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阜山人的小像
2021-01-17范菲菲
范菲菲
清代画家高凤翰(1683~1748),自号南阜山人。如同明清时期的许多文人名士一样,他一生拥有多幅画像,目前可证至少20余幅。这些画像,或为自绘,或由友人门生所绘,或与他人合作共绘,多经高凤翰本人题赞,其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可见一斑。
传世的南阜山人画像里,有5幅收藏在山东博物馆,分别为:绘于乾隆元年(1736)的《池塘春草图》,绘于乾隆三年(1738)的《物外合踪图》《云烟过眼图》《披褐图》,绘于乾隆六年(1741)的《自画像》。这些画像皆作于高凤翰仕途后期及罢官以后,不仅直接刻画了高凤翰的晚年形貌,而且间接展现了他的心境与气质,是研究高凤翰人生和艺术的重要参照。
一、池塘春草图
乾隆元年(1736),高凤翰54岁,为族弟高元质作《南天雁影》冊。此册纵24、横15厘米,木册面,纸本设色,画计12开,《池塘春草图》(图1)为其中一开,余者花卉山水杂画11开,皆右手指画并题,另有题字两开,在画册首尾两页。册面有高凤翰隶书题签“南天雁影”,并行书题记“乾隆丙辰十月廿九日画,留海陵壩上,待寄研邨阿大写生,南阜老长兄翰”。册之尾页一开记曰:“此册自十月制成,留以待北使者两阅月。腊月望前一夕始得家函,又苦弟无寄书,惆怅者移时。因捡出此册题诗寄意,时夜寒月皎,雁唳乌啼,霜花满眼,甚难为怀也。腊月十四夜漏下二十刻。托北行人,逾日可发,寄此册与弟,除夕前即可相见,余且恨不及此册多矣。噫!”故知此册中,画绘于乾隆元年农历十月,诗题于农历十二月。高凤翰时任仪征县丞,兼泰州坝监掣(按:管理盐务),与远在胶州故里的族弟高元质久未谋面,惟由诗画寄意。画册见证了二人间深重的兄弟情谊。
此图描绘高凤翰与族弟高元质坐于池塘水畔闲谈的日常情景,上题“谢家春草,心同神那(疑为‘挪’)。何处怀人,画中尔我”,借用南朝谢灵运与族弟惠连“池塘春草”的典故,怀念二人从前悠游唱和的自在生活。图中草木泛青,春水乍暖,群鸭嬉游,二人席地而坐,长髯者高凤翰背倚一石,左臂踞石,右臂微抬,伸出二指,似正娓娓而谈,神姿闲逸散漫,呈现一种随意无拘、自在怡然的状态。此般情景,与高凤翰当下舟车劳顿、深受行役之苦的生活状态对比鲜明。画之右下角,高凤翰隶书题“池塘春草图”,并行书“寄怀册为研邨弟作,南阜老兄翰”,钤“臣翰”白文方印;左下角题“写心,石道人”,钤“南邨”白文联珠印。画之下方题曰:“西湖康康山图照,乾隆丙辰十月廿有八日成拜后,南阜所作指头墨11页,共一册。”并钤“南阜居士”白文方印。据此知,图中小照由西湖康康山绘成,衬景则可能为高凤翰补写。康康山即杭州画家康涛,讳涛(后更作焘),字逸斋,一字康山,号石舟,晚号天笃山人、荆心老人等,乾隆时钱塘(今浙江杭州)布衣,以孝闻,善画人物、山水,师法元人,尤以人物著称。细观此图,人物笔简意足,形象生动传神,衣纹线条流畅,足见画家传神写照的功力。
二、披褐图
乾隆三年(1738),高凤翰56岁,徐璋为其作《披褐图》(图2~图9)。此图纸本设色,横卷,画心纵29.5、横61.2厘米。画面无衬景,惟见高凤翰褒衣伟貌,席地而坐,左手撑地,右手隐于衣间,正面示人,神情从容,姿态放松,传达出一种平和淡然的精神气息。徐璋,字瑶圃,上海松江人,早岁即喜绘事,山水、花鸟、草虫俱佳,尤精人物画像,师事清初肖像名家沈韶(1605~?),尽得其传,乾隆间曾短暂入宫,不久归里,以善写照名重江南,尤其首创用生纸写真之法,对后世肖像画家影响颇大。此幅画像,人物面部刻画十分精细,而衣纹用笔又极简练,整体造型生动自然,线条流畅不滞,令人有呼之欲出之感,印证了画家艺术处理的独到之处。
此图同样借用了典故塑造高凤翰的艺术形象。所谓“褐”,即粗布衣服,是平民寒士的衣着。《老子》有言:“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被褐怀玉”,意为身穿粗服而内怀美玉,比喻贫寒之士怀有美德与才能。又史载,魏晋时人王猛放达任性,尝披褐谒见桓温,扪虱而谈,不拘于小节。高凤翰以“披褐”为题,盖欲借以暗示其避世隐逸、潇洒恣意的生活状态。作此图时,高凤翰刚刚遭遇人生境遇的重大转变。乾隆二年(1737)农历五月,他突患痹病,右手病废,七月又以“无妄”去官,自此漂泊江湖,如其《鸿雪集》自序中所言:“自丁巳(1737)废斥止戊午(1738),客踪荒落,悲诧相随,对簿治辞,药裹寄命,舟车所涉,恍惝梦境而已。”①画中的高凤翰身披褐衣,正暗示了其脱去官服、回归平民身份的现状,而气定神闲、无拘无束的神情姿态,则反映着他直面人生逆境的积极态度。
图成后,高凤翰与友人多次题跋。本幅有高凤翰左笔题“披褐图”三字图名,钤“天禄外史”“伏枕左书空”白文方印二方,并自作像赞,由李朗(字晴洲,江苏南京人,从游高凤翰,工诗)代为书楷,曰:
舍尔章服,胡宽而博?委地嬉游,如蜗负壳。酣歌太平,解衣盘薄。乾隆三年,岁在戊午(1738)冬十二月祀灶日,山人自作赞,属同游李生晴洲作楷。生名朗,江宁人。钤印:李朗(白文方印)。
又李朗二题曰:
松江徐璋所写过石入刻粉本,晴洲代记。
邱壑夔龙,胡为乎田中?门人李朗拜题。钤印:李朗(白文长方印)。
又汪廷恺(字素中,安徽歙县人,从游高凤翰,工书画,善刻砚)题曰:
生于熙朝,举于雍代,老逢隆世,三戴尧天,歌咏太平,千祀万禩。新安门人汪廷恺拜手篆。钤印:臣恺(朱文长方印)。
拖尾高凤翰左笔题记一段:“……乾隆丁卯新秋七月,轶老亲家取别西亭,赠此小卷充行囊,既以送行……”可知此卷在乾隆十二年(1747)曾被高凤翰赠与“轶老亲翁”,其为何人,尚待考证。其后依次有郑燮、鲍鉁、朱荃、戴文灯、沈雨苍、朱云琴6人题。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题曰:岂是人间短褐徒,胸中锦绣要模糊。况经风雨离披后,废尽天吴紫凤图。南阜山人作披褐图,寂寥萧澹,既已蔬食,没齿无怨矣。板桥居士为题二十八字,则又怨甚,然居士实不怨也。复录遣怀旧作一首,寄于卷内,以与先篇相发明焉。江海飘零窃大名,宫花曾压帽檐轻。尊前更挟韦娘艳,再怨清贫太不情。愚弟郑燮。
钤印:橄榄轩(朱文方印)。
鲍鉁(1690~1748,字冠亭、西冈,清入汉军正红旗,乾隆初官嘉兴海防同知)题曰:我目未识君,我耳熟君久。每闻说项斯,啧啧艳人口。所贵声气通,不在形迹狃。异苔虽同岑,齐大非郑偶。辱君雅好我,癖嗜到敝帚。称诗表情深,论交托石厚(近写石头诗见赠)。连篇累牍书,云烟落左手(时臂疾,用左手作书画,益觉奇妙)。
却嫌良觌艰,展图诧谁某。
嵚崎历落姿,直谅多(米+耳)友。
怀玉谢浮荣,章甫弃刍狗。
傲然一褐披,宽博不为丑。
幕席天地间,一切空诸有。
烟霞任痼疾,文字且墨守。
萍踪近余英,何时接杯酒。
把臂期入林,傾盖而白首。
乾隆己未秋日,南阜先生客武康,以披褐图见寄索题拙恶,既辱过余箬溪官署,遂墨其左,以见吾两人交谊在把臂之前云尔。
九月既望,云中友弟鲍鉁。钤印:吴兴(朱文圆形印),故鄣长印(白文方印),鲍鉁之印(朱白文方印),云中君(白文方印)。
朱荃(字子年,号香南,浙江桐乡人,乾隆元年由监生举博学鸿词,官编修)题曰:
漆园意在有无间,埜(按:野)服朝衣尽等闲。万瑟峥嵘满胸次,不须山水补荆关。题奉南阜先生,浙西朱荃。钤印:见山(朱文椭圆印),朱荃之印(白文方印),子年(朱文方印)。
戴文灯(字经农,号匏斋,浙江湖州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礼部员外郎)题曰:
不饮还成醉,多髭却喜吟。枥甘同老骥,台莫问黄金。白眼看庸子,青氊抱古心。莞然方独笑,蘗下自弹琴(近刻私印曰“蘗下琴”)。几年钳左手,今作背匙人。祝舌仪犹在,挑藜宪自贫。旧诗留坏壁,新画记前身。恰是披裘客,萧然钓富春。尚忆应官日,春风珠履班。莺花三月梦,云水一身闲。宾客人称老,参军语作蛮。犹难排众嫉,骚怨激江山。故土胶西胜,尊前为细推。山高莱子国,城堑汉皇台。落日三韩照,寒烟九点开。怪君奇骨相,应访羡门来。奉题南阜先生道貌并求郢削,西吴后学戴文灯呈本。钤印:秋树根(白文长方印),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朱文方印),戴文灯(白文方印),经农(白文方印)。
沈雨苍(浙江苕溪人,生平未详)题曰:
披褐者谁子,趺坐外尘垢。适从东海来,无乃逢萌偶。昔年尝薄宦,意不屑升斗。三黜复奚为,樗散卧林薮。垂老折右臂,世事空搔首。造物且厄人,何怪吏引肘。岸然宽博衣,盖形不为丑。写真自作铭,拟迹苍鬓叟。忽忆戴公山,一叶苕溪口。合笄近中秋,淹留度重九。霜天白菊花,纷披绽虚牖。人澹略相如,一笑把杯酒。行卷出新诗,披吟坐良久。知君多道气,仿佛图在手。眉宇睹紫芝,名心更何有。来日吴中行,归棹漾疏柳。为我吊伯鸾,孤坟尚在否。深山裹褐人,异代是君友。苕溪沈雨苍题。钤印:雨苍(白文长方印)。
朱云琴(字仲芸,浙江秀水人,生平未详)题曰:
高君起东海,读书贯四部。襟情既冲淡,状貌实孔武。平生当世意,小试作县谱。何人工捃拾,薄言逢彼怒。伶俜到形骸,造物亦相侮。君矦善用短,却视愈媚妩。衣此宽博衣,半体未由睹。昔焉珮玉蕊,今则褐之父。我闻仙人掌,五指游猛虎。又闻白衣佛,千手秉刀斧。少固不适用,多亦费指数。徒堪骇传闻,难援斯民苦。高君齐巨擘,左右帝肱股。文章世衣被,丝纶满肠肚。膏肓病泉石,枯寂等涕唾。三公或折臂,君不见羊祜。展图得吾诗,大笑掌能鼓。己未小春既望,秀水朱云琴题。钤印:曼兴(朱文椭圆印),云烟供养(白文方印),冰心垂壶(朱文方印),无弦琴(朱白文方印),朱仲芸以字行(白文方印),己未之年(白文方印)。
鲍鉁、朱云琴题跋时间分别在乾隆己未(1739)秋九、冬十月,余者虽未署年款,推测亦当在其时前后。诸段题跋是研究高凤翰行迹、交游的重要资料,可补其年谱之阙。
三、物外合踪图
乾隆三年,高凤翰与匡继武、陆音合作《物外合踪图》(图10)。此图纵132、横64厘米,绢本设色,立轴,描绘高凤翰与友人卢见曾自娱攀谈的行乐情景。卢见曾(1690~1768),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乾隆间官两淮盐运使,以爱才好士闻名,幕下多知名文士、学人,高凤翰即其一,“南阜一生坎坷,得雨峰、雅雨两钜公知遇”。②乾隆二年,卢见曾被控结党营私落职,高凤翰亦遭牵连入狱,虽终得清白,但身残多病,仍被罢官去职,自此流寓江南。此合像即在此种背景下绘制。画中写照由陆音绘成,衬景由高凤翰布局安排,而由匡继武补成。画右下角陆音题“吴江陆音写照”,又高凤翰左手题“南阜山人布景,松岑居士补成”。陆音,震泽(今江苏吴江)人,高凤翰得意门生,工写照。匡继武(1707~?),字绍夫,号松岑,胶州(今山东胶县)人,高凤翰妹丈,工山水。画面及右裱边高凤翰题曰:
物外合踪。乾隆戊午。钤印:维摩方丈(白文方印)。
雅雨山人,西亭寄客,从落穆中,结人外赏,尘视轩冕,蝉蜕簪组,形骸之余,渺焉嗒焉,其殆有惠庄濠梁之赏乎?百世而下,谁为一笑颔之者?阜老农左手题。钤印:天禄外史(白文方印),伏枕左书空(白文方印)。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图本写此二句诗意,故用作起语)。此语非徒尔,吾心本澹如。落花春已暮,拂袖兴犹初。莫使悠悠者,清冥负太虚。同日凤翰左手再笔。钤印:西园(朱文联珠印)。
画中,高、卢人身处优美的园林中,时间似在冬去春来的早春时节,空中云雾将散未散,春花初绽芳蕊,寒树欲吐新芽,流泉淙淙,水汽氤氲,卢见曾坐于草亭内,凭栏远望,高凤翰立于草亭外,手抚长髯,神情怡然。亭侧石案上,二童仆正摆弄一张古琴,暗示高、卢二人即将进行或已然结束的抚琴啸歌等雅事。结合高凤翰当时的处境及题画诗中“高鸟”“游鱼”的意象而观之,画面所寄托的,大概正是他对二人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四、云烟过眼图
乾隆三年,陆音为高凤翰作《云烟过眼图》(图11)。此图纸本设色,立轴,画心纵52、横57.5厘米,表现高凤翰赏鉴书画的日常生活情景。画面正中,高凤翰头微秃,立身着短衣,手挥羽扇,昂首审视面前的一幅山水画作,身后卷轴堆满书案,三个书童正忙于整理。画左署款“松陵门人陆音敬写”,钤“鸿爪”朱文方印。画上高凤翰隶书题“云烟过眼图,南阜山人五十六岁小照”,后行书题诗并记:
过眼烟云画捲收,半生冷处望双眸。图成未许将人去,却伴南天送子由。老阜左手自题奉寄雷州太守公家椅园。乾隆戊午。钤印:凫翁(白文方印),卑耐之印(朱白文方印)。
据此知,高凤翰曾将此画赋诗题赠高椅园。椅园,讳淑曾,字鲁如,号椅园,山东沂水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尝官安徽蒙城知县、六安知州,诗思敏捷,尤有吏才,与高凤翰相交至善,雍正十一年(1733)二人定为联谱兄弟。
画下方有清末民国人丁昌燕(号师汝,山东诸城人,光绪十八年进士)1921年题跋,“湛岩”上款,知此画曾由湛岩收藏。其人或为清末民国莒县收藏家庄恩泽,字湛岩,号厚甫。庄恩泽身后,其一生所藏被悉数捐献给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此画或在其列。早在1936年的《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上有记录,此画曾在“齐鲁艺文展览室陈列书画之四”展出,与其同时展出的,还有陆音为高凤翰所绘的另一幅肖像画《文选楼草赋图》(首都博物馆藏)。
五、自画像
乾隆五年(庚申,1740),高凤翰58岁,决定结束在南方的漂泊生活,北归故里。③他在《归意》诗中道:“牛马胡为混此生,劳劳百事竟何成?只余老病疲筋骨,赚得人间尚左名。归欤风雨三间屋,老矣江湖十四年!岭上白云无恙在,笑人时过草堂前。”④晚年的高凤翰虽贫病交加,但全诗并未沉浸于自我感伤的情绪,反而呈现出一种自嘲而达观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也体现在归乡途中完成的一幅自画像(图12)中。
此图纸本设色,立轴,画心纵47、横31.5厘米。画面几无衬景,惟有草席铺地,高凤翰須发斑白,身着玄衣,抱臂于前,盘膝席地而坐,身后横放的一根细长竹杖,暗示着他晚年疾病缠身、不得不借助拐杖行走的境况,但平静安详的神情,则显露出其淡泊从容的精神气质。画上题曰:
南阜山人将谋北归,舟泊虎丘作此图,是夜舟中失偷,从游汪子衣物一空,而此图以黏壁上得独留。晨起作诗即题其上:连朝包相趱赃私,燕出乖儿趁捉迷。袍裤裙衫都失尽,终留几件纸东西。山人时与龙溪和尚谈禅趣,故作云云,后来观者亦可笑。
故知,此图作于北归途中船行至虎丘时。图成当夜,舟中失窃,此图因粘贴于船舱壁上而幸免于盗。高凤翰便于画上题跋一段,记录了此次失窃。此图未署年款,结合高凤翰《南阜山人生圹志铭》“岁辛酉始北归”⑤语,推知此像当绘于乾隆六年、高凤翰59岁时。
清同治年间,画家张士保绘有一幅《南阜山人憩杖图》(青岛市博物馆藏),比较看来,应是对此幅《自画像》的摹写,上录高凤翰《自题憩杖图赞》云:“行脚不济,投杖而憩。其憩奈何,幕天席地。荷锸刘伶,曳索林类。儒耶?丐耶?凭他指视。”此则小赞收录在高凤翰《南村杂集别稿》里。今人通常根据这首像赞,认为高凤翰有肖像画名曰《憩杖图》,但业已不知所踪,并认为山东博物馆所藏此幅《自画像》与《憩杖图》是两幅不同的肖像画作。但从张士保所作画像看,他大概认为《自画像》与《憩杖图》实为同一幅作品。果若此,则《自画像》上又何以未见南阜自题像赞?诸般疑问,尚待考证。
(阮浩周坤/图)
注释:
①高凤翰《鸿雪集自序》,见《南阜山人诗集类稿》,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253》,2010,第77页。
②沈荣昌《南阜诗集序》,《高凤翰诗集》,青岛出版社,1989,第6页。
③高凤翰《归云和尚碣》中有语“庚申辛酉间谋北还”,见《南阜山人·文存稿》,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253》,2010,第222页。
④高凤翰《归意》诗,同1,第84页。
⑤语见高凤翰《南阜山人生圹志铭》,同3,第137页。
(责任编辑:田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