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辟兵
2021-01-17梦斋
梦斋
1962年,云南省博物馆在云南石寨山遗址发掘并征集到一批极具民族地域特色的古代青铜兵器,年代大约在西汉时期。其中一件阔叶形青铜矛头,整体为一青蛙造型,蛙身为矛头,蛙首及爪为矛銎。蛙双目圆睁,两前肢弯曲成双环耳,两后肢下蹲作起跳状;蛙背及四肢分别饰以双旋纹、圆涡纹及回纹等古滇国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图1)。然学界对包括此蛙纹矛头在内的古滇国蛙纹冷兵器的认知,大多仍徘徊游离于古人对蛙纹的种种崇拜,而忽略了其以蛙纹装饰冷兵器的直接意义,以下试述之。
冷兵器—矛
矛是一种由矛头、木柄和镦组成用于直刺或扎挑的长柄兵器,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石、角、骨质的“复合工具”。其中矛头又分身和骹两部份,身具一锋二刃,中为脊;基本发展规律是由短而长,由宽而窄,由无血槽到有血槽;骹部则带孔以纳柄。铜矛头始于商,战国出现铁矛并流行于汉以后,由于矛强大的杀敌之效,故自汉以降,戈废戟衰,然矛制犹存,是我国古代兵器史上使用期最久的长兵器。
蛙纹崇拜
青蛙的学名为黑斑蛙,俗称“田鸡、蛤蟆”,蟾蜍属于蛙类,两者又统称蛤蟆。就古代文物上蛤蟆的艺术形象而言,我们很难确认其具体表现为蛙或蟾蜍,但古人对其崇拜是合二为一的,而且对其信仰崇拜往往也因时因地而异。蛙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仍可以发现它的踪迹,究其流行、崇拜原因,概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月亮崇拜:张衡《灵宪》曰“月者,阴精,积而成兽,像哈兔(蛤蟆)焉”;屈原《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为何?而顾菟在腹”;①闻一多曾指出“顾菟”应为“蟾蜍”音转,后因读音易混,蟾蜍转为蟾兔,“一名析为二物,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②汉以后的文献,则认为蟾蜍为姮娥所化,且能蚀月。加上蛙类多在夜间活动,因此又成为月亮、灯烛的指代(图2)。
2.寓意长生:主要与蛙类冬眠习性有关,古人视之为死而复生,生生不息。
3.象征多子:因蛙类多卵具强大的繁殖力,且肚腹鼓起和孕妇肚腹相似。
4.农业益虫:蛙类吃蚊子等害虫,又可预知天气,人们常把蛙鸣与打雷下雨联系在一起,并以之祈雨。
5.喻意科举及第:由于蛙類的春醒冬眠与月满、月缺的周期运动轨迹相似。民间亦传说嫦娥偷食了丈夫后羿向西王母求得的长生不老仙丹后升入月宫,化身蟾蜍精,故月宫又称蟾宫;而月宫内有一棵桂花树,凡人若能到月宫去折一支桂枝,则有好运降临,故“蟾宫折桂”意即科举及第中皇榜(图3)。
6.治病延寿:如《本草网目》中即载有“蟾宝”,即“蟾衣”,是蛤蟆自然蜕下之角质衣膜,被现代科技证实有抗肿瘤、病毒等功效;嘉靖《广平府日记》也有“取虾蟆噙墨涂毒疮”(即蛤蟆金)的疗方等等。
蟾蜍辟兵
然而云南汉代滇国青铜蛙矛头,其创作源头却直接与蟾蜍可辟兵的习俗有关,这也是兵阴阳学说中一个常见的说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基于万物有灵的认知,古人认为日和月对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影响最大,而兵器在五行中属“金”,同时又属“阴”。
王粲《刀铭》云:相时阴阳,制兹利兵。故月食之日是铸造兵器最好的日子,因为此日阴刑之气最弱,阳气盛极溢于九霄,兵虽阴器,然成乎月食之日,故具阴中之阳品质,可用之镇宅避邪。《汉书·韩延寿传》就载韩延寿“取官铜物,候月蚀铸作刀剑钩,放(仿)尚方事”。而蟾蜍乃至阴之物,蟾蜍食月亦为阴中之阳,故顺理成章具有克制阴气(兵)的神奇力量。
另据《淮南子》载:“蟾蜍万岁者,头上有角,颔含丹书八字,五月五日午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足划地即为流水。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此矛头上之蟾蜍双眼正中之上拱起的Y形双线,应即所谓“头上有角”之“蟾蜍万岁者”。甚至“将蟾蜍做成干标本佩戴于身或将其血涂于兵器上,即可在沙场上入‘军阵而不伤’”。而被涂抹的兵器则威力大增,余如《尔雅翼》《太平御览》皆有类似记载,《抱朴子·内篇》“仙药卷”甚至认为“带其(指蟾蜍万岁干)左手于身,辟五兵”;《文子·上德》篇亦载:“兰芷以芳,不得见霜;蟾蜍辟兵,寿在五月之望。”《淮南子·说林》篇作:“兰芷以芳,未曾见霜;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③蟾蜍、鼓造为一物,清王引之于《经义述闻》卷28《尔雅下》条中,所论甚详。“五兵”泛指多种兵器又可作军队或战争解。然不论作何解,“蟾蜍万岁干”可以躲避(辟)兵器或战争带来的伤害是古人所崇信的,因此,把蟾蜍形象装饰于兵器上的符禁效果,显而易见。“兵与礼俗,特别在先秦时期,礼俗对战争有很大的约束力,常出现今人难以理解的情况。”④又如唐代即以青蛙为大将军,主库兵秉统治,⑤因此滇国冷兵器上出现不少的蛙纹,在中国古代兵器史上极为罕见。值得一提的是云南还出土一件蛙纹钺,这是一种属于具有令牌性质而一般不用于战场杀戮的兵器(图4)。如史载周武王伐纣在牧野誓师时左执黄钺,以秉白旄。纣王兵败自焚后,武王又以黄钺斩了纣王头,可见钺是具有权力象征的兵器。故蛙纹同时出现在滇国的青铜矛和钺上,其神圣崇高地位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史,可以划出两个大的阶段。前一阶段关乎神界和灵界,表达的是幻想,主要目的是为娱神。后一阶段关乎人本与自然,师法的是现实,主要目的变成了娱人。两个阶段的分界,大体应当是两周嬗递之际,而东周至汉代则是两类艺术的混装时代。”⑥除了蟾蜍可以避兵,还有著名的“太岁辟兵”铭青铜戚,这件产地充满争议的战国时期文物,两面各浮雕一“太一锋”(即太岁),太一锋乃古代天文观测的重要指针,其位置对战争胜负有决定性质(图5)。
结语
“滇”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盛兴于滇池区域的古王国,西汉后期走向衰落,东汉初叶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滇国由盛转衰,直至国除,大致经历了三四百年的历史。⑦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文博界对早期滇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直至1955~1965年间云南省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晋宁县石寨山进行了4次发掘,并清理古墓葬50座,发掘出土文物4800余件。其中M6墓还出土了蛇钮篆文“滇王之印”金印,才印证了《史记》有关滇国的记载,⑧并得出石寨山遗址为汉代滇王及其家族臣属墓葬地的结论。
青铜蛙纹矛头是符禁观念习俗在冷兵上最直接的物化表现,期盼借助蛙的神威攻克敌方,同时保佑使用者可以避免受伤和兵害——蟾蜍辟兵。至于包括云、贵地区在内的古代青铜鼓上的蛙纹是否也具备这一功用,应该说是包括但不限于此,由于这已超出本文的范畴,这里就不加以讨论了。
注释:
①【汉】王逸撰,【宋】洪兴祖补注,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
②闻一多《古典新义·天问校释》,三联书店,1982。
③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
④杨泓、李力《图解中国古代兵器》,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7。
⑤《唐开元占经·玄冥占》曰:“奎大星(即青蛙),大将军,其欲明而行列两头,免近河以候水兵。”
⑥胡绍宗《中国早期制像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⑦张增祺《滇国青铜艺术》,云南美术出版社,2000。
⑧据司马迁《史记·西南夷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同书又载:“元封二年(前109),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责任编辑: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