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知识原点 构建思维模型

2021-01-17斯卡杰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42期
关键词:化繁为简回归

斯卡杰

摘要:浙江化学选考因复习时间比较紧张,选考卷题型比较稳定,题型复习成为复习模式的主流,但实践中题型复习逐步演变为习题演练和讲解。笔者认为,题型复习是目前实际下的一种有效模式,但复习的本意还是要回归知识原点,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型,突破题目格式和设问方式的限制,以达以不变应万变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题型复习;化繁为简;回归;思维模型

一、2019年选考反思

2019年化学选考结束,学生、教师、家长反响强烈,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部分题目的呈现形式和设问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如14题元素周期表的考查、29题计算要求写出推理过程、30题要求画出水分子间的氢键、31题实验装置图倒置呈现等等。在此不讨论本次试题命制对后几届浙江考生对化学学科的选择比例、对高中一线化学教师岗位影响等问题,就对化学学科本身特点、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引导,笔者认为是有积极意义的。

1、化学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

2014年浙江省高考改革实行3+3以后,化学学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很多学校的实际执行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相比上一轮改革高一、高二学生课务明显加重,化学课时有明显缩水;②学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学考科目考前复习消耗加大,同时每年考试次数增加,考试消耗精力增加;③选考时间的变化使得选考复习时间紧张,很多学校、考生本着考一门丢一门,各个时段集中攻克某科或某几科的想法,都突出重视高三第一学期的第一次选考;④选考走班制度在实践过程中,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如师生交流、作业收缴、学习氛围等等。鉴于以上实际,选考复习不再像原来理综时那般一轮二轮的进行,需要更多的讲究实效。

2、题型复习的形成

2015年10月开始到2018年11月,经历了七次选考,自2016年4月开始,试卷题型已基本确立,并逐渐趋向于固化。25个选择题、4个填空题、3个加试题,每个题号对应考查的具体知识内容、层次,以及题目呈现形式、设问角度都大体相似。基于复习时间的紧迫,过程学习的不到位,以及高考命题的引领,很多学校、老师不约而同的将复习的形式转向“题型+综合”,这种形式兼顾知识整合和实际操练,在具体实践中有其合理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对于高三上的第一次选考效果更是明显。

3、题型复习到习题演练的转变

通过对每一次选考真题的研究对照,不难发现,虽然题型基本固化,但固化题型背后的背景材料、知识载体不断更新,且越来越讲究科学性,逐渐抛弃一些理想、主观的,更多取材于工业和科研实践成果。尤其是《新课标》明确核心素养的概念后,这一趋势变得更加明显。可是很多学生对于新材料、新背景的陌生感存在恐惧心理,加上高一高二过程的不充实,复习过程仓促,对信息的获取、处理、整合能力的欠缺,应试时的不自信被放大,对化学选考卷的感受就是越来越难。另外,两次选考取高分的设计,实际情况与预设效果之间可能有一定的落差。很多学生第一次选考结束后学习的重心自然就转向语数外,即使部分学生对第一次考试成绩不满意,主观意识上仍想重视,也往往被大流所裹挟,此时复习若没有刺激性的体验往往无法引动学生的关注。鉴于此,我们很多教师就将“新”作为方向,不断寻找新的背景、新的题目,挖掘新的考点,但这些“新”又都基于之前选考命题的框架,看看这一两年的各地市各团体的模拟卷就可见一斑。如此多的“新题”安慰着老师、刺激着学生,艰难的完成第二阶段的复习,使得很多老师欲罢不能。

4、警示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仔细研究这次4月份的选考卷,平心而论变化有,但并没有刚开始热议的那般难以接受。那为什么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呢?除了选考改革这几年给大家带来的神经的敏感外,可能确实是太急躁而逐渐淡忘了化学自身的特点和最初的要求,一边谈核心素养的课堂,一边作习题演练的应试复习,经过考前那段昏天黑地后发现方向不对,如何能不激动,这与核心素养培养导向是完全相悖的[1]。我们确实得在不可变的框架下寻求学科的本源,回归知识的原点,让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体现在分数上,不让老师和学生的付出成为虚幻。

二、基于知识回归、化繁为简的题型复习

1、试题研究回归知识原点

高三复习离不开试题研究和讲解,更不要说是以试题为直接对象的题型复习模式。那么试题怎么研究、研究什么?研究试题的方式基本相似,差异可能在于层次。首先肯定要做好试题的收集,一般对象往往是历年的真题、各地市各团体的模拟题,而这两者又以真题为导向,模拟题为辅助以丰富试题的延伸和变化。然后是解题,通过解题发现同一题型中的共性和变化,明确题型考查的知识内容和要求,总结常见题目呈现方式和设问形式。如果到此结束,往往容易将题型复习演变为习题讲解。往下要做的才是复习课需要正真落实的,解剖题型的各种变化,化繁为简,寻求知识的原点,再从原点出发构建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型,即搭建从知识到问题答案的阶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并将其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共同完成这一过程,加强体验感,以期授人以渔,使学生能以知识的不变应对题目的万变。如果再进一步,就可以对题目加以改编或独立命题,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再来体会由繁化简、由不变到多变的过程,当然这个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极高的要求。

2、23题为例(2019年4月为21题)

集各次选考真题,不难发现,浙江选考23题考查的主要对象為选修四中溶液中的平衡,选项设置集中落在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的考查,信息呈现方式以图像为主、题干文字表述为辅。该题型有两大难点:一是图像分析,从图像中获取性息;二是溶液浓度关系的分析。

①图像分析

图像分析是化学考查的重要组成,是信息呈现的重要形式,对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图像变化复杂,往往使学生感觉无所适从。

【习题引课】例1:【2015温州五校】常温下,现有0.1mol/L的NH4HCO3溶液,pH=7.8。已知含氮(或含碳)各微粒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种微粒的浓度占各种微粒浓度之和的分数)与pH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像源于酸碱中和滴定,所有图像的变化均可看作是酸碱混合的过程和结果。教材是教学、复习、备考的依托[2]。

【构建坐标式图像分析的一般思维模型】

通过对图像面的确定即横纵坐标意义的明确,寻找特殊点,并结合线的走势对应于酸碱中和滴定的基本曲线,实现性息获取的正确性和化繁为简的效果,同时有效培养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基本素养。

适量练习加以实践演练,加深体验感,熟练巩固,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也能配合应试以求在有限时间内的得分,使素养培养与应试得分有效统一。

②微粒浓度关系分析

作为溶液中平衡问题这一知识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程教学中我们习惯将微粒浓度关系分为三大类:浓度大小比较、微粒浓度守恒、微粒浓度商积关系。但实际题型呈现时,溶液成分、微粒浓度形式均较为复杂。

【复习回顾】以醋酸钠溶液为例,简单回顾三类浓度关系

【多成分溶液分析】以醋酸钠和醋酸混合溶液为例,讨论三类浓度关系

【构建混合问题思维模型】

酸碱中和滴定的过程状态,就是混合问题的讨论,而且成分就是酸碱盐三类物质。混合后形成多成分体系则可看作是由单一溶质按照一定的配比叠加,所以先可以简化为单一溶质的分析,分析后微粒之间关系叠加時需要关注是否存在平衡移动问题,若有则可以根据题目性息加以整合,如溶液酸碱性结论、物质的量比例等,而信息获取源于图像。

三、总结

题型复习是现行选考制度下一种有效的复习模式,深入研究题型,围绕题型的命题特点、测试要求及实际学情,引导学生回归知识原点,建构思维模型,提炼方法,授之以渔,有效提升学生审题技巧、分析能力、表达水平和心理素质,既能减轻学生复习备考负担,又能提高备考复习效率[3],但在实际教学中绝不能以“拿来主义”的多练来代替“复习”。这就需要高三教师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并需要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广收精选,深入思考整理,根据学生实际,提炼方法、构建模型在前,并要将这一过程转化到课堂,能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提炼和构建的过程,实现教师到学生的有效转移。

参考文献:

[1]陈进前,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1-2).

[2]马娟娟,回归·整合·拓展——例谈高三复习中关于教材使用的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3(5).

[3]经志俊,聚焦题型减轻备考负担优化模式提高复习效率[J],化学教学,2015(1).

猜你喜欢

化繁为简回归
解读菲利普·斯塔克作品中设计思维与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化繁为简的几种策略
多路径:让课堂教学更直观
抓课堂之根本,促素养之养成
让数形结合浸润数学课堂
浅析化学计算中的“化繁为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