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宫廷袱系纹瓶品鉴

2021-01-17洪继昱

收藏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珐琅包袱雍正

洪继昱

袱系纹,又称包袱纹,是以束带织物为原型,施釉、刻划或堆塑在器物上的一种纹饰,这种装饰手法与古人用袱巾裹携名贵物品以作献礼的风尚有着密切关系。袱系纹由绳纹演变而来,由提拿器具的真绳演变为装饰器身的纹样,其功能由实用性转向装饰性,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袱系纹饰肇始于康熙时期,在雍正、乾隆时期开始流行。一般用于宫廷御用工艺品中,常见于瓷器、珐琅器、玻璃器,尚见有漆器、玉器等。因“包袱”与“包福”“百福”谐音,故多为宫廷器具所用纹饰。

一、康熙时期:肇始烧制,简洁淡雅

追溯袱系纹的渊源,与陶器中的绳纹如出一辙。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花纹,除了装饰性的一类外,还有一类是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绳纹、编织纹、网纹、篮纹等,它们数量多,使用普遍,流行时间长,特别是在早期器物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绳纹除了使胎体之间结合更为紧密外,还起到了加固器物、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灰陶绳纹鬲(图1),泥质灰陶,三足鼓腹,通身饰绳纹,腹部堆一圈绳纹泥条。原始先民发明陶器,为了方便提拿,便用绳子包缠陶器。在制陶的过程中,这种绳包装便逐渐演变成为陶器上的纹样。至夏商周时期,绳纹从“无意为之”变成“有意为之”,成为装饰器物的一种特殊纹样,并延续至后朝所用。如战国时期青铜绳络纹兽面衔环壶(图2),此壶圆腹圈足,肩部饰兽面衔环,腹部饰绳络纹,圈足饰一圈粗绳纹,这种绳纹装饰源于人类早期绳包装。两根绳子交织成十字套结,能发挥很大的拉力作用,紧紧地套住器物,从而起到加固器物的作用。

康熙朝社会稳定发展,康熙皇帝便着眼于制瓷艺术,亲自参与研制新的工艺,袱系纹瓶便是康熙皇帝首创。其实早在明代,陈洪绶就曾画过“袱系纹瓶”,英国博物馆藏有其明崇祯八年所作《冰壶秋色图》(图3),图中绘两尊玻璃瓶,大瓶肩部缠有蓝灰黑边布锦,并在中间打一结。这应是陈洪绶写生现实中的场景,因此可以表明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康熙帝仿生现实中的器物将其变为纹样,与瓷器融为一体,进行烧造。

如康熙年制窑变釉八棱包袱瓶(图4),高33厘米,器呈八方,口、唇、颈、腹、足皆方形,颈部打一包袱结。足根露胎,胎质坚细洁白,外底白釉,器身满釉,釉层匀净,釉面光滑细腻,玫瑰紫釉色。做工精湛,釉色紫艳,外底“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款。这一时期的袱系纹饰与瓶身一色,并不明显,简洁淡雅不繁冗,所占瓶身面积不大,多系在瓶颈处。

二、雍正时期:开始流行,精巧细致

雍正一朝虽短,却在康熙制瓷工艺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历史水平。雍正帝酷爱文化与艺术,自幼接受完整正统的儒家学说,文人气质极浓,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其审美品位都远高于他人。雍正皇帝传承了康熙对瓷器烧造工艺的热衷,并且要求更为严格,从画样到出窑,全程参与。雍正初年,宫廷里画家人数减少,创作不景气,仿古瓷多于创新,所烧瓷器,文雅精细。

如此件画珐琅包袱纹盖罐(图5),铜胎,圆冠式盖镀金球钮,短颈,斜肩,扁椭圆式敛腹。器内施浅蓝釉,盖表黄地绘云头纹及朵花。颈蓝地绘灵芝纹一圈,肩绘朵花,腹饰缠枝花卉,近肩处四开光,内画番莲纹。红面蓝边的包袱半掩着器腹,红色部分绘内含菊花的龟甲锦间装饰对蝶、蝙蝠、桃果等,蓝色部分绘卷草纹锦,包袱背面浅绿色绘宝相花。椭圆形底周围浅绿色划一圈转枝菊花,中间为蓝色双圆圈交叠,圈内白地书红色“雍正年制”两行楷书款。

不仅仿制历朝瓷器,还融合外来风格。这件铜胎画珐琅包袱纹鼻烟壶(图6)风格特殊,孔雀尾纹样作为地纹,包覆着内青花盘长结纹样、外黄地缠枝番莲纹样包袱巾。画珐琅盖配象牙匙,盖面饰有如意云头纹,与颈肩部的纹样相呼应。底有白地红书“雍正年制”宋体字款。清宫《活计档》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皇帝因见西洋孔雀尾珐琅鼻烟壶款式甚好,下令照样烧造几件,同年造办处珐琅作做得“包袱式孔雀尾珐琅鼻烟壶”二对,此件包袱纹鼻烟壶应当就是其中之一。①瓶身袱巾仿照日本包袱式装饰,是代表中日工艺交流的精彩作品。

康雍两朝的瓷器发展盛于明朝,康熙朝名家荟萃,瓷器系出名家之手。雍正不仅继承康熙时期的做法,而且对宫廷画家工艺的管理更加严格,皇帝本人亲自监制画样,融入审美情趣,使清宫瓷器更具有皇家华丽、精致不失典雅的风格。这一时期瓶身上的袱系纹饰面积开始增大,占据瓶身三分之一,包裹位置由瓶颈下移至肩部,且袱巾顏色与瓶身颜色作区分,纹饰更为繁复,更为突出。

三、乾隆时期:发展鼎盛,繁缛华丽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到了乾隆时期更是达到“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特别是“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先古”②,把清代的制瓷艺术推向巅峰。

此时的袱系纹瓶一改雍正时期灵秀典雅的风格,而倾向追求制作工艺精细,纹饰华丽繁缛。不仅在造型方面趋于多样化,在设色用彩等装饰工艺上更有其独特的表现。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帝比较喜爱的各类器皿都会要求造办处专门配做锦袱包裹,或用楠木匣盛装,并将器物的名称、年号刻在匣盖上以示珍藏,其藏品中就不乏袱系纹瓶,且装置瓶器的木匣漆盒也有袱系纹饰。如此件描金彩漆袱系纹长方盒(图7),外饰一块包袱巾系住长方盒,包袱结打在盒盖中心,看似两件器物,实为一件,浑然一体。包袱用红、绿、黄色漆描饰锦纹、寿字、团花。盒子的裸露部分则饰黑漆描金佛手、石榴、寿桃等纹样,有“多福”“多子”“多寿”之寓意。据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十年二月二十七日,首领萨木哈持出洋漆包袱盒二件,皇上传旨:此盒样式甚好,照此再做一些黑红漆盒。”此盒正与档案记载吻合。

乾隆皇帝对于艺术品的广泛爱好和收藏,大大促进瓷器工艺的发展。清宫所需的瓷器,一是仿照古瓷器做样品,传旨照样烧造。二是由宫廷画家依照旨意画样,再传旨照样烧造。瓷器画样自康、雍兴起后,到了乾隆更加盛行。据《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乾隆四年九月十九日首领李久明,催总白世秀将配座……珐琅包袱瓶一件……”又:“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二十日太监胡世杰交铜胎西洋珐琅包袱瓶一件,随座。传旨:用此瓶胎骨烧掐丝珐琅,先画样呈览,准时再做。”可见乾隆皇帝对于袱系纹瓶这一器类的重视和喜爱。乾隆凡以往名瓷,无一不仿,尤其是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瓷器,累计收藏,故宫就藏有一件形制、大小与纹饰都完全仿照前文提及的盖罐(图8),相对比黑釉光泽不及雍正时期,部分线条不如雍正款者流畅生动。但烧制技艺较原件有进步,整体釉色洁净亮丽,袱巾的立体感更强,与瓶身拉开距离,更加逼真。

刻划和堆贴是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手法。清代,绘画和刻划相结合,绘画和堆贴相结合,使它们获得了新生。在以绘画占据主导地位的清代瓷器纹样中,绘画与堆贴相结合的创新手法另辟蹊径,在清代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广为流行。此件粉彩花卉凸三婴戏瓶(图9),瓶呈三瓣花式,长颈,圆腹,圈足。内壁施松石绿釉。口、足沿饰红釉边,外体施白釉上绘粉彩花卉纹。紧贴外壁以堆塑法塑出三婴嬉戏。三婴或攀爬,或站立,玩耍着同样以堆塑法塑在瓶颈上的袱系纹。瓶足底施松石绿釉留白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瓶雕塑手法细腻生动,色彩素净淡雅,袱系纹串联起三个婴孩,使瓶体分外新颖别致,颇具情趣。

乾隆朝瓷器不仅追求工艺上精致与完美,画样上要求艺术与创新相结合。乾隆朝制度上的完备,管理上的严格,瓷器烧造数量上,都超过其他各朝。因仿制与创新相结合,同很多瓷器新品种一样,袱系纹瓶在乾隆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但数量增多,其造型和图案也更加丰富,表现方式不仅有施釉、刻划、堆塑,还有两两结合,这得益于乾隆时期各种彩瓷工艺的发展。

清宫瓷器经过康熙、雍正、乾隆的发展,达到鼎盛。至嘉庆时期逐渐衰落。

清嘉庆时期的器物,一般沿袭了乾隆时期的旧制。其烧造出的器物造型、釉彩、纹饰等,虽保留着乾隆年间的遗风,但已是有心无力。

结语

丝绸与瓷器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构思神妙。丝织品包裹在器物表面,其形制、质感、皱褶、明暗被刻画得非常精彩,工艺要求之高提升了制作成本。袱系纹瓶的出现,使几百年以来的经典瓶器器型有了突破性的创新。袱系纹瓶是清人的首创,它伴随着皇室对瓷器的热衷和清宫瓷器的发展,在康熙朝兴起,流行于雍正时期,乾隆时期盛行一时,嘉庆、道光开始衰落。因其器型独特,纹饰优美,又有着平安包百福的吉祥寓意,令其不仅受当朝统治者的喜爱,成为宫廷皇家常见的御用之物,更成为了后世争相仿制的精品。

注释:

①故宫博物院编《清代宫廷包装艺术》,紫禁城出版社,2000。

②【清】蓝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校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李红娟)

猜你喜欢

珐琅包袱雍正
空包袱
雍正:朕终于把自己毒死了
雍正:奏折上面玩段子
这么痴情的皇帝我也是第一次见
莫让批改作业成为你的“包袱”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珐琅器之画珐琅
雍正帝原是“非法即位”?
从一件珐琅炉谈明万历朝掐丝珐琅工艺及风格
珐琅,制表中的炼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