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析
——以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
2021-01-17刘平
刘 平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福建 德化 362500)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性的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性的活动[1],成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能给学生以一种美的体验和享受。当前,很多高校都意识到美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探索合适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如“体验式”“情感式”实践教学等,试图改变当前枯燥乏味、纯粹理论说教的教学模式,构建更加活泼生动、更富有实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而美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是改变目前思政课教学现状的重要探索。将美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思政课之乐趣,提高学生创造美、体验美、运用美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能力,弘扬真善美,增强道德修养和美育素养。
一、美育作为一种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主要是培养人们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2]。美育作为一种教学理论是指把美育引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的审美化。教师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美的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发挥出高校教育的双重作用,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美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是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提出的符合时代潮流和高校特色发展、实际需求的教学改革,展示了高校“以美育人 德艺并修”的特色教育理念。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通过制定、实施、分析和反馈系列性的思政课美育实践教学方案,充分挖掘思政课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以美感悟生活、体验社会的能力,以美化人、以美导行,让美育走进每一个大学生心灵,让真善美陪伴每一个大学生。
二、美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
(一) 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理论教育的生动性,打造思政课育人品牌
具有美的实践体验是提升思政课理论教育生动性的有力抓手。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运用愉悦的美育方式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将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提升思政课理论教育的生动性,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通过以美育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把美育贯穿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各个层面,有助于营造人人、时时、处处、事事都是“思政+美育”的大思政格局,以美聚力,促进学生的特色成长,打造特色突出的高校育人品牌。当前,很多高校都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崇尚美的文化特质,丰富的美育沃土使高校成为学生探索美、创造美的艺术乐园。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以美育人”品牌优势,积极开展“美育自信沙龙”“印象美院”“美院镂空设计”“瓷雕创作设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美、自然美的校园文化中开展艺术创作,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气息。通过实践活动,把对美的追求与道德认知活动相结合,创建美育载体,培育美育特色,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 有助于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学实效
美育的产生与实践教学活动紧密相连。学生需要在思政课实践活动中去体验,真正将理论教学内化为思想实际、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活动中,美育通过塑造审美形象触及人的感官是其发挥精神特征的主要方式,通过情感来触摸人的内心,其最终目的是对人精神灵魂的提升,而不是只留在对事物感官上面,也不是使人的追求逐渐向物质欲望靠拢。美育从感性的方式出发,是一种具有精神特征和提升人格的享受方式。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运用美育实现艺术性的思政课教学方式,使授课方式更加活跃生动,促使学生把丰富的感性体验与理论相结合,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化为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实效。
(三) 有助于推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美育将美学理论运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借助自然美、艺术美、旅游美和科技美等特性,逐渐实现对人无形中的熏陶,对人的心灵进行美化,启发学生树立健全的审美观念。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开发具有艺术特色的第二课堂美育实践活动,如“面具彩绘大赛”“创意环保服饰设计大赛”“我们的节日·端午节”包装设计大赛、“美育传播”“精准扶贫实践”等,经过以美育人的熏陶和实践,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美育的过程是轻松愉悦的,如果一个人能够享受艺术,那么他本身就具备着艺术修养。现在部分大学生社会经验不够、阅历不够丰富,经常会出现审美不正确的现象。而美育能够帮助其完善审美观念,使学生发现自身内在、心灵方面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三、美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 以美施教,搭建美院大讲堂,渗透美育理念
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因素,以美施教,校地结合,把美育寓于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教学的艺术性,锻造美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优化立体互动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和审美教育活动,形成以美育人的课程特色,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审美化。美院大讲堂是一个具有艺术教育特色的高品位的思政讲堂,是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美院大讲堂通过邀请思政课专家、特聘教授、行业企业大师、能工巧匠、艺术大师等美育团队进校开展专题讲座、艺术展览交流与创作等,把高雅音乐、陶瓷、雕塑、文学等艺术形式融合到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中。例如,学院近期开展的“见微知著·人文化成”“围观创意”“‘陶知然’的创业之路”“爱上音乐 幸福一生”“领会新时代 新思想 新目标 新征程”等讲堂活动,以艺术的方式提升学生艺术感悟力,让学生对思政课有美的认识,了解到思政课自身所拥有的全新价值,进而充分发挥出思政课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学、快乐学。通过美院大讲堂,将思政课中所含有的美育资源挖掘出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艺术美的感受和熏陶下认识思政课教学的教育性、趣味性,完善其人格和思想道德,促进其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美是不会被淘汰的一种特殊存在,美育大讲堂要求教师要厚德博学,以美育己,具备美育知识,渗透美育理念,提升教学素养,在教学中体现出热爱生活的美,对学生倾之以爱,动之以情,用教师的人格之美、学问之美、形象之美、言行之美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如果思政课教师能以一种使人愉快的美的教学方式,如借助美好的语言和高雅的艺术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开展实践教学,也能给学生在学习上带来快乐,引导学生发现美、热爱美,带领学生学会面对社会现实、感悟社会变化,使学生在社会中能够进行合理的审美定位,进而能够积极主动地追求人生目标。
(二) 以美启智,创新美育竞赛,培养创新精神
美育竞赛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种方式,也是思政课校内实践活动的延伸。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引入审美因素,把美作为一种教育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美育竞赛活动促进学生迅速掌握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涵养性情、培育创新精神。美育竞赛的最大特色是以趣味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特长,为学生提供展示专业才能、发挥创造力的机会,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德育效果。如开展“思政作品”大赛,引导艺术类专业学生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我和我的祖国”“疫情防控·爱国力行”为主题开展文化艺术作品创作,从而引领学生传播青春正能量,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思政作品”大赛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专业美育老师负责作品专业性指导,思政老师负责作品主题、内容等方面的指导,二者分工不同又相互配合。每个专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书法、雕塑、陶瓷、绘画、瓷板书画、摄影、工艺美术设计、手工制作等艺术创作,用艺术的方式感知美、创造美,用智慧的理论表现美、传递美,在“思政作品”比赛中达到知识、情感的和谐共振,体验学习的乐趣,感悟艺术之美、分享之美、成长之乐。学生创作的作品《绿水青山》《繁与荣》《光盘行动》《墨竹》《可敬的战士》《荷趣——真善美》等,每一件作品都焕发出美丽的艺术内涵。思政部每年均举办优秀思政作品展示活动,并制作思政课优秀作品集。美育竞赛的拓展满足了部分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也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参与到美育竞赛中来,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艺术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 以美储善,优化美育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
美育服务是指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积极有益的具有“美”的志愿服务活动,感悟关爱之美,是思政课校外实践活动的延伸。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把美育服务融入实践教学,把美育服务转化为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储善、创美的活动,鼓励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人格开拓美好生活,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等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在美好的艺术展示中服务社会,发现自我价值,塑造美好的艺术形象;开展“瓷盘绘画”走进特殊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学生教孩子们画画,展现艺术专业能力,在传递艺术的过程中感悟爱与责任;开展“美育·陶艺”公益宣传活动,感悟陶艺的乐趣,激发“美育”活力;开展“抢瓷夺礼,畅享平安”校园公益活动,学生在参与陶瓷制作过程中主动、愉悦地传递思想、文化等。实践证明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教育活动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在美育服务过程中,师生相互合作、互动实践,教师引入审美活动唤醒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美育服务中猎取知识,锻炼储善、创美的能力。在美育服务中培育学生的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塑造心灵美。
(四) 以美励志,拓宽美育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美育社会实践是指思政课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参观学习、研学考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开展德育活动,养成行为之美,是思政课校外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一个人创造美的能力,既与美好的理想分不开, 又与脚踏实地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实践是最好的课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地方文化融入实践教学,依托“两课”实践基地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学院不断拓展具有美育特色的“两课”实践基地,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德化瓷烧制技艺基地等)、校地合作写生基地(美湖镇小湖村等)、陶瓷文化基地(中国白、月记窑、祖龙宫等)、红色文化基地(福建省委旧址德化坂里、岐山堂、豹尾堂、戴云革命历史陈列纪念馆等)等,在以实践基地为载体开展的美育实践活动中取得较好的实践成果。每年暑期,学院思政部教师都会分期分批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各个不同的实践基地开展美育研学实践活动。2019年暑期,思政部组织学生前往德化坂里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开展红色文化研学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共同感悟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元素,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美,在体验和感悟战地美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为新时代新福建发展奉献力量;组织学生到德化瓷烧制技艺基地学习知识与技艺,发掘陶瓷文化的美育功能,感悟德化民间瓷塑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在学习中不断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风尚,培育工匠精神;组织学生到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小湖村参观学习,一幅幅色彩明丽、栩栩如生的写生作品给了学生美的视觉体验,感受象征美好的树王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社会实践引起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在愉悦、和谐的实践中体验美、感悟美、享受美,接受美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从而达到理性认识、学习知识的目的。总之,美育实践活动引领学生通过真切的情感体验去观察世界,发现真理,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追求美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