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理论课教学衔接的困境和对策
2021-01-17章小朝周志山
章小朝,周志山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是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一环,对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意义重大。但是,当前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面临着许多亟待化解的结构性矛盾,必须正确分析产生这些结构性矛盾的原因,探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的有效路径。
一、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的结构性矛盾
(一) 循序渐进开设思政课的要求与大中小学教学管理体制相互隔绝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的要求。但是,这一要求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之中并不容易。因为从目前的管理体制看,大中小学都有各自相对比较的管理体系,思政课教学分别由各自组织、管理和实施。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在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方法选择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各自为阵、缺乏交流,存在管理体制脱节。
(二) 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阶段性的矛盾
思政课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引导青少年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而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教学是在大中小学分段实施的,在各学段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学体系和机制。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具体教学实践中,各自通常只注重追求自己的阶段性目标,而对如何达到国家统一的教育目标往往关注不够,使得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难以衔接。
(三) 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与各学段教学需求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大中小学思政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连贯性的特点。然而,各学段学生在学习目的、需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学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学习的兴趣较浓,但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随着学生对学习认识的深入,开始重视成绩;在初中阶段,因应试教育影响,思政课也走向 “知识化”,学生越来越重视成绩,课程育人功能被忽视;在高中阶段,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往往都“以成绩论英雄”了;在大学阶段,学生需求严重分化,有的是“60分万岁”,有的要追求成绩优秀,有的要考研对学习要求更高。面对各个阶段如此迥异学习需求,构建一以贯之的系统思政课教学体系并不是件易事。
(四) 青少年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脱节重叠、教学方法老套陈旧之间的矛盾
从中学到大学阶段正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期待着自己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成长,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等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思政课的教学现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学习热情和兴趣。因为不管是从教材看,还是从教学内容看,思政课教学似乎一直在“炒冷饭”。事实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教学内容等确实存在着重复交叉的现象,如大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中的部分知识点与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的部分知识点的重复,尤其是与高中阶段重复现象更为突出。同时有些内容还存在脱节和不一致的问题,如上学段某些重要内容在下一学段消失了,没有在知识点上深化和拓展。另外,由于各阶段教学方法的趋同性,导致学生逐渐产生厌倦感,从而丧失了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
二、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结构性矛盾的原因
(一) 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高等教育主要由中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两级管理为主,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由此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教育管理体系,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协调机构和机制。因此,高校和中小学校在课程教学的组织管理、课程建设、教学计划、师资队伍、评价机制等方面基本上都是各自独立进行。
(二) 思政课整体建设意识缺失
思政课尽管在大中小学分阶段开设,但是必须认识到它是一门上下贯通、循序渐进的整体课程,它是由小学思政课、初中思政课、高中思政课和大学思政课构成的。从整体性、系统性看,大中小学思政课是一门一体化课程。但是,长期以来,不管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学校、广大思政课教师,都缺乏这样的思政课整体意识,往往把各学段的思政课程简单当作一门普通课程,和其他各类课程一样看待,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了。
(三) “知识化”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思政课是一门具有双重性质和功能的课程,既承担着知识教育的任务,又肩负着道德教化的重任。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都把它当作是一门教授知识的课程,只要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讲完,学生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掌握,考出好成绩,就被认为是好老师、好学生,却忽视了其道德教化的一面。
(四) 教材编写、课程建设和教学组织等各自为阵
大中小学校在思政课的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师资培养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一直以来都在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下分别开展,没有很好地进行顶层设计,相互之间缺乏统筹安排。如在教材的编写方面,都是由各个学段的教师、专家组成编写组编撰的,缺乏从整体上对思政课教材编写进行顶层设计。如高校的思政课教材编写主要由教育部组织全国高校思政课教育专家、学者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很少吸纳中学思政课教学专家参与其中,吸收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以避免思政课教材在内容上的简单重复、交叉。在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也鲜有关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问题的,对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安排等情况并不清楚,缺乏应有的研究和认识。
三、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的对策
(一) 完善组织管理,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集体攻关
一方面高校要完善相应组织指导机构,赋予其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职能。另一方面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的顶层设计,制定思政课程衔接的指导纲要和实施细则,将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衔接起来,达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衔接方案。同时,要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成立专家小组,聚集校内外力量,开展集体攻关。如设立相关研究课题,开展专题研究,攻克衔接难题。积极探寻大中小学校思政课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服务于国家思政课总体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科学划分和落实思政课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层次性、阶段性目标,使思政课教学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逐次递进、螺旋上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门课程教学衔接方案。
(二) 加强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衔接意识和能力
大中小学都要重视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养成思政课教师教学衔接意识,将衔接意识和方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教师对衔接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教学衔接意识。同时,还要积极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网络交流沟通机制和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习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吸收上下游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协作攻关衔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发挥他们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的指导引领、培训研讨、对话沟通、督查评估和经验推广等功能,助力思政课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和教研水平的提升。
(三) 改革大中小学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
1.改革课程体系。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生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改革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2.完善教材体系。教材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载体和依托,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统筹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不仅要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读性,而且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吸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专家,组成综合性的编写专家小组,正确处理各学段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必须重视教材的相互衔接,敢于打破“壁垒”,力避教材之间的割裂或简单重复等现象,使它们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无缝对接,形成上下贯通、结构严谨、内容衔接的教材体系[3]。
3.创新教学体系。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积极组织教师研究如何使思政课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转化为科学的教学体系的路径和方法,使之真正达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上下衔接和相互贯通。同时,要根据大中小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适合各学段实际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4.尊重思政课教学规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受教育者知识水平的提高,更在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者的职责,无论家长或教师,就是务必使儿童和青年生动活泼地获得最大可能数量的观念,使其成为主动的观念和指导行为的动力[4]”。针对大中小学校各个学段学生的学习目的、需求的差异性,要遵循既重知识考查又重素质考核的原则,打破传统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方式,构建动态性、连续性、发展性的思政课评价机制。大中小学校应根据各个学段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有所侧重、有所区别。大学阶段的考核评价要突出三维目标的综合评价,中小学阶段考核评价要在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基础上,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各个学段在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要坚决破除“唯分数”“唯成绩”的传统观念,完善适合自己学段的、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如大学阶段要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对其平时学习、日常表现和能力素质的考核。将学生日常的思想表现纳入考核之中,可在促进学生学业和素质提升的同时,检测学生个体素质和学习成效的动态发展情况。同时,要不断完善评价标准,使它更加简单明了,具有可操作性。
(四) 制定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的规章制度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5]实现大中小学校思政课的有效衔接,有制可依、有章可循是关键。大中小学校要根据所处学段的特点和自身实际,根据中央提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本校思政课教学衔接的组织管理制度、思政课过程和效果的评价评优制度、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下派下一级学校挂职(兼职)制度、大中小思政课教师的常态化研学交流制度、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制度以及经费保障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要求和任务落实,形成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落细抓实大中小学校思政课教学的衔接。此外,还要积极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育人机制,实现思政课教学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多方联动。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按照总书记说的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而且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理论宣传活动、普法宣传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职业体验活动和各种劳动实践活动等,使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对接社会大课堂,助力学生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