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劳动教育的多元价值
2021-01-18陶继新
陶继新
何谓“田园教育”?对于大城市里的孩子来说,知之者已经“几希矣”;其实,即使出生于乡村的学生,对此也知之甚少了。
山东省临朐县东城街道兴安小学却将“田园教育”引进学校,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收获。
马学军校长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学习,认为“田园教育”是一种回归自然、育心、劳动、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田园教育”,有着充分的条件与必要。
兴安小学地处城乡接合部,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蔬菜种植和园林绿化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这无疑为实施田园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尽管这些农村娃真正干农活者已经越来越少,可由于身处田园之中,父辈、祖辈不少还一直忙碌于田间。所以,他们与田园也就有了割舍不下的情缘。
再说,对学生进行田园教育,也有着师资的优势。
目前学校在编的48位教师中,55岁以上的老教师20人,他们都是于1984年通过考试招聘而来的民办教师,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不少迄今还常行走在田园之中。他们对于田园教育有着特殊的感情,常常“不令而行”地整理修剪学校里的花草树木,饶有兴趣地于果林中实施嫁接“手术”。有的老教师对学校里田园风景爱之不舍,不管周末还是节假日,都会来学校为盆景花修剪灌溉,为茁壮成长的农作物拔草施肥等。学校里虽然种植着樱桃、苹果等果树,可对其如何管理,学生却近乎一无所知。于是,深谙其道的老教师在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课的时候,为孩子们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一个老教师还别出心裁地在海棠树上嫁接苹果,去年树上结下的三个苹果让孩子们惊奇不已。今年他又嫁接了十几棵,有些学生还像追星族一样在其嫁接的时候不离其左右,不只是感到好奇,也在仔细观察与学习,准备来年亲手实施自己的“嫁接计划”。
马校长说,学校利用这些难得的资源实施田园教育,不但让学生走进了田园,爱上了田园,而且还有效开展了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从而锻造出了属于兴安小学特色的“田园教育”品牌。
走进劳动基地,感受劳动意义
劳动不但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也可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遗憾的是,很多年以来,劳动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农村孩子也很少劳动,甚至或多或少地滋生了轻视劳动的思想。而兴安小学的“田园教育”,就有专门的劳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劳动,从劳动中体验到辛苦与幸福,以至爱上了劳动,升华了人生境界。
据德育主任贺志勇讲,学校开辟出了3300平方米劳动实践基地,实行“班田制”管理。每学年初,学校把基地划分到各个班级,放手由各中队负责,并在基地显要位置标注负责的中队及队长姓名。
兴安小学的劳动教育不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还注重了系列化与科学性。低年级学生参加的主要是“认识花草树木”“我和植物做朋友”等简单易行的活动,让他们在轻松自如中体验劳动的意义。中高年级学生則以劳动实践基地为平台,关注家庭、社会的种植及绿化等问题,力所能及地参加劳动。
学校要求学生每学年至少亲历一种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从开荒、晒地、播种到浇水、施肥、除草、灭虫以及收获,亲手采摘蔬菜并加工成美食。在这个完整而系统的劳动过程中,孩子们不但观察到植物生长的情形,学会和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体验到了喜获丰收的快乐与成就感。
走进劳动实践基地,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基地劳动的景象,其喜人的成果也尽收眼底。
“百花园”以种植花草为主。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掌握了各类花草栽培技术的孩子们,让各种各样的鲜花应时开放、争奇斗艳。徜徉在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校园里,多会不由自主地生成一种心旷神怡的美感。而每年五月第一周在“百花园”举办的“辨花大赛”,又在这美丽的自然景色中摇曳出了人文的精神气象。
“百果园”里多为种植的苹果、桃、杏、山楂、樱桃等水果。孩子们不但学会了瓜果的培育和管理,也有了采摘的经验。连续举办三届的采摘节和“西瓜大王”比赛中,到处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瓜果飘香的校园里,不时回荡着“风景这边独好”的儿童情趣。
“艺博园”主要以盆景艺术为主,近百盆梅花、流苏、桂花等花卉使“艺博园”小具规模。要想栽培好被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的盆景,不但需要细心,还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甚至艺术品位。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他们又有着巨大的潜能,其栽培的盆景,荡漾着童趣,而又不失其自然之美,这让他们既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又感受到了“劳动创造美”的真谛。
“播种园”以种植应时蔬菜为主,旨在让学生学会蔬菜的种植、管理、采摘、储存等方面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蔬菜是如何生长的,并为品尝到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而自然生发出自豪感。
在“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蘑菇和在“播种园”里种植蔬菜有异曲同工之妙。孩子在棚里种上蘑菇,一天天记录着棚里的温度和湿度,看着蘑菇出苞、长大,再亲手采下送到食堂,最后端上自己的餐桌,一种美滋滋的感受便情不自禁地在心中回旋起来。
马校长认为,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们,以前根本不知道这些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可是,当他们手持锄镰锨镢挥汗如雨地劳作于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时候,才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蕴,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义,于是,节约粮食和敬畏劳动的意识自然而然地形成。学生平时在校外看到在工地上汗流浃背忙碌的农民工时,不再是熟视无睹,而是不由自主地升腾起一种敬仰之情。而对于终日劳动于田间地头的父母,更是多了几分爱戴,有的还在节假日主动要求与父母一道下田干活,家长为孩子的一份孝心而深感欣慰。
劳动教育也让学校有了妙不可言的诗意之美。在采访学校田园诗社指导教师徐忠慧的时候,她用诗一样的语言,向笔者描绘着学校四季不同的景色之美。而与孩子们交谈时,他们眉飞色舞地叙说着植物如何绿色宜人,花儿怎样飘香,瓜果是何等甘甜。于是,学校就成了师生们诗意的栖居地,成了他们流连忘返的第二个家。
令人欣喜的是,学校的3名学生于2020年被山东省妇女联合会、山东省教育厅表彰为“山东省美丽庭院劳动小模范”,学校也被评为“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实验校”。
学科课程融合,提升教学质量
孩子们在劳动中喜摘硕果的同时,学校还特别关注了劳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让课堂有了别开生面之妙,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诗经·国风》中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都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劳作时咏叹而成的,体现出劳动与创作有着内在维系。学生在劳动中既有观察又有感受,“情动而辞发”地将其写成作文,定会有一番情趣。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是口述在劳动中的所见所感,然后再整理成文本,不但提高了说的能力,写作水平也持续呈现水涨船高的态势。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与种植和劳动有关。比如《落花生》一文,言简义丰地写了作者和全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尽管孩子们平时都吃过花生,可是,对于它究竟是如何种植和收获的,又如何被吃出味道和升华到做人的道理,却未必能够知晓。为此,学校每年都在基地里开辟一块地专门种植花生。初夏季节孩子们种上花生,一天天看着它们从地下探出脑袋,再到长出嫩叶和开花直至收获。于是,孩子们不但对花生的整个生长过程有了十分清楚的了解,也慢慢地对花生产生了感情。再学《落花生》课文的时候,就有了相对深入的理解,至于像花生那样“做有用的人”的喻义既不言自明,而且还会根植在孩子们的心里,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传道”功能。
劳动课程和数学课程的融合同样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教导主任陈莹说,数学课堂上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选用等相对抽象且在数学课上难解的问题,都在劳动实践基地里寻到了形象的踪迹,孩子们感受到了迎刃而解的快感。
据副校长刘兴虎讲,学校的数学实践课从教室走向了劳动实践基地,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计算蔬菜的产量,从称一棵菜的重量,到估算一畦菜的重量,再到估算一亩地的产量,饶有兴趣,又乐此不疲。于是,孩子们不但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也对劳动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农村有着很多传统的体育项目,只不过由于现代体育项目日趋增多,让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不再受重视。马校长认为,我们需要现代体育项目,可传统体育项目对于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但有着巨大的诱惑力,还能有效增强他们的体质。为此,学校不断挖掘农村、农业生产中的体育项目,通过到农村调研、与农民座谈、网上查阅等方式方法收集了一大批农村传统体育项目。于是,套圈、踩高跷、掰手腕、车铁环、骑马打仗、七彩游戏棒、摇旱船等一系列农村传统体育项目出现在体育课上。这不但让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在无形中继承与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学生也收获了成功的果实,在街道越野比赛中获得五连冠,获春运会总分第一名并代表临朐县小学乙组取得潍坊市锦标赛第二名,越野竞走比赛第一名。
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校园,为孩子们写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于是,有的时候,美术课便由教室迁移到劳动实践基地。孩子们手握画笔,描绘自己劳动创造的“果实”——小到一株破土而出的幼苗,大到果实累累的苹果树,由于喜悦一直在心里回旋,所作之画不仅有了形似之美,也有了神似之韵。在劳动中,孩子们还会采摘某些植物的叶子和种子,制作成巧夺天工的叶子粘贴画和种子画。孩子们互相欣赏着、评论着,欢快的童音不时在校园里飘荡着,从而让劳动课程与美术课程相得益彰。
科学课程中的有些文本知识,在和孩子们的劳动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可以产生超乎想象的学习效果。在初学“种子发芽”一课时,孩子们就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如何在地里播种下种子,种子又是怎样抽出嫩芽,他们在基地里不但细细地观察了,而且与之有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学起来特别轻松而又心情愉悦,自然而然地抵达到了高效学习的境界。孩子们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佳绩的同时,有九位教师荣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学校也被评为“山东省科普示范校”。
这里的智慧课堂可谓别有洞天,孩子们利用平板电脑到基地拍摄各种植物的特性,然后回到教室里在屏幕上展示自己的拍摄成果,照片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在无形之中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据副校长许小梅讲,学科课程与劳动课程融合不断摘食成功之果的时候,多学科融合也在悄然进行。比如上语文写作课和美术绘画课的时候,两个学科的教师“合谋”共同带领孩子们走进劳动实践基地,孩子们不但写出了情趣盎然的作文,还绘出了心仪的图画。而数学与语文学科融合而生成的数学日记写作,也因劳动课程这个媒介,让学生写出了既有学习数学举一反三的收获,也有了抽象思想与形象思维比翼齐飞的优秀作文。
构建评价体系,收获累累硕果
“唯分数”“唯成绩”的观念依然在不少家长甚至教师心里徘徊不去。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并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则成为实施劳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兴安小学构建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自2019年每周开设两节劳动课以来,学校便将劳动教育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据。评价内容包含劳动课堂表现、劳动技能发展、校园志愿劳动服务、家校日常生活表现、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等;评价主体包括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指导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评价过程包括日常评价、阶段性评价、学期评价和学年评价。评价结果及指导建议存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这样,则从不同层面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让同学、家长、教师和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劳动情况有全面的了解,由此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既让在劳动实践中表現优秀的学生得到表彰、继续努力,也让在某些方面表现不太理想的学生发现问题并有了改进的方向。
这样的劳动教育评价还改变了某些家长对劳动教育的不正确看法。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们身体越来越健康,心态越来越阳光,不但没有影响到学习,反而学习更加用功。家长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劳育和智育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互促进的。于是,他们不但积极支持孩子参与学校劳动,甚至有意让孩子在家中体验劳动的意义。
马校长认为,当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认识到劳动教育价值的时候,让孩子参与劳动实践就形成了一种合力。“田园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学校自然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学校获得“山东省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实验校”“山东省科普示范校”“临朐县创新教育示范校”称号。近几年,仅创新教育领域,学校就在全国、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20余次,在2018、2020、2021年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中均获得全国三等奖。尽管已经有了这么多优异成绩,但马校长还是很谦虚地说:“我们的‘田园教育’正行走在路上,以后一定继续努力,争取‘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