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党建与“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的实现路径

2021-01-17张正华王雨濛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学生育人

周 全,张正华,王雨濛

(合肥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校作为向社会不断输出优质人才的教育机构,应当为提高学生们的劳育、德育、美育发挥作用。实践中,应当以党建为平台,并切实有效发挥好“三全育人”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助推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高校学生党建与“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的背景分析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背景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该《标准》中,共设置了组织领导、教育培养、发展党员、党员管理、作用发挥和条件保障6个一级指标,涵盖了党建工作的主要方面[1]。

《标准》中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学校党委对本校学生党建工作负主体责任,学校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学校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第二,学校党委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学生党建工作,院(系)党组织每学期至少研究一次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党建工作有规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第三,落实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的1%的要求,确保学生党建工作力量配置,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2名专职组织员,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组织员岗位。第四,党支部每半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院(系)党组织每年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作一次培养状况分析。第五,坚持入党自愿原则和个别吸收原则,禁止突击发展,反对“关门主义”。第六,把综合素质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考察内容。

(二)“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的背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教育部开展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这既是推动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

对于高校来说,要切实扛起新形势下的使命担当,回应“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必然要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进一步实现政策导向向育人环节倾斜、有效资源向育人环节聚集、教师精力向育人环节汇聚、学生发展向成长成才聚焦的生动局面,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学生党建与“三全育人”协同工作的关系分析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优化落实为全员育人整体氛围的构建提供了支持,突显出了高校政治站位的高度,促使高校办学根本任务与中心工作之间呈现极高的匹配程度。同时,持续强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是提升理论指导效率效果的必然选择。对于高校来说,其承担着向社会不断输出优质人才的任务,也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育人过程中要着重参考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育人理念、方法、侧重点的与时俱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而对于“三全育人”来说,主要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践中,要求高校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最大程度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将“理想信念教育”设定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定为引领思想,着重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其综合能力增强。

综合来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以及“三全育人”均围绕着“如何实施人才培养”的问题展开讨论,将“立德树人”设定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根本任务与要求,且要求高校所有教师、部门参与并配合育人工作的展开。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重点实现对政治信仰坚定的优秀学生党员的培养;而在“三全育人”工作中,主要推动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前者属于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更高层次要求,后者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节的理念性要求,两者表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实践中,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能够达到夯实高校学生思想基础的效果,促使高校学生可以利用基层党组织平台展开交流,为“三全育人”工作的实施提供基础性支持,也达到强化高校育人质量、推动高校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效果。

三、高校学生党建与“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的实现

(一)建设“互联网+”平台展开思想建设与引领

现阶段,大学生大多在互联网中完成信息的获取,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作用,对“三全育人”工作载体进行创新,并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以及“三全育人”工作不断向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基于此,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与育人需求,搭建起“互联网+”平台,促进高校学生党建与“三全育人”理念的创新融合。将“互联网+”平台建设成为大学生发表舆论的新阵地,实时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及舆论走向,维护网络的正确化、健康化,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意识。

(二)整合资源为协同体制的建设提供保障

1.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性作用

高校党委切实承担起对“三全育人”工作的指导性责任,以此达到提升育人工作效率效果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第一,组建“三全育人”领导小组,对高校育人工作实施统筹性指挥及协调,参考“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确定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规划方案,为高校学生党建与“三全育人”协同推进的实现提供参考。第二,形成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学院落实的高校育人领导体制,转变以往“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组建多方联动的高校育人模式。

2.建成“三全育人”协同中心

第一,以协同中心为基础,搭建起一体化育人的学科支撑。实践中,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建设推动“三全育人”工作理论的更新,并充分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作用,优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落实。第二,以协同中心为基础,搭建起一体化育人的教学支撑。在此过程中,要求重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形成“课程思政”长效机制,确保高校多类型教学课程的育人“同心圆”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第三,以协同中心为基础,搭建起一体化育人的管理支撑。此时,需要对高校管理服务部门的育人资源展开统筹性管理,并强化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引导其主动参与、配合高校的管理服务工作。

3.结合实际需求搭建多样性制度

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高校应当坚持党政融合,并形成“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结合高校学生党建以及“三全育人”的现实需求,制定《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年度计划》《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任务清单》等制度规定,形成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为核心的导向机制和以人为本、满足师生发展需要的内驱与外驱机制,为高校学生党建与“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的实现提供制度性支持。

(三)依托多部门及多环节联动实现育人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融合“党支部书记、班主任、专业导师”三支队伍的力量,搭建“特聘辅导员、校外辅导员、企业导师、科研生涯规划导师”等协力育人平台,建构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同频共振的育人模式。实践中,高校可以引入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由辅导员担任本科生党支部书记,以党建委员会来统筹学生党建,形成育人合力。亦可在高校内搭建起校团委、学工部、院系党组织等多部门联动育人机制,提升党建工作的协调程度,推动高校学生党建以及“三全育人”工作水平的提高。

同时,要着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实践中,高校可以组建起“课程思政”建设小组,并在该小组的指导下,分批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及院级示范课程[2]。通过示范引领、梳理挖掘、研讨交流,深度挖掘学院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

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出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在高校党委的引领下,联合高校内的不同院系,制定出不同学院党委的《关于开展“三全育人”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决定》。在该文件中,规定导师制实行大一重点指导、大二跟踪指导、大三专业指导、大四就业指导的原则;明确导师工作的内容和基本要求,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生活、学业等方面的帮扶和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文件确定导师制的考核由分院党委、教研室、党支部综合考核。依托这种导师制活动的落实,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学校的温暖、党组织的关怀,从而建立真挚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感,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创造条件,为学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奠定坚实基础,对全面帮助和指导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四)强化对育人环境的优化建设

环境与育人效果息息相关,在高校的育人实践中,要持续强化对校园环境的优化建设,并发挥出学生党员、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例如,可以在高校内对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优秀教师的事迹进行宣传,并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高校学生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与认可程度。同时,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也可以树立起模范典型,鼓励其他学生党员学习,推动高校学生党建以及育人工作的升级。

(五)着重提升基层学生党建水平

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着重把控学生党员的培育质量,使用科学理论标准对其展开考核,夯实党建政治思想基础。同时,应当重点深化大学生党员与普通学生(广大学生群众)之间的联系,联合处理思想与实际问题,剔除基层党组织中包含的“行政化”思想,在“三全育人”教育工作中纳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进行党组织活动中,还要重点维护育人的全面性,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体现在高校育人的方方面面,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3]。

实践中,需要高校切实推进“科研育人”,带动“三全育人”整体建设。依托优化支部设置,让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同时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让“双带头人”的“头雁效应”在团队中凸显,将价值引领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为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的展开提供更好条件,为学生的“茁壮成长”提供“科研沃土”,强化基层学生党建水平的同时,推动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增强,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六)构建三个“一体化”育人模式

1.学术与党建一体化

在大学生党组织生活中,融入学生学术交流活动、学生学术竞赛活动,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推动下,强化高校内各个院系的学风建设。实践中,将党支部设定为一个单位,引导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竞赛或是学术交流互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巩固,并利用活动实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组织能力,促使高校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与能力[4]。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展与党建相关的学术论坛或交流活动,进一步落实与增强对学生党员的党建学术素养的培养。

2.实践与党建一体化

在大学生党组织生活中,融入多主题、多形式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在团委、学生会、班级的支持下,展开包含运动会、拓展训练、班级风采展、文艺比赛、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体育比赛等实践活动,融合党建主题,组织学生党员带头参与,发挥出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吸引更多大学生参加。在此过程中,除了要举办多种形式与内容的校内实践活动之外,还要整合高校资源,举办丰富的校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与区域内的敬老院或是贫困山区的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其中展开实践活动;主动与区域内的优秀企业展开交流合作,共同搭建起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深入企业进行实习与学习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上述活动的落实,丰富了党建育人的活动方式以及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党建育人目标。

3.互联网与党建一体化

现阶段,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为高校教育的优化展开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5]。基于此,需要在党建育人工作中融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党建一体化建设。在大学生党组织生活中,可以结合高校的现实情况,搭建起校内APP,组织大学生党员以及普通学生在APP内完成党建理论知识、时事热点等内容的学习,并在后台中依托线上计分技术的应用,对大学生党员的实际学习情况、积极程度做出统计与评价。避免党建学习活动受到空间限制的问题,通过展开线上组织生活会等形式,毕业生等无法准时到场参与的特殊学生群体也可以切实参加组织生活会,推动高校学生党建的升级。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以及“三全育人”均围绕着“如何实施人才培养”的问题展开讨论,两者表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当前的高校育人工作中,要以党建为平台,并切实有效发挥好“三全育人”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实现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升级。通过建设“互联网+”平台展开思想建设与引领、整合资源为协同体制的建设提供保障、依托多部门及多环节联动实现育人、着重提升基层学生党建水平、构建三个“一体化”育人模式等工作的落实,促进高校学生党建与“三全育人”工作的融合,推动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高校学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