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策略研究

2021-01-18吴泳慧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49期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方式方法互联网+

吴泳慧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互联网;方式方法

在当前中职教育阶段,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包括很多内容,如课上课下混合式教学、微课、慕课教学以及云平台教育、课堂同步教育等等。当代中职教师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科学使用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中职教育新生态构建,推动当代中职教育智能化发展,更重要的是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一、互联网+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引入互联网技术有利于中职计算机现代化建设整体水平提高

创新学生学习与发展模式是我国当代学生教育建设现代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国家以及学生科学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国家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应通过对现有的学生学习与发展情况以及其构成方式与方法,布局和措施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论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认识和水平,有效推动和发展我国学生教育科学化的提升与进步,在有效提升其效益的基础上,科学推动当代学生培养以及教育现代化发展工作的进步与提升,保证其培养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引入互联网技术是学生阶段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基础教育的全面提升和深化改革,中职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与发展教育教学也从最初的“知识决定论”时代,逐步走向核心素养的全新时代。《学生职业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学生学习与发展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水平,最重要的还是能够让学生科学的掌握各种技能与知识的学习方法,全面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而在互联网视域下,科学引入与使用数字信息技术作为当代教师教学与学生培养的全新理念和模式,其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也必须受到重视,使其能够切实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达到良好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与发展教育教学中必须注重创新学生学习与发展教育策略的研究,进而增强其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互联网+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

(一)构建情境教学模式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最大的作用是通过情境构建等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知识需求情境,引导学生在整个情境中,通过自我探究或者合作学习等手段,自我完成整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符合当代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对当代素质教育下学生科学培养思想的一种再现以及诠释。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借鉴这样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水平。此外,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育优质效果的保证,只有让学生这个主体自身对于即将学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的调动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进而主动地投入到相关技能与知识的学习中。基于此,教师应注重学生技能与知识探究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积极采用情境教学等学生认可且喜欢的方法对学生展开教育,从而保证学生培养效果,增强学生技能与知识水平掌握。

例如在教授学生关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相关技能与知识的时候,教师在教学初期,可以先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大家构建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你作为一个计算机安全工程师,系统出现了混乱,你需要查看并分析是哪里输入设备出了问题或者是被人控制,情境设立完毕后,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来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以及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养。如“如果是你们,你们该如何去做呢?应该从哪里入手呀?”等等,用问题引导和情境构建的模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不仅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激发,保证学生培养效果,还能科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二)采取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教学是当代学生科学培养以及教师科学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思想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需要讲授的知识按照不同的教学需求,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并将这些部分分别录制成一些较为短暂的视频,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进而在不斷反复学习或者练习中,有效掌握这样的知识。教师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不妨积极使用这样的方法。

如在教授学生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互联网上的慕课平台或者微课平台,积极寻找一些关于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概念讲解案例和视频,接着利用微视频展示操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明确其具体知识和学习板块,进而在探究活动中,利用微视频同步讲解的手段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具体方法,最后则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课后问题来进行独立的操作验证。教师还可以先利用一些有趣的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微视频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再将一些学生熟悉的模式或者元素穿插进来,待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将学生分为几个探究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就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技能以及知识内容进行在线的深度挖掘和有效性探讨,从而提升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思想,让他们逐步构建出新的学习模式以及自身知识获取策略,科学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相关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将这些短视频知识传到家校或者教育同步平台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科学适当地进行定制化学习,在提升其自主素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这些知识,严谨科学的完成对应知识的系统性构建。

(三)实施混合教学模式

混合式课堂教学是当代学生科学培养以及教师科学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科学掌握新技能与知识获取手段,增强其知识获取路径以及效率,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数据表明,在当前各个教育阶段,各级中小学教育实施课上课下网络辅助教学的比例高达72%,通过网络自主获得技能以及知识的学生更是达到87%,甚至在一些发达地区,几乎95%的学生都曾在自我知识需求下,主动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来自主获得对应的技能与知识。因此,当代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各大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引入网上网下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等先进思想和手段,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培养效果,保证计算机技能以及知识的教授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无论是技能、知识还是获取方法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与发展。

例如在教授学生二进制与十进制相互转化知识的时候,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身学习素养,在最初的时候,先利用网络在线模式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导向性的作业并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主动的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计算机课程专业知识有效性预习和主动型探索,进而找到自己学习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学习中,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探究,更好地掌握对应的知识。此外,在当前素质教育政策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变得尤为重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当代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较为先进的理念之一,教师在具体实施中,一定还要加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手段使用终端的监督以及管理,从而避免学生因自律能力不足而造成的各种问题,直接给学生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

(四)引入同步平台模式

云平台教育是当代互联网时代比较先进的一种教育模式,其主要运作模式来自大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其主要模式是指教师在完成基础课堂知识与技能教授后,可以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云平台上进行对应的练习,而这个云平台根据学生对应练习的难度、错题以及答题时间等综合数据对学生的实际技能与知识优缺点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性探究,以此来帮助学生科学认知自己的所学缺陷,系统而全面的掌握所有知识。云平台模式是当代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一种全新方式,其不仅打破了原有的教育生态模式,还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综合素养,促进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如在教授学生计算机基础动画制作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各种教学研平台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激发学生对于即将学到知识的兴趣,接着利用微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按步骤来进行对应知识板块的学习和研究,并在互联网实时交流系统支持下,进行小组合作在线探究分析,并科学掌握对应知识。预习完毕后,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题 解惑,并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及对应练习。在课堂练习完毕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入对应的教育云平台,让学生利用平台上的大数据分析模式,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测评和分析,进而有效增强自身的素养,完成对应技能与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系统性讲解。此外,基于各种智能化教育平台下的移动学习是当代多元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实际的中职计算机技能与知识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性引导,通过科学严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应用各种移动终端来对进行中职计算机课外知识的研究和学习,帮助他们在课程知识掌握后,有效进行自我突破和知识技能对外扩展,提升他们的学习综合素养,优化他们计算机技能与知识的获取路径,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技能与知识。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些微课平台或者慕课平台,从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效增强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和个人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科学引入不仅帮助中职计算机教学变得更加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效打破了传统课堂模式,有效构建了符合现在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中职教育新生态、新模式,有效推动了当代中职教育的先进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瑶.中职计算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J].科技视界,2021(3):133-134.

[2]韦权.微课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3):241-242.

[3]林晓冬.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計算机教学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172-173.

猜你喜欢

中职计算机方式方法互联网+
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方式探究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中职计算机教学“准、精、特、趣”的四大追求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柔韧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