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健康教育对农村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2021-01-19黄冬燕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黄冬燕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云南省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食物品种匮乏,食物供给不足,不同民族还存在一些饮食禁忌,人群中营养状况不良比较普遍,且由于其地理环境特殊,所以当地人群缺乏营养知识、健康宣教导致营养知识缺乏,态度及行为存在较大问题,笔者对本地农村的学龄儿童在健康教育前后的知识、态度、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分析了知识、态度、行为在健康教育前后的改变,为改善农村学龄儿童营养状况提供行之有效的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被调查者为云南省鲁甸山区农村的一所小学的125 名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前,男生:56 名(44.8%),女生:69 名(55.2%);干预后调查了124名,男生:55 名(44.4%)女生:69 名(55.6%)。
1.2 方法
问卷设计参考中国营养学会的中国膳食指南先觉项目,所用问卷自行设计,经过讨论及预实验,设有知识、态度、行为3 种类型的问题。对一所小学的相关人群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并对教育前后的小学生进行前后两次的问卷调查。
1.3 调查员
所有调查员在调查前都受过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调查目的、方法、营养教育的对象、方式、内容和表格填写技术。
1.4 数据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先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确认无误后录入数据库,并用SPSS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营养知识
对食物的认知,平均认知率干预前为45%,干预后为77.7%,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对营养素的认知,平均认知力干预前为36.2%,干预后为52.1%,两者具有显著差异性(P <0.01);营养与相关疾病的认知,平均认知力干预前为32%,干预后为71.3%,两者之间亦具有显著差异性(P <0.01),上述结果表明:在营养教育实施后,营养知识水平较干预后有较大提高。
2.2 态度
关于态度方面,以不吃早餐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干预后,他们对吃早点的态度积极了许多,在干预前大部分学生(50.4%)认为早餐不重要,而在干预后认为早餐最重要的人数达82.3%,当地小学生对早餐是否重要这一问题的正确认知率大大提高,说明营养健康教育对改变小学生的态度具有明显效果。
2.3 行为
在干预后,学生的早餐行为已经得到改善,挑食偏食行为相对干预以前均有改善。
表1 不吃早餐的原因及态度调查结果
3 讨论
山区农村这些地区交通不便、教育落后、信息缺乏,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为电视、乡村医生家访、学校教育及杂志等。经济现状不能满足信息需要,教育落后和信息缺乏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
根据健康教育模型,儿童的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都需要转变,因此要实现这个转变,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态度。当地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态度,因此可通过营养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进行改善。农村大多数儿童在电视上难以学习到营养知识,所以可以录制一些具有动画性质的教育短片供儿童观看。通过各种各样生动而有趣的教育方式,实际达到行为的改变,在开展营养教育工作时,也要结合当地的经济水平、食物供应等实际情况[1]。在经济落后、当地食物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把营养干预的重点放在增加食物供给方面,食物供给充足的地区应该将营养知识传播给人们,使人们知道如何选择食物,从而达到改善人们营养状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