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的困境与出处
2021-01-18李辰钰
李辰钰
摘 要 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标识,是集文化、健康、武术三属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项目,常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在高等院校中广泛开展,而在高校太极拳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呈现出重形轻意、重实践轻理论、重范示轻创新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思辨法、归因分析等方法,对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体医融合(探究健康价值)、以技授道(探寻人生哲学)、推陈出新(探讨教学创新)三大改革出处。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太极拳 教学
一、引言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献予世界的“礼物”。太极拳是以太极拳哲学为基础,集文化、健康、武术三大属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汲取传统养生和技击智慧的基础上,太极拳既能增强体质又能修身养性。在众多传统体育项目中,太极拳的认知度最广、开展率最高。作为中国武术下属分支中的太极拳,因其独有的“民族性“和“国粹”身份,被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中。但在国内高校体育教学中,局限于课程内容选择的特殊性,致使学校体育中的太极拳内容与原生态的太极拳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借助学校体育的作用,对太极拳项目进行传承发展,对太极拳教学进行改革探索,是极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二、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现实困境
(一)重形轻意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典范,是极富内涵的特色文化现象,但在学校体育普及过程中却过分关注其形体范式而忽略内在意蕴。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太极拳为了推广和普及,对原有的太极拳进行了部分加工,使其易懂易懂学,但这却忽略了意念配合的重要性。虽习练简化太极拳能达到活动筋骨效果,但仍与传统太极拳的效果存在差距。而原本弱化的意念配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会被师生再次削减,由于意念配合注重于感知,更多强调于主观感受,评价尺度无法准确拿捏。
(二)重实践轻理论
太极拳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精髓和人文精神。高等院校中的太极拳教学多倾向于肢体上的模仿和口头上的简述,鲜有学校和老师将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流派代表、技法要求等作为理论教学内容,虽能进行简单动作讲解但动作的精髓却无法意会,便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对于太极拳实践者而言,“知道自己、放弃自己、舍得自己”同为重要。
(三)重范示轻创新
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多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主。在教学流程上大致呈现三种:一是先基本功练习后套路教学;二是直接学习套路;三是在套路教学的同时穿插技击教学。在教学法的选择上,教师主要采用分解与完整教学法、语言教学法、口诀教学法、音乐提示教学法等,这类教学法也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在教学目标上,与其他追求短期效果的体育项目浑然不同。
三、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改革出处
(一)体医融合:探究健康价值
太极拳于创立之初便将其与传统养生术和中医学相结合。太极拳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们的健康长寿,因此太极拳教学的初衷和立足点应集中在养生领域。以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为突破口,满足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内在需要。因此,高校太极拳教学应明确方向和重点,将健身体育的功能向医学体育过渡,强调太极拳的练习应以保健为最终目的。
(二)以技授道:探尋人生哲学
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手段,使之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与其他体育项目甚至武术相比,太极拳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现代太极拳教学发展战略的出发点。练太极拳时要注意四季、五脏、经络,使人体与日、月、星、万物、四季等自然环境相协调。这也体现出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见地。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太极拳的基本功法的同时继承传统文化,这也体现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
(三)推陈出新:探讨教学新式
“习武贵得法”是指调整武学方法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目标定位中应将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活动手段”,立足于通过修炼武术技击文化的路径达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将技法和推手融入常规教学,体现太极拳传统文化和理念的教学内容体系。当前,“回归传统,坚持武术的传统文化意识,恢复传统武术的本质特征,使高校武术教学符合传统武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已成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
四、结语
武术虽然起源、扎根于民间.但在现代社会,只有依托高校,借助一个更高的平台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高校太极拳教学是传承中华武术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有力手段。它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自信心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长念,张长思.偏异与回归:高校太极拳教学模式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3):129-138.
[2]杨建营,杨建英.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普通高校太极拳选项课改革实践探索[J].体育学刊,2020,27(06):111-117.
[3]李娜,褚亚旭.高校“课程+研究型社团”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太极拳课程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7,{4}(07):140-144.
[4]段丽梅,戴国斌,韩红雨,刘佳丽.武术生理身体认知的教育遗产及对学校武术教学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02):122-127.
[5]张笑莉.高校太极拳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06):17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