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2021-01-18何素珍
何素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主要因为头部位置变动使外周前庭呈现阵发性眩晕症状,并且往往合并特征性眼震症状,多于躺下、坐起、后仰及前倾时出现,通常未合并表现耳鸣或耳聋症状,对患者生活及健康造成的影响极为显著[1-2]。临床以手法复位及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较为普遍,但单一疗法有较高的疾病复发率,无法保证疗效[3]。本研究观察盐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2月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8例,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每组29例。联合组男9例,女20例;年龄26~65(41.59±3.39)岁;病程3~21(12.25±2.11)d;疾病类型:上半规管型5例,后半规管型15例,混合型2例,水平半规管型7例。单一组男8例,女21例;年龄27~67(41.62±3.42)岁;病程4~22(12.29±2.12)d;疾病类型:上半规管型4例,后半规管型14例,混合型3例,水平半规管型8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无药物禁忌证;(3)无肿瘤病变;(4)患者均予以配合。排除标准:(1)伴中耳炎、前庭神经炎等疾病;(2)意识障碍;(3)颈椎损伤及肝肾功能不全;(4)过敏体质;(5)不配合治疗。
1.3 治疗方法 单一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黑龙江中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3023509)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1周。联合组在单一组的基础上联合手法复位方法:了解患者病症类型后,选择对应类型手法展开治疗。(1)后半规管型:选择Epley法展开对应治疗,患者坐位,协助患者仰卧悬头位,向患侧旋转45°,之后缓慢摆正头位,利用同一方法向患者健侧旋转45°,之后确保身体与头部向健侧旋转,维持侧卧位,确保头部同仰卧位偏离135°,完成后坐起,保证头部向前保持20°倾斜。(2)上半规管型:选择深悬头位法进行干预,坐位,之后操作医师快速协助患者后仰悬头位,确保形成45°水平成角,之后快速坐起,维持半卧位,确保保持30°~45°水平成角,之后转为直立位;(3)水平半规管型:选择Barbecue法进行干预,坐位,通过操作医师引导,快速协助其平卧位,之后将患者头部向健侧旋转90°,身体往健侧旋转,维持面朝下体位,之后保持同一方法于健侧进行翻转,确保身体往患侧偏向,之后合理坐起。期间需确保反复进行,直至患者眩晕感消失。治疗1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前庭症状指数(VSI)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随访4个月,比较2组患者复发率。(1)采用VSI评定症状改善情况,主要包括头痛、眩晕、视觉、恶心及平衡方面,每项0~10分,分值越低患者改善效果越优[4]。(2)采用BBS评定平衡状态,主要于限定时间及距离内完成坐立、坐至站、站至坐、站立、转移等系列动作,总分56分,分值越高,患者平衡力恢复效果越优[5]。
1.5 疗效评定标准[6]显效: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正常,眼震试验阴性;有效: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好转,短暂性眩晕症状为轻度,眼震试验为诱发瞬时眼震;无效:治疗1周后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周后,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单一组的72.41%(χ2=6.444,P=0.011)。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VSI评分及BB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VSI评分及BB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2组患者V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降低/升高较单一组更明显(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VSI评分及BBS评分比较分)
2.3 复发率比较 随访4个月,联合组患者复发率为3.45%(1/29),低于单一组的20.69%(6/29)(χ2=4.062,P=0.044)。
3 讨 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多发性周围前庭性眩晕疾病之一,在眩晕中占较高比例,主要表现为睁眼周围事物飘忽不定及旋转等,往往合并恶心呕吐等系列症状[7]。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头位变动时耳石脱落会打破双侧前庭功能平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位置与患者颅脑内外血管病变及大小表现出显著相关性,老年人往往伴心脑血管病变,因为低灌注及血液黏滞加重等系列因素影响,影响患者前庭局部微循环,从而造成耳石脱落,说明血管因素在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8]。
抗组胺药物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疗中广泛运用,可松弛患者内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提升患者前庭血流,从而消除眩晕症状,并且可显著改善局部微循环、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心脑血流量。盐酸倍他司汀为组胺类衍生物之一,药物活性与组胺药物表现一致[9]。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选择性改善内耳及大小脑局部血液循环,并且有效调节患者周围毛细血管及内耳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患者脑循环,增加颈动脉血流量,改善眩晕症状。盐酸倍他司汀可有效改善患者脑干及大脑局部血液循环,提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消除耳鸣及内耳眩晕症状,其作为一种H1受体激动剂,可显著收缩平滑肌、扩张外周血管及提升平衡力。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亦获得广泛运用[10]。分析手法复位的作用机制,了解患者实际病情后,采取一定方法及顺序了解患者头位,以改善或消除患者半规管动力学影响,从而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手法复位主要通过转换患者体位机械力,确保耳石溶解及脱落,有效提升患者前庭中枢代偿功能,显著缓解眩晕症状[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周后,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治疗1周后,2组患者V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降低/升高较单一组更明显;随访4个月,联合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单一组。证明盐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盐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有效增强疗效,降低VSI评分,提升BBS评分,降低疾病复发率,最终有效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