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释器》玉器词语辨析
2021-01-17冯飞飞
摘 要:《尔雅·释器》一篇中涉及内容极广,有饮食器具、锄具、弓箭、乐器、玉器等等。其中玉器词语出现多次,本文尝试对《释器》篇部分玉器词语进行辨析,结合其他字典辞书及文献资料,通过系联同源字,以期对《释器》篇玉器词语命名的理据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
关键词:《尔雅·释器》 玉器词语 同源关系
我国是使用玉器并且发展出相应文化最早的国家,玉象征着美,这是先民首先赋予它的特质,儒家提倡“君子以德比玉”,于是玉还被赋予道德色彩。古籍文献中也有很多与玉相关的内容,标志着我国辞书编纂史开始的《尔雅》[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语文词典,其对于辞书史、研究先秦古籍、辨析词义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释器》篇的主要内容有关古代人类生产生活,也是集中解释器具名物的章节,在此篇中与玉器相关的词语多有出现,本文对《释器》篇玉器词语进行辨析,并通过其他字典辞书、文献典籍加以佐证,从声音和意义两方面论证其同源关系,以期在同源角度上对这些玉器词语有更深层次的认知。《释器》篇共四十七个词条,涉及农具、渔具、食具、车马器具、金玉器具等,与玉器相关的有五条,我们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三条是直接阐述玉器名物词,第二部分是和玉器相关的计量单位、加工方式,下面分别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是本文重点,即从同源角度探究这些玉器名物词的含义。
一、璲
《释器》篇记载:“璲,瑞也。”首先,从训释词语的方式来看,此处采用的是“甲,乙也”,用“乙”词来解释“甲”词的意思,也就是直训这一训释方式。这种训释方式通常直接而简明,常用于意义比较抽象的一般词语,其中甲是被释词,乙是训释词语,这两词其意义一般是一样、相近或相关的。“瑞”在我们认知中象征着吉祥、如意,我们也常说“瑞雪兆丰年”,《说文解字》说:“瑞,以玉为信也。”[2]《玉篇》:“瑞,信节也。”[3]《韵会》中也有记载:“(瑞)祥瑞也。”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瑞”的本义是一种用玉制成的信物,“吉祥、如意”等美好象征应该是后来它的引申义。《释器》篇中这一词条用“瑞”来解释“璲”,可见“璲”也是一种寓意较好的玉器名。《玉篇》记载:“玉璲,以玉為佩也”,《广韵》:“(璲)玉也”[4],《集韵》:“(璲)佩玉也”。[5]《诗经·小雅·大东》中有“鞙鞙佩璲”,郑笺曰:“佩璲者,以瑞玉为佩。佩之鞙鞙然。”[6]结合诗歌内容可知,“璲”是古代贵族子弟的玉制佩饰,可象征他们的身份。
“璲”得名于“遂”,这两字古音都是在邪母物部。《说文》中无“璲”字,《说文·辵部》:“遂,亡也。”“遂”的本义应是“逃亡”,后来引申为垂坠的意思。《说文通讯定声》:“遂,假借为队”。[7]高亨《古经今注》:“遂借字,队本字,盖队即今之坠字也。”[8]如《左传·庄公八年》:“队于车”[9]即“从车上坠落下来”。同源字是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由以上分析可得知,“璲”是古代贵族的佩饰,佩饰呈垂坠貌,“遂”也有垂坠的意思,且二字古音相同,“璲”“遂”都是邪母物部下的字,不管是从声音上还是从意义上,二者都有想通之处,所以这两个字应该为一组同源字。
二、璆、琳
《释器》篇记载:“璆、琳,玉也”这一词条所用的训释方式是“甲,乙也”的变式——“甲、乙,丙也。”也就是以一词释两词。许慎《说文》说:“球或从翏”。“求”“璆”二字声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球,美玉也,从玉,求声,球或从翏。”“璆”与“球”应该是一组同音同义而形体不同的异体字。《尔雅注疏》[10]对这一词条释义简单,只指明“璆”“琳”都是美玉。而关于“璆琳”一词,文献中多有出现。《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贡璆琳、琅玕。”[11]郑玄认为“璆”指美玉,“琳”指美石。孔颖达传:“球、琳,皆玉名。琅、玕,石而似珠,”《论衡·率性篇》记载:“璆琳琅轩者,此土地所生真珠玉也。”[12]认为“璆琳”为土地上所生出来的天然物质。而后《尔雅·释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之璆琳、琅干焉。”郭璞注:“璆 琳,美玉名。”故通过以上众多文献记载可知,“璆”“琳”指的应该都是美玉,但是很显然无法从同源关系上进行解释,这二字不是一组同源字。
三、珪、璋、璧、环
《释器》用较长的篇幅记载过这么一组与玉有关的词:“珪大尺二寸谓之玠,璋大八寸谓之琡,璧大六寸谓之宣。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首先,在这一个词条中出现了训诂术语“谓之”,在此处的用法是在释义基础上,对意义相关或相近的词进行辨析,以分别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这里运用的是界说释义的方法,即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来阐述一个词的意思,通过这一词条简要的说解之后其实我们很容易理解,但是为什么将这些玉器命名为“珪”“玠”“璋”“琡”“璧”“宣”“璧”“瑗”“环”,有一些我们是可以从同源关系上来进行解释的。《释器》篇记载的这一词条中出现的玉器名有九个,下面我们对“珪”“璋”“璧”“环”这四个进行下解释。
《说文》记载:“圭,瑞玉也,上圆下方。”《说文注》:“(珪)古文圭……谓颁玉以命诸侯,守此土田培敦也。”可见“珪”同“瑞”一样,也是可以用作信物的玉器。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13]中将“珪”与“闺”归为同源。下面我们尝试作简要分析,首先从声音上来看,“珪”“闺”二字的古音都在见母支部,二字古音见母双声,支部叠韵;从意义上来看,《说文·玉部》:“圭,瑞玉也,上圆下方。”《说文·门部》:“闺,特立之户也,上圆下方,有似圭。”所以“珪”是上圆下方的玉器,“闺”是上圆下方的小门,二字在意义上有共同义素,即形貌都是“上圆下方”,所以这两字为一组同源字。“珪”为何是上圆下方的形制,段玉裁曾做过解释,“圭之制,上不正圆。以对下方言之,故曰上圆。上圆下方,法天地也。”其实“珪”(即圭)的上方并不是完全的正圆形,只是相较于下面的方形而言的,我们都知道,天圆地方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上圆下方在这里也是象征着天圆地方,即阴与阳、动与静的平衡,可见“珪”这一玉器从同源角度进行辨析的话和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也是相通的。
“璋”是中国古代六大玉礼器之一,《说文》中说:“半圭为璋”,《白虎通》:“璋之为言明也,赏罚之道,使臣之礼,当章明也。”奖赏或惩罚,使臣的礼节,这些都应该清楚明白的表达,“璋”具有明显、明白的意思。[14]此外“璋”还是古代大臣朝聘、发布军权的玉器,是古代大臣发号施令的象征,在这些事情上都是必须清楚明白的。“璋”应是得名于“章”,《国语·周语》:“章怨外利,不义。”[15]这里的“章”是表明、明显的意思,所以“明显”这一意义是“璋”“章”二字都具有的,又因为“璋”“章”这二字的古音都在照母阳部,声音、意义上这二字相同相近,所以“璋”“章”这两个字可以从同源关系上进行解释的。“珪”和“璋”同是六种玉礼器之一,经过以上分析我们还知道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可用于朝聘,这二字还常常连用出现在文献中,如《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珪璋。”,珪璋在这里指的就是贵重的玉器,后来还成为了高尚品格的象征,在诗歌中多有出现。
“肉倍好谓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这里的“肉”是指玉器的边,“好”是指玉器的孔,所谓“璧”就是边大于中孔的玉器,“环”就是边和孔大小相当的玉器。《说文·玉部》:“璧,瑞玉,圆也。”《卫风·淇奥》:“如圭如璧。”郑玄注:“璧圆像天”,故“璧”的形貌应为圆形。“璧”应是得名于“辟”,《康熙字典》:“人称天曰辟”[16];“辟”又有君主的意思,《尔雅·释训》:“皇王后辟,君也。”《汉书·五行志》:“辟遏有德”,注:“天子也。”[17]。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在古人眼中是圆形的,所以“辟”也具有了“圆形”这样的意义,又因为“璧”“辟”二字的古音都是在帮母锡部,必益切,所以这二字音近义通,可以从同源关系上获得解释。
《荀子·大略》记载:“绝人以玦,反绝以环。”[18]可见,不同的玉器是被赋予不同的意义的,有的甚至被打上文化烙印,这里的“玦”“环”也是与玉相关的文化的体现:“玦”与“绝”音同,断绝关系时赐“玦”意思就很明显了,“环”与“还”音同,召唤人回来或继续保持和谐关系可以赐“环”。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玦,环之不周者”,也是把“玦”和“环”放在一块解释。《现代汉语词典》 释“玦”为“形如环而有缺口”所以从文献记载来看,玦是一种佩玉,它的形状像和环很像,只不过它有一处缺口。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说道:“水缺为‘决,玉缺为‘玦,器缺为‘缺,门缺为‘阙,四字同源。”这段话指出,这四个字共同的语源义是“缺”,玉器“玦”在外形上是有一个缺口的,象征着不完满。北宋陈彭年、丘雍《大宋重修广韵》:“玦,……取與之诀以别也,古穴切。”《辞源》:“玦,开缺口的玉环。古时常用以赠人表示决断、决绝。”其次,玦还有有遇满则缺的文化含义,古人将玉玦作为佩饰佩戴于身,也不失为一种警示,告诫自己要时常具备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切不可自满自大。“环”从意义来看,在《说文》中被释为“璧也”,很显然在此处是名词,意思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而作为动词,是环绕、围绕的意思。从古音来看,“环”是匣母、删、小韵下的字。“反绝以环”意为用“环”表示不要断绝关系,继续往来(古代帝王常用“环”对放逐的罪臣表示召还)。“环”与“还”是具有同源关系的,“还”在《说文》释为“复也”,《说文注》:“今人还绕字用环,古经传只用还字。”从古音来看,“还”也是匣母、删、小韵下的字,与“环”读音相同,从意义上看,“还”在古书里确实有环绕、围绕的意思,如《汉书·食货志上》:“还庐树桑”,这里所用的“还”,就是“围绕”的意思。且“环”“还”二字有相同的声旁,所以二字应是同源的关系。(下图为上文提到的“璧”“环”“玦”的具体形状)
除了上面这些玉器词语之外,《释器》篇还有几条和玉器的计量单位、加工方式相关的词语,如“玉十谓之区”,在这里是说“区”可以用来作玉的计量单位,十件称之为“区”。再比如“象谓之鹄,角谓之觷,犀谓之剒,木谓之剫,玉谓之雕。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这里提到的是一些器具的加工方式,我们现代统称“加工”,古代却要做严格区分的,可见其严谨,加工玉的方式称为“雕”或者“琢”,《礼记》中也有记载说:“玉不琢,不成器。”现在我们常用“琢句”来形容对文章词句的精心打磨,其实也是来源于古代对玉器进行精细雕琢这一方式。
综上,我们认为,玉器是中国古代具有标志性的器物之一,不仅作为礼器出现在重要场合,后代还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含义。因此在许多辞书、古籍中都著录玉器名物词,本文通过辨析《尔雅·释器》篇记载的部分玉器词语,发现多数玉器词语可以从声音和意义两方面论证各自的同源关系,如“璲”与“遂”,相通的意义为形貌“垂坠”,二字古音都在邪母物部(邪母为双声,物部为叠韵);“珪”与“闺”,相通的意义为形状“上圆下方”,二字的古音都在见母支部(见母为双声,支部为叠韵);“璋”与“章”,相通的意义为“清楚明显”,二字古音都是在照母阳部(照母为双声,阳部为叠韵);“璧”与“辟”,相通的意义为“圆形”,二字古音都是在帮母锡部(帮母为双声,锡部为叠韵);“环”与“还”,二字有相同的声旁,都是匣母删小韵下的字,相通的意义为“环绕、围绕”,这几个玉器词都可以从语音、意义上找到其同源字,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对《释器》篇玉器词语命名的理据在同源这一角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将玉器命名为此的缘由。
参考文献:
[1]管锡华,译注.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汉)许慎,撰.说文解字[M].(宋)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13.
[3]顾野王,编.玉篇[M].吕浩,校对.北京:中华书局,2019.
[4]张氏重刊.宋本广韵(电子版),“当”小韵下第四字,泽存堂藏版[EB/OL].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2316181.html.
[5](宋)丁度,等,编.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2015.
[6]郑玄.毛诗传笺[M].北京:中华书局,2018.
[7]朱骏声.说文通讯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战国)左丘明,著.左传[M].(晋)杜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0](晋)郭璞,注.尔雅注疏[M].(宋)邢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1]孙星衍.尚书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3]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4](清)陈立,编.新编诸子集成:白虎通疏证[M].吴则虞,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15]陈桐生,译注.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6]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7]班固.汉书·杨王孙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8]荀况,著.荀子[M].杨倞,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冯飞飞(1997-),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