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术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效果
2021-01-18杨刚
杨 刚
(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吉林市肿瘤医院)头颈乳腺外科,吉林 吉林 132002)
浆细胞性乳腺炎作为女性非哺乳期的常见疾病,多由细菌感染、乳腺管退化等原因导致[1]。患该病的患者多出现乳房红肿、乳晕附近可触肿块,严重时可能出现表皮细胞溃烂等情况[2]。本研究即是通过在患者接受相关乳腺手术之后,施以诸如利福平、异烟肼等抗结核的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探索其治疗成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选择年限为2018年5月~2019年9月,采集我院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5 8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统计:24~59岁,平均(37.46±3.56)岁;病程统计3周-2年,平均(1.45±0.56)年。依据统计学分组方法分作两组,其中对照组29例施以普通外科手术方案,观察组29例在前者基础上加入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在对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后,并未发现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妇女施以普通外科手术方案,具体为:①以X线为引导,根据乳房分区沿乳晕施以弧形切口,切除肿块及皮下组织;②若患者病变范围超出常见范围,则考虑腺体瓣移植,以确保乳房在外观上的完整;③若乳腺存在脓肿的患者,需提前对其进行脓液的引流,再行切除发炎组织的步骤。
观察组妇女在前者基础上加入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手术步骤同上,另行抗结核药物,施以利福平0.3g、异烟肼0.45g、乙胺丁醇0.75g联合治疗,治疗频率为1 次/d,治疗周期为2-3个季度。
治疗周期结束后,患者需复查其肝肾功能、激素及血常规等。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的随访,通过超声平扫观察患者切口的愈合程度及治疗有效率情况。显效:患者患处并无不适、肿块消失、无化脓无肿块;有效:患者患处肿块减小或消失、患处无特别不适、无化脓;无效:患者疼痛无改善、肿块并无消散。体内激素检测以酶联免疫的方法,对比治疗前后激素的变化,患者需在空腹状态下完成相关检验。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所有涉及需要比较分析的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21.0执行,涉及到计数资料x2检验均以[n(%)]表达,涉及到计量资料t检验均以(±s)编导,P<0.05提示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切口恢复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切口达到甲级愈合的概率为93.10%,对照组患者的切口达到甲级愈合的概率为65.52%,前者伤口愈合效果明显好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切口恢复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激素增减幅度对比
①两组患者在术前激素水平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 5;②术后,观察组患者催乳素为(13.06±7.59)ng/ml、卵泡刺激素为(3.49±2.19)mIU/ml、促黄体生成素(5.94±3.26)mIU/ml,各项激素变化幅度都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成效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激素增减幅度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激素增减幅度对比(±s)
注:相比对照组 *P<0.05
?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成效对比[n(%)]
3 讨 论
当患者导管内容物堆积过多,出现外溢时,会使乳腺管周围的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导致浆细胞浸润,造成患者乳房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据临床研究,60%+的浆细胞性乳腺炎均能观察到结核菌L型杆菌,对患者施以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有效控制住了病情。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切口达到甲级愈合的概率为93.10%,对照组患者的切口达到甲级愈合的概率为65.52%,前者愈合效果明显好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激素水平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催乳素为(13.06±7.59)ng/ml、卵泡刺激素为(3.49±2.19)mIU/ml、促黄体生成素(5.94±3.26)mIU/ml,各项激素变化幅度都大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采用手术联合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创口愈合效果,治疗效果较优,降低患者体内各项激素数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