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
2021-01-17杨嘉宁
杨嘉宁
摘 要:本文在《楚辞集校集释》所列楚辞诸版本异文的基础上,合参以别本,对《离骚》篇的一些条目进行校勘训释,重点在断定是非和补充证明,一些条目提出新解新见,与前人商榷。
关键词:楚辞 屈原赋 离骚 校勘
诸葛亮的《出师表》堪称文苑楷模、千古范文。千百年来这篇表文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人人敬仰,敬仰诸葛亮人品之高尚无暇,咏叹表章文辞之灿然规范。《出师表》是采用了一种比较独特的文章体裁:表(“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是主帅诸葛亮在打仗之前给皇上的奏章,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文章体裁。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众多,以“表”传后世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烂于文苑。它不仅有深刻的议论和充分的叙事,而且具有强烈的抒情叙事色彩和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在建兴五年(227年)率兵北伐曹魏时给后主刘禅写的奏章。这时蜀国偏居西南一隅(今之四川),建国之初,国力疲敝,北有曹丕魏国之虎狼之师,东有孙权吴国军队之逼迫,可以说内有困厄,外有强敌。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江山一统天下”的遗愿,诸葛亮亲率大军“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的叛乱,俘获了蛮王,有了较为巩固的后方,且经过一系列战后休养,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当时曹魏和孙吴在军事上受挫,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成熟,此时诸葛亮有意再次出师北伐,希望在有生之年击垮曹魏,东破孙吴,实现大汉统一。战前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文是为了开导昏庸之后主刘禅,后表主要是审度当前之形势。这就是有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我们现在读的是《前出师表》。
再说说诸葛亮此人吧,私认为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完人。诸葛亮,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可谓能文能武,同时其忠心耿耿辅佐刘家二代,从未有过叛离之心,可谓忠心耿耿,德才兼备。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令人敬佩至极。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后,就忠心耿耿的辅佐刘备,以完成“复兴汉室”为己任,经过长期奋战,使毫无立足之地的刘备终成为与曹魏、与孙吴对峙鼎力的“蜀汉之主”。到公元221年,三国之间战争更加频繁,因为刘备之弟关羽、张飞二人被吴国间接或直接杀害,刘备震怒,遂于221年7月,刘备挥师东进,企图为其兄弟报仇雪恨。不过最终蜀汉惨败,吴国大胜,这场战争史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身心俱疲,次年病死。刘备于临终前“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有嘱托:“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含泪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此后刘禅即位,即为后主,亦称汉怀帝。诸葛亮此后兢兢业业,鞠躬尽瘁,辅佐后主刘禅,助兴蜀汉,不忘北伐。诸葛亮在后来提出主张出兵伐魏,东联孙吴,侃侃陈词,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的身份。
《出师表》的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表明此行北伐夺胜的决心。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方针。诸葛亮在表章的文上可是深思熟虑的。
起笔突兀,由事入理。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重痛惜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告诫后主继承大业,追念先帝。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以至忠至爱之情统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群雄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而我们“益州疲弊”,兵微将寡,民穷地荒,条件很差,国势危在旦夕,“此诚之存亡之秋也”,如不救亡图存,将会导致国破家亡的惨剧。在这里表文虽然提出第一个建议,即“开张圣听”,却先从分析国家形势入手,这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接着笔锋陡转,陈述有利方面,“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他们追思先帝,不忘衷心,因此我们的国运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还是大有希望的。他这个前提是“开张圣听”,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不要一味听取别人的失败从而丧失斗志,要振作精神,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瞧不起自己,要相信自己,“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将其发扬光大,便能重振国威。诸葛亮谆谆劝谏,发自肺腑。這番言论,“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从关系国家存亡,忠于先帝的角度来谈,以事论理,以情动人,使表文极其富有说服力,动人心魄。
主次分明,条理缜密。表文在以事论理、以情动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说理。前文既有了“开张圣听”疏通忠谏之路的前提,接着具体说“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两项,主次分明且顺情顺理,谈“严明赏罚”,也是有总有分。先总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说明了执法过程中应该掌握公平,不应该偏袒,对于官吏的提升和处罚,表扬和批评不应该有所差异,如果有为非作歹触犯法令者或进忠言做好事者应当移交相关官吏评定赏罚,以此表明公平的治理。“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番执法的论述表明了诸葛亮执法的严肃性、政策性,给后主指明了执法理政的方法和方向,可谓是考虑的多么细致,多么周全,谆谆告诫,掏心掏肺。继而分述宫中、府中,同时字里行间,不忘紧扣“开张圣听”。宫中之事应向郭攸之、费祎、董允这些忠贞之士请教,“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同时诸葛亮认为军中的事情应该向那些品格善良,做事公正,通晓军中之事的人去过问,去征求意见,这样才能使得军中和睦,上下齐心,能打胜战。使能力大小不同的将士各得其所,各尽其用。“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项建议先主后次,主次分明,条理缜密,既独立成项,又相互联系。君主忠奸不辨,是非不分,赏罚不当,执法不公,主要是不能广开言路,察纳雅言,听取不同的意见。在这里诸葛亮对后主的“妄自菲薄”既含蓄委婉又准确无误的提出这三项建议,这确实也应是历代帝王治国理政的良方啊!诸葛亮不愧是治国理政的杰出政治家!诸葛亮的三项建议言之凿凿,其鞠躬尽瘁,竭忠尽智,追先帝之恩遇遗诏,事后主之坚贞耐心跃然纸上。
由远及近,思路开阔。诸葛亮因为后主是个“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昏庸之主,面对这样的“陛下”,理要说的明,语又不可用的重。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君臣尊卑的地位分寸。因此在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时,没有直言厉句,而是通过比喻的方式,“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又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借古鉴今。表文以国势之“危势”使对方振动,并痛惜“倾颓”之深情使对方感动;又以得力之“措施”教之,告知治国理政的具体办法,告诫后主,要有远大抱负,振作精神,完成先帝未竞的事业,使天下归一,汉室复兴。表文从各个方面规箴后主,情真理足,词婉心切,因而虽属奏章表文,却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述自己的生平谈到伐魏的意义,进而表现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写的慷慨,动人心魄。第二部分开头,忽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起头叙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由人及己,历数“先帝之殊遇”,首先是枉驾屈尊三顾茅庐,其次是危难之际委以军政大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由躬耕之农夫一跃而成三军之主帅。这一叙述的作用首先在于表述“先帝之殊遇”,说明以上表文进言纯属忠谏言,是感恩先帝的殊遇之恩,让后主听来觉得合情入耳。其次由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而舍命驱驰奋斗的榜样来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再其次,说到“创业艰难”,不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最后提到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望后主托以讨贼兴复之任。诸葛亮的这段叙述,是为了进一步打动后主,使之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这一临别的“表白”确实是衷心肝肠,情深意长。这一段的叙述,好像是异枝另蔓,与上下文联系并没有那么紧密,但其实仔细看来是貌合神离,筋脉相连,从而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更为可观。
水到渠成,推上高潮。表文继叙述二十一年遭遇之后,表叙白帝城托孤之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伐中原的决心。先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心情,“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接着叙述出师的物质基础,“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在充分叙说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提出“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在这里表明希望竭尽自己全力,扫除敌人,复兴汉朝,重新回到故都,语气坚定,慷锵有力。诸葛亮英气毕露,气置长虹。《出师表》至此,直言出师北伐,切入主题。前面的进言、规劝、措施等,都是为了满足出师的前提条件。中间插入的叙事,是为了说明自身具有报效先帝、北伐中原、出师讨贼的能力。表文至此,条件与能力二者俱备,两线归一,提出出师,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
总括前意,统揽全篇。条件成熟了,能力俱备了,表文应即将结束,但笔锋一转,又提“责己”与“牵挂”的问题:“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诸葛亮主动上表领受北伐任务,这是敢于托当重任,然而却又考虑到“不效”,意思是如果不能完成重任,则甘当受罚,这是“责己”。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同时,又表示牵挂不放心。因而又谆谆告诫后主要“深追先帝遗诏”,“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表文又再次提到“开张圣听”的问题上来。这也就将前面两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做了沟通,阐述了修内政与北伐能取得胜利的关系。表文种种议论叙述,都表现了诸葛亮的披肝沥胆,忠心耿耿,一心为完成先帝遗志、辅佐后主、平定中原、复兴汉室的坚定决心。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表文至此,听其所言,如闻诸葛亮声泪俱下,呜咽吞声之情状。令读者也不禁潸然泪下,百感交集,内心对诸葛亮的敬佩之心也油然而生。诸葛亮的殚精竭虑,一片忠心跃然纸上!表文结尾语言惊心动魄、感人至深,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军中,殒命五丈原。诸葛亮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诸葛亮的高洁品格光照千秋,流芳百世!南宋文学家文天祥身陷囹圄之时,曾高唱:“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唐代诗人杜甫也曾写道:“三顾频频天下计,兩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中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表露无遗!
这篇《出师表》之所以流传千古,光耀文苑,千百年来为人乐道传颂绝不是偶然的。《出师表》不是简单地作为例行公事,而是从兴蜀北伐的全局考虑。只有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才能保证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大业的顺利。作为“托孤”重臣,面对虽年仅二十几岁,但却是先帝托其辅佐的“妄自菲薄”的幼主,他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使用卑下的语气,其奏章写的不卑不亢。文中称“先帝”多达十余次,显得情同恳切,自称“布衣”显得恭谨自谦。又多次称后主“陛下”,毫无权高位重的姿态,这是诸葛亮在语言口气方面的考虑。其次要讲述北伐各方面条件,要使后主心服口服,同意他出征,因此熔议论、叙事、抒情于一炉,来打动后主,而绝不是一般的表述、条陈。诸葛亮自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确实诸葛亮一生谨慎,这在《出师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规劝、安排、自查、自律、担忧、牵挂等等都体现了他的行事谨慎,考虑周全。再者单从他挥泪斩马谡,自贬三级,到北伐出师,自请治罪,又无不表现他勇于承担,敢于担当的崇高品质。他集智、勇、忠诚于一身,他的所作、所为、所言,高山仰止,江河颂之,可谓中国古代少有的完人。人称诸葛亮是古今中外的千古奇人,称他是高瞻远嘱的政治家、雄才大略的外交家、神出鬼没的军事家、鬼斧神工的科学家、奇谋巧计的策略家、口若悬河的演讲家。这溢美赞誉之词其实并不为过,从《出师表》一文,其品质精神可见一斑。宋代诗人陆游在《书愤》中说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不愧被称为千古名文,文坛楷模!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