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胜利灌区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1-18张俊杰
张俊杰,刘 莉
(东营市水利灌溉服务中心,山东 东营 257091)
胜利灌区前身是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区所属的六干灌区和八干灌区部分,始建于1958 年,1966 年改称为胜利灌区。灌区位于东营市中部,控制面积5.1 万hm2,设计灌溉面积1.7 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2 万hm2,受益人口18.57 万人,灌区干渠,全长38.39 km。供水范围主要涉及东营区的辛店、文汇、胜利、黄河4 个街道办事处,垦利区的胜坨、董集、垦利、兴隆4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共计8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农业用水及东城北部八分场地区的生活用水和广利河西城段、金湖银河的生态供水任务,是东营市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还担负着城乡生活、工业和生态环境供水的重要任务。
1 存在的问题
1.1 工程设施损毁严重,效益日益衰减
渠首引黄泵站水泵及配电设备损毁。由于引黄泵站位于黄河险工段,泵站进水通道左侧有一片伸入黄河主河道长30 m、宽20 余米的石头滩,运行时水中常掺杂碎石,导致水泵喇叭口、叶轮磨损严重,水泵、配电设备经常发生故障,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渠道衬砌老化损坏。胜利干渠首次衬砌改造于2001 年,受当时技术、资金的限制,建设标准低,且不配套;又运行近20 年来,年均投入养护经费不足,致使渠道衬砌老化损坏,边坡坍塌、淤积严重、杂草丛生,渠道输水挟沙能力下降,渠系水利用系数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桥栏杆多处破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干渠沿线无硬化管护道路。沿线管护道路仍为沙土路,高低不平,非常松软,巡护十分不便,管理效率低,真可谓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1.2 管理体制滞后,运行机制不畅
胜利灌区干渠由胜利灌区管理所管理,胜利灌区管理所隶属于东营市水利灌溉管理处,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单位管理人员30 人,按照水利部、财政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为65人,不足1/2;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中级以上职称不足5 人;无独立财务,只设记账员一名,经费使用报销需经层层审批,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低下;基层管理所、站人员长年引水值班无任何补助,条件艰苦,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较低;缺乏奖惩激励措施,虽然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但由于工作很难精确量化,执行过程难免存在一些管理漏洞,高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完善。目前的管理体系虽基本满足灌区的管理需要,但是距离现代化管理尚有一定的差距。
胜利灌区干渠沿线共有支渠引水口门60处。支渠引水口门管理权隶属于各县区乡镇、村委等用水户,闸门的启闭服从于乡镇或村委管理,用水户普遍存在不服从灌区统一调度、私自在干渠架设机泵提水、强行引水、夜间偷水等现象,灌区管理部门无法按计划调配水量,导致用水管理效率很低。
1.3 信息化建设标准低,管理水平落后
胜利灌区信息化建设系统建成于2002 年,当时在用水管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作用,后期由于维护费用高,维护不及时等原因,导致系统瘫痪,无法正常使用。目前,胜利灌区沿线所有泵站、支渠进水均未更新设置自动测水和监控系统及智能安防系统,未能实现实现泵、闸站工情的监控,且灌区内未配置雨情、水情、墒情、水质等自动化监控设施;干渠、节制闸等建筑物日常的管理巡护、测水、各种报表、闸门启闭,仍然依靠人工完成。由于渠道线路长、巡查点多,耗时、耗力,经常出现发现问题不及时,上报问题描述不全,导致指挥人员决策滞后或决策不科学的情况,管理手段落后。
1.4 水资源利用率低,水生态问题依然突出
胜利灌区地处黄河下游,黄河分配用水指标十分有限,但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突出。目前,灌区的群众节水意识薄弱,农田灌溉仍以大畦漫灌为主,一定程度上造成灌水定额偏高。本地雨洪水资源充足,但缺乏雨洪水调蓄工程、提水泵站等配套设施,雨洪资源利用率低;再生水、海水、农田灌溉尾水等非常规水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灌区内农田土壤中的化肥、农药及其他污染物造成土壤、大气、水体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水资源、水环境恶化。干渠部分地段植被缺少,涵养林空间不足,造成水生态功能脆弱,生物多样性降低,水体自我净化与自我调节功能减弱。灌区地势低洼,土质贫乏,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
2 采取的措施
2.1 先建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灌区改革攻坚
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精神,将胜利灌区管理所隶属于市水利灌溉管理处的非农业用水职能剥离,改制为国有企业,按市场规律运作。初期可以和原管理所合署办公,后期逐步分离。这样,既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灌区自主决策能力。加快推进灌区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健全完善灌区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主体和管理人员职责,建立奖惩制度,落实奖励性绩效工资,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为加强对沿渠取水口的管控,弥补灌区管理人员不足,灌区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建立起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具体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公开向社会购买服务,招聘具有从事水利工程技术服务和闸门、泵站设备运行维护经验的企业单位参与到灌区管理中来,确保水利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实现供水渠道服务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并通过政府行文收回支渠引水管理权,对灌区用水实行统一调度。
2.2 完善工程基础设施,保障运行能力
根据灌区工程的损坏程度及管理需要完成以下工程建设任务:1)对渠首泵站进行维修,按照原设计标准,更新三台提水水泵,水泵为12ZB-12 型潜水轴流泵,水泵单泵设计流量4 m3/s,单泵配套电机功率280 kW,更换渠首泵站电气设备;2)对胜利干渠桩号 0+000~3+830 至 13+100~19+482 km 渠道进行疏浚衬砌,其余段进行局部破损衬砌维修;3)新建、维修各类建筑物 11 座;4)硬化胜利干渠全线33 km 管理道路;新建248 m2管理房一座。
2.3 以科技创新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决策水平
建设覆盖灌区的量测水设施信息化配套项目,通过配套完善信息化系统,实现对水位、水量、水质等水情信息的采集、处理,实现对量测水设施、支门、泵站、重要路口的视频监控、实现对支门、泵站的远程控制等功能,实现灌区管理的远程会商智慧、应急调度,实现数据共享,建立用水台账,密切监测、控制供水运行情况,及时纠正水资源浪费问题,提高用水管理效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1)在干渠渠首、重要分水口、沿线支门或泵站设置测流桥式流速仪测流车、明渠流量计、非满管流量计等量测水设施共计34 处;2)在干渠沿线的支门、泵站设远程设远程控制、智能安防、水质监测等信息化系统83 处;3)在重要的交通路口、节制闸、引黄泵站设置智能视频监控系统10 处;4)建立以东营市水利灌溉管理处为一级调度中心,灌区管理所为二级调度中心,各灌区管理站为三级调度中心的灌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将管理平台接入市水务局智慧水务系统,并对市水务局调度平台进行接入改造。
2.4 多方参与,打造节水型生态灌区
加快节水生态型灌区建设应根据灌区现状、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制定适应灌区的发展目标,分析节水潜力、生态保护优势,研究制定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最优的建设策略。
节水方面应大力推进高效、优质、节水农业种植技术,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各部门协调配合、帮助指导农民进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进行科学合理灌水;要深化水费改革,利用水费杠杆作用,逐步实现农业用水按成本收费、非农业用水按方计量,超额累进加价收费、枯水年份和用水高峰季节采取浮动水价收费等方法促进节约用水;积极引进,示范推进管灌、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减少渠道和田间渗漏,防止地下水位上升,将地下水位控制在证作物正常生长的最小埋藏深度以下,防止灌区盐碱化。
生态方面应根据灌区地形和水文地质特点,在干渠水利工程确权划界两侧建立生态边界,栽植抗寒及抗病虫害能力性强的速生杨作为基调树种,在交通节点穿插种植木槿、祡穗槐等适宜本地生长的景观树种,以混凝土衬砌干渠边为生态水文边界,强化整体生态保护,形成渠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通过灌区规划建立区域水生态保护检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水生态保护监管组织机构及多部门协调机制,建立流域水生态保护管理及制度体系,提高水生态保护监管能力。
3 结 语
针对胜利灌区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补齐灌区管理中存在的短板,灌区将基本实现“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目标,灌区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将得到显著提升,为推动东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