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视域下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21-01-18王晨
王晨
良好的生态是校本课程毋庸置疑的建构之基、增效之本、发展之径。“突显世界的整体性、强调世界的和谐协调、互利共生,以及对整个自然生命世界的尊重”是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其中“整体”“协调”“人本”“共生”“互利”等,正是校本课程必须坚守与彰显的重要理念。近年来,我校在建构“悦读”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积极打造“悦读”新生态,努力提高“悦读”正效能,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整体”化设标,合力熔铸课程“指南针”
目标是课程的愿景,是建构校本课程的努力方向,既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如果指归不清、方向不明,难免行而失偏、动而失当。实践中,我们几经研商、反复考量,最终确立了“悦读”的多重目标,努力发挥“悦读”的多重价值:一是传承优秀文化,积极引导学生重视经典、亲近经典、走进经典,不断开阔阅读视野、坚定文化自信;二是提高道德品质,不仅要学“文”,更要学“做人”;三是助推核心素养,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努力提高“悦读”在核心素养发展中的重视程度;四是挖掘审美潜质,通过“悦读”不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理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五是协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引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听出文本的“弦外之音”,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意”,体味到作品的“象外之旨”;六是提高写作水平,努力让写作因“悦读”而精彩,让“悦读”因写作而升华。制订可循、可行、可及的目标,确保课程实施“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有效地避免了“匆匆忙忙走过场,热热闹闹一阵子”的不良现象。
二、“协调”化赋才,鼎力打造课程“压舱石”
校本教材是以“校”为本的教材,是“教有所依,学有所凭”的基石与抓手。一部好的校本教材必然也必须做到“与课程相适、与目标相吻、与学情相切、与校况相接、与师能相契”。近年来,我们经过“编写—试用—修改—再试用—再修改”的多轮循环后,最终定稿了“悦读”校本教材《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中学生阅读与写作方法指津》,目前该书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分为“解读篇”“试水篇”“点津篇”三大版块。首先,知识是能力的根基,离开了知识作铺垫,能力无疑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鉴于此,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概念、发展、特征、种类、鉴赏、写作等知识,“解读篇”作了较为系统的诠释。其次,读是写的起点,写是读的应用。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一起创作,其作品无论是作为读的范本还是作为写的范例,都会给学生深切的熏染并产生久远的影响。鉴于此,本书作者几乎对所有文体都做了尝试,由“试水篇”作较为完整的呈现。最后,如果把成功比喻成一叶飞舟,那么,辛勤是“桨”,效率是“帆”,方法则是“舵”。 方法不当,勤有何用?方法得当,怎会无效?鉴于此,对阅读与写作的通用方法,“点津篇”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三大版块既自成一体又自然衔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真正做到了井然有序、难易有度、详略有致。特别是教材是由本校教师编纂、作品是由本校教师撰写,更增添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
三、“人本”化施教,倾力滋培课程“生长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由衷地想学、乐学,才能有效、高效地学习。国家课程如此,校本课程亦然。教学中,我们没有让学生勉为其难地去学习课程,而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始终坚持自主领先、怡心为上,这也是我们把课程取名为“悦读”的原因所在。除了必要的讲解、合作、讨论外,我们采取了以读(范读)导读、以听(聆听)启读、以赛(比赛)诱读、以编(选编)引读、以讲(演讲)激读、以说(复述)励读、以摘(摘抄)带读、以演(表演)逗读、以写(写作)促读(这里的“写”与常态的写有所不同,或于独到处要求体悟仿写,或于空白处要求想象补写,或于详尽处要求琢磨缩写,或于概括处要求稀释扩写,或于细节处要求“咀嚼”改写)等多种方式与途径,使学生在愉快的“自驾游”中,不断点燃兴趣、思维更趋活跃、情绪倍加高涨,从而真正形成了“读而乐,乐而读,越读越乐,越乐越读”的良好态势。
四、“共生”化提效,戮力描绘课程“同心圆”
成效是检验课程建构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离开了实效,哪怕调门再高、花样再多,充其量只是个徒有其表、虚有其名的“花瓶”“摆设”而已。为了真正让“悦读”课程展功效、现显效、收殊效,我们紧紧围绕“读”字,下足功夫、做足文章,想方设法让学生“慎读”“会读”“能读”“善读”“择读”“省读”,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有效性、高效性。一是清其源,特别注意学生所读之书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二是授其法,我们先后向学生介绍了分类读书法、循序读书法、出入读书法等十多种读书方法,让学生不断提高阅读的效率与品位;三是固其基,除了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外,我们还协助各班辟设了“共享书吧”,真正做到了“放眼有经典,举目见人文,处处飘书香,班班彰特色”;四是明其序,切实加强阅读规划,有效克服机械性重复,力求做到螺旋式上升;五是投其好,做到集体与个别并行,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兼顾,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与发展空间;六是评其行,科学评价具有鉴定、导向、激励等功能。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了“悦读成长档案袋”,力求做到进度有记载、历程能回溯、收获全留痕,并定期组织展示、交流、点评活动,期末则对优异者授予“书香学生”“诵读小标兵”“演讲小达人”“摘抄小能手”“编辑小行家”等称号,使学生能不断见贤思齐,进一步定好位、设好标、迈好步。最后实现多维度考量,全方位护航,使课程建设真正做到了落地能生根,开花可见果。
五、“互利”化扩源,聚力联建课程“共同体”
资源不足是许多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闹心事”。其实,“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去发掘,就会发现时时有资源、处处含资源、事事蕴资源。实践中,我们十分注意与学科的渗透,与班级、家庭、社区等的互动,真正做到齐心打造,聚力共建。一是與“语文教学”相济。语文教学与“悦读”课程可谓水乳交融,血脉相连。语文教学是“悦读”课程的重要基础与依托,“悦读”课程是语文教学的有力拓展与深化,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是与“书香校园”同频。“书香校园”活动的建设给校园吹进了清新之风、带来了儒雅之气,“悦读”当是“书香校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全可以“随风扯帆”“借船出海”。三是与“完美教室”共行。图书角是“完美教室”的标配,对学生阅读而言,既有雪中送炭之功,也有锦上添花之效。四是与“家庭文化”牵手。家庭书柜越来越大,藏书越来越多,孩子的成长之路必会越走越宽。我们既力求让书香弥漫每一间教室,也力争将书香飘进每一个家庭。五是与“社区建设”接轨。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不断推广,整个社会“热爱书籍,享受阅读,崇尚经典”的氛围日趋浓厚,因此,用足、用好、用实社区的相关平台(如公共图书馆、开放性书城,读书报告会、经典诵读活动等),也成了我们不断丰富课程资源、优化教育供给的重要策略。可以说,多途径挖潜、多渠道开源,是破解校本课程重点与难点的重要路径。
屈指算来,我校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托开设“悦读”课程已有十余年,但“悦读”永远在路上,因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成长无止境,“悦读”当永恒。随着“悦读”课程的进一步完善与成熟,必会给立德树人带来更加鲜活的亮点,必将给核心素养培育带来更为动人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中学)
责任编辑:庄 源 王宝周
注: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学程生态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E-c/2017/19)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