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2021-01-18刘名玥
刘名玥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改革创新
2016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的颁布推动了互联网的领域拓展,加快了产业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各领域的创新性,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作为贯穿于全过程的思政课程,广大教师也在积极总结问题,希望抓住互联网发展的有利契机,使其更好地为思政教学服务,最终作用于高校学生。立足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为加快思政教学改革的脚步,本文特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一、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一)加快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聚集
思政教育改革的推进,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经过开发——深度挖掘——实践——优化整合的流程,最终传授给学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缩短了资源开发时间,拓展了挖掘深度,更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这将会加快思政教育资源的聚集。思政教育资源从开发到最终整合,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此期间,校园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最终趋于成熟与稳定。由此可见,互联网对思政教育资源来说,主要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无形中加快了教育资源聚集的速度。
(二)加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整合
当今社会高校学生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高校学生通过网络虚拟世界进行社会交往、娱乐、学习等,网络空间中要体现了参与者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的思想、行为、言论等已经对学生現实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网络虚拟世界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高校思政教育要意识到这一改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互联网+”转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三)激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生动力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已经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学生借助互联网开展社交、娱乐、学习等,改变了学生生活、学习、社交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意识到互联网对学生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能够积极地拥抱互联网,同学生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能够取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因为互联网的匿名性,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安全感,同时更好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途径来寻求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中不便于向熟人或者老师请教的问题,这也体现了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高校已经根据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引入了网络时代流行的交流平台向微信、微博等,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缩短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一)渗透“互联网+”理念,实现“意识先行”
“互联网+”从一定层面上来说,体现了一种跨界思维,例如“互联网+通信”催生了微信;“互联网+购物”催生出了淘宝、京东等购物模式;“互联网+餐饮”产生了美团和饿了么……其中的“+”将互联网和不同领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若互联网脱离传统领域,其跨界思维也就无从体现,现实意义将会大幅削弱。思政课程的开设旨在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之外,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纵观高校的多门课程,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与思政课程的联系,如心理学、哲学、文学……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思政教育和这些学科产生了多个交叉点。我们以此为现实依据,采用是逆向思维思考思政教育,将会赋予思政教育更多新鲜活力。与此同时,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也逐渐陷入了瓶颈,需要教师加大创新力度。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就要首先树立“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做到意识先行,让意识反作用于教学实践,从根源上推动思政教学的革新,探寻创新之路。
(二)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实现文化渗透
一方面,要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注重校园网络文化的塑造。高校要意识到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作用,科学地构建校园网络文化,从网络文化布局、内容、形式等方面着手,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更加生动、感人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文化教育,将马列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化中去,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网络文化建设要想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从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可以在重大的纪念日,比如国庆,在网站上开展知识接力竞赛,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促进学生对国家和党的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体会到参与活动的趣味性和快乐。
另一方面,深化网络文化的含义。校园网络文化经过发展,其中蕴含了不同的元素。对于校园网络文化,学校可以将青年感兴趣的事物融入其中,对相关元素进行二次加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部分大学生文体方面有突出成绩,则学校网站上就可以增设才艺教学栏目,划分出不同学科或类型,由教师为主导,从表现优异的学生中选出代表,使其扮演老师的角色,进行网络视频教学,和网友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网络文化的含义,唤醒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三)整合校园媒体力量,实现资源整合
第一,高校成立线上平台组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成为现在消息传输的重要媒介。在新媒体环境下,海量的资源涌入大学生眼前,让人眼花缭乱。为了发挥校园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力量,高校可以成立线上平台组织,该组织可由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主要负责对每天思政方面的新闻信息进行整理。根据信息的类型和特点,可采取不同方式,推送给学生,每天保持定期更新的状态。同时,为和学生进行友好互动,也可以设置评论区,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该部门也要对线上信息进行审核、监督和引导,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对官方媒体和大学生自媒体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及时过滤,给予相应的惩戒,让大学生养成为自己的行为、言论负责任的意识。例如在社交网站上,对于在内容方面违规的进行核实,并采取禁言等措施,情形严重的向学校申请实施处分。
第二,通过线上平台,开展思政实践活动。传统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通常都是以线下为主的,很多时候学生是被动听从安排的,这种强制性的方式会消磨大学生的意愿,降低学生积极性,实践效果方面也会大幅度缩减。学校采取线上的方式,开展思政实践活动,充分尊重了大学生的主观意愿,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就此提升信息素养与实践能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或是在校园APP上推动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活动的意义,鼓励同学们都可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线上思政实践活动的方式符合时代潮流,也更为新颖,可以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培养网络化师资,创新教师队伍
第一,教师要密切和大学生的网络联系。网络的虚拟性可以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环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更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和教师进行沟通,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思政教师可以以此为渠道,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网络动态,如实记录学生的大学生活,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例如,大学生经过班级划分之后,思政教师可以采取区域负责的方式,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监督的同时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作“网络辅导员”。网络辅导员也可以定期组织座谈会或讨论会,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互相交流,同时要注意措辞,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环境,拉近和大学生的情感距离。然后,教师可以对会议内容进行记录,针对典型问题重点探讨。在此过程中,网络化师资队伍逐渐形成,而且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将会给大学生创建一个心灵沟通的新驿站,增强学生的安全感。
第二,要宣传树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形象。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工作动态通过微电影、网络宣传片等方式做好宣传工作,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地参与到同大学生的网络交流和互动中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缩短思政教育同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降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心中的吸引力。
第三,部分教师对于互联网的了解还不熟知,还有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无法灵活应用互联网教育方式。对此,学校可以让其进行新老搭档,分享互联网技术,实现强强联合。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给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年轻教师则可以更好地学习,以此构建更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在实际教育中,教育搭档可以一个负责课程教学,一个负责生活学习指导,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三、结语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不过个人价值观方面還是未能完全成熟,加之叛逆的心理,就更容易受到网络思潮影响。本文结合了现在的“互联网+”背景,在分析了必要性之外,针对如何促进改革创新,分别从渗透“互联网+”理念,实现“意识先行”;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实现文化渗透;整合校园媒体力量,实现资源整合;培养网络化师资,创新教师队伍四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6(6):114-119.
[2]钱国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11):51-55.
[3]沈愈,朱尔果,唐若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8):2536-2538.
[4]杨聪粉,王倩.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评《高校思想教育的理论叙事》[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6):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