平均(53.79±9.55)岁;患手:左手13例,右手22例;患指:拇指17例,食指4例,中指8例,环指6例。观察组男11例,女24例;年龄35~76岁,平均(53.62±9.13)岁;患手:左手15例,右手20例;患指:拇指18例,食指3例,中指10例,环指4例。两组性别、年龄、患手及患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在超声引导下的小针刀治疗。对照组于长轴平面外超声引导,具体方法如下:针点位于距A1滑车近端5 mm处,使用一次性5 ml注射器,抽取1%盐酸利多卡因(规格:5 ml∶0.1 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2313;生产厂家: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 ml+注射用生理盐水2 ml,混匀后注入;于平行于血管走行的垂直方向放置B超探头,取小针刀,于B超探头两端中心位置刺穿表皮进入患指,针尖与针体全程平行于超声声束平面与屈指肌腱表面,小针刀自针点经纵向铲剥法松解腱鞘A1滑车,实时观察肌腱活动并调整小针刀针尖位置,由操作者根据临床经验判定针刀位置是否安全。待患指可自主屈伸后取出针刀,压迫止血,并用无菌敷料包扎。
观察组于短轴平面外超声引导,具体方法如下:于垂直于血管走行的垂直方向放置B超探头,取小针刀,于B超探头侧方中心线刺穿表皮进入患指,确保仅部分针尖或针体走行于超声声束平面与屈指肌腱表面;B超探头旋转至肌腱横轴方向,实时显示小针刀两侧血流情况及肌腱活动,操作者实施观察并调整小针刀针尖位置,确保小针刀位于肌腱上方并远离血流束,并在超声监视下自针点经纵向铲剥法松解腱鞘A1滑车。观察组麻醉方法、滑车远端进针点、停止切割标准、术后护理均与对照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治疗后1周依据文献[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价小针刀术后治疗效果。治愈,患指可自主屈伸、无疼痛压痛、无弹响及绞索;好转,患指局部消肿,屈伸时感轻微疼痛,可能伴随轻微弹响,但无绞索现象;未愈,各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手指功能分级(Quinnell分级)评定:于治疗后1个月时评定手指功能分级[5]。0级,患指无压痛感,可自主屈伸;1级,患指有轻微压痛感,关节屈伸轻微限制;2级,患指伴有弹响,可矫正,关节屈伸受限;3级,患指绞窄,无法屈伸。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及毛细血管动脉频谱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待患者于室温下呼吸脉搏均平稳后,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1周,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两组手指功能分级比较
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手指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指功能分级比较 例(%)
2.3 两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及动脉频谱指标比较
治疗后1周,两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较治疗前显著缩短,且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PSV、EDV、RI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及动脉频谱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及动脉频谱指标比较 (±s)
组别 时间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s) PSV(cm/s) EDV(cm/s) RI观察组(n=35) 治疗前 4.62±1.03 14.79±4.82 4.57±1.31 0.55±0.11治疗后1周 1.53±0.29 24.11±5.47 6.91±1.41 0.74±0.16 t值 17.084 7.563 7.193 5.789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对照组(n=35) 治疗前 4.71±0.97 14.75±4.91 4.45±1.27 0.52±0.08治疗后1周 2.31±0.54 19.62±5.36 5.77±1.36 0.61±0.12 t值 12.789 3.964 3.741 3.468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两组治疗后1周t值 7.528 3.469 3.443 3.845两组治疗后1周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FTST属于软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因屈指腱鞘与骨性纤维反复机械性摩擦,导致腱鞘增厚,纤维管道变狭窄,形成局部软组织水肿、粘连、瘢痕,且肌腱膨大部分堵塞于纤维管道,产生卡压,引发绞索、弹响、屈伸疼痛等[6]。研究人员发现小针刀治疗FTST患者具有创面小、方便快捷、明显改善关节功能受限等优势[7]。
小针刀治疗FTST可松解腱鞘,减轻腱鞘压力、张力,改善并恢复患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以此减轻患处炎症反应,恢复患处手指功能。传统小针刀手术治疗效果与操作者临床经验有关,因操作时为盲视,操作者必须十分熟悉患处解剖结构,否则会引起严重失误,轻则治疗效果不佳,重则引起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切断屈肌腱,恶化病情,加重患者身心负担[8]。因此临床行可视化小针刀治疗已成为既定走向。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短轴平面外超声引导下行小针刀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经长轴平面外超声引导下行小针刀治疗的对照组,且治疗后1个月时观察组Quinnell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手指功能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患者,经短轴平面外超声引导下行小针刀治疗可促进FTST患者疗效更佳,且能促进患者手指功能恢复进程[9-11]。究其原因,观察组经短轴平面外超声引导,操作者整个穿刺过程可实时观察针尖与周围血流束位置关系,确保针尖处于安全位置,因此其铲剥成功率及安全性均高于依操作者经验判断针尖位置的对照组。
现在高频超声技术发展迅速,应用于小针刀手术治疗FTST时可清晰显示患处各解剖结构、形态,并动态各结构变化状态,避免发生因盲视操作引起的并发症,减少副损伤,提高疗效[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1周,观察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PSV、EDV、RI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行小针刀治疗时,经短轴平面外超声引导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血管损伤,血流速度恢复时间较快,安全性较高。究其原因,观察组在短轴平面外超声引导下行小针刀治疗,整个穿刺过程仅部分穿刺针走行于超声声束平面,且操作者实时观察调整小针刀针尖位置,确保其远离血流束;而经长轴平面外超声引导的对照组操作时针尖与针体均走行于超声声束平面,操作者仅依靠经验判断针尖是否处于安全位置,对血管及神经的损伤远高于观察组。
综上所述,经短轴平面外超声引导下行小针刀治疗FTST效果更佳,且血管损伤程度更小,患者手指功能恢复更迅速,因此方案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