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化模因在西方传播的适应与变异
2021-01-17杨玲玲李红绿
杨玲玲, 李红绿
(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南怀化418008)
引言
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人员、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了现代化技术支撑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侗族是历史较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独特的自然、历史与社会条件,侗族人民在建筑、服装、饮食、祭祀等方面创造了稳定、持久、鲜明的侗族民俗文化,其主要特征体现为注重整体感,具有仁爱精神和兼容性。
为了贯彻国家实施文化 “走出去” 战略,作为中华民族标识性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文化开始加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侗族文化在西方异文化环境中如何传播和生存逐渐成为文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模因论理论,剖析了侗族文化模因,积极探索侗族文化模因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传播和发展的策略。
一、模因论与侗族文化模因
人类文化的复制传播与人类繁殖传播具有相似性,都有基因复制的特点。然而,两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基因复制是单向的,基因传播方式中具有纵向的代际序列特点;而模因传播可以是双向的,即接收者接受模因后可以反过来感染模因本身。模因既可以在同代人之间传播,也可以由下一代感染上一代。
(一)模因论概述
模因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用来解释文化进化的规律。“模因” 一词来源于《自私的基因》 中的meme,意为 “文化资讯传承时的单位”[1]。因与基因传承具有相似性,中国学者何自然和何雪林将其译为 “模因”[2]。 《韦氏词典》 将“模因” 定义为“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散播开来的思想、行为、格调或习惯”[3]。从文化上来说,模因实质上是文化基因,以语言作为载体,通过模仿而传播,这种传播有利于语言及文化的发展。
在模因论发展过程中,Dawkins 提出模因只存在于人脑之中,必须具有遗传、选择和变异的特点[4];Dennett 则认为模因既存在于人脑中,也存在于物体本身[5];Blackmore 定义模因即是模仿传递[6]。随后,许多学者通过阐明模因的含义和规律建立了模因理论,并开展了跨学科研究和应用,如利用模因论解释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论[7]、人类的心灵进化机制[8]、翻译理论中的思想传播[9]等等。Blackmore 甚至提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模因可以驱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神经的发育”[6]。
(二)侗族文化模因概述
侗族文化模因内涵丰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持久性、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被异文化模因环境所选择。
首先,侗族文化模因的被选择是因为它具有整体性。侗族本身是一个非常注重整体感的民族,从古至今依旧保持着较强的集体凝聚力。因此,侗族文化具有明显的群体精神,其中体现最明显的是侗族的歌舞艺术以及侗族人民对鼓楼的依附感。侗族的歌舞艺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其群体性都表现得非常明显,其中又以 “多耶” 舞最为典型。多耶舞体现的是群体力量,众人相互挽手搭肩围成圆圈,载歌载舞,需要默契的配合,因此,多耶舞的舞台效果使人感到一种强烈的整体力量。
侗族人民对鼓楼的依恋在精神层面上也力证了其文化的整体性。鼓楼是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侗族人民以鼓楼为精神支柱,逢年过节皆在此举行各种活动,如赛歌、吹芦笙等。鼓楼还是寨内政治生活的中心,有重要事务需要商讨时,全寨人都会被召集到鼓楼决议。在鼓楼参与的文化、政治等活动,使侗族人民对本民族群体产生依附心理,也是对本民族归属感的重要表现。
其次,侗族文化模因也因其仁爱精神而被西方世界所选择。热情好客、尊老爱幼一直是侗族人民引以为豪的美德。侗族人民以家中有老人而自豪,把对老人的尊敬和赡养视为子女的天职,侗族谚语“家有老,是个宝” 直观体现了老人在侗族中的地位。
“茶三酒四” 是侗族待客的礼仪习俗,侗族人民普遍认为,客人来访,油茶至少要喝三碗,美酒要喝四碗,才算礼节周到。客人在家吃饭,要拿出家中最好的酒菜招待,让客人不枉此行。侗族的热情待客之道,极其诚恳真挚,闻名遐迩。
再次,侗族文化模因的兼容性也使其得以成为强势模因。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 “大杂居,小聚居” 的特征,各民族杂居在一起,势必会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侗族因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所以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仍能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对待外来文化时,侗族文化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吸收,依照当时需要,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融入、充实、丰富本民族文化。
二、侗族文化模因在西方文化环境中的传播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跨文化传播就是一种模因传播的过程,将一种文化模因在模仿过程中传递至异文化环境,使其在与以往环境不同的条件下准确复制和成功生存。模因的传播过程简略来说就是,模因在一个特定环境下被认知者接受,并在认知系统中加以理解、融合,最后在另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将模因再次进行传播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同化阶段
在模因传播过程中,模因必须具备以下特点:能吸引人的关注、容易被人理解、要与接收人的知识结构相容。在同化阶段,侗族文化模因需要具有鲜明特征,紧抓宿主眼球,被宿主理解和接受。以侗族大歌为例,其多为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歌曲,是侗民族儿女对自然、生活、劳动及爱情等的感情抒发。歌唱者嗓音清亮,因此在海外演出时获得 “在纯朴处表现出高度的优雅”“清泉般的音乐”[10]等美誉。
(二)传播阶段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跨文化条件下文化模因的传播,是模因繁殖和生存的必然条件和趋势。如在传播阶段,将侗族大歌最具代表性的曲目进行海外展演,能使受众深刻感知侗族大歌的独特魅力。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媒体对模因进行传播,可以有效扩大影响范围,提升被复制的可能性。制作以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影视剧、纪录片等并在西方传播,可以将对其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
三、侗族文化模因在西方文化环境中传播的适应策略
道金斯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影响模因生存能力:存续力、繁殖力、复制的忠诚度[8]。其中复制的忠诚度是指,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模因是否可以完全保持原有状态。文化模因在异文化环境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归化异化现象,以适应不同环境的生存要求,形成新的模因或者与其它模因相结合。这种现象与复制忠诚度应该如何平衡,是下文探讨的重点。
(一)文化模因的适应策略
文化模因要具有实用性,才能被大众认可,进而复制、传播、流传下去。要使模因成功复制传播,语言和文化信息就要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人们才会模仿。侗族文化作为新兴文化模因,要在西方文化世界中成为强势模因,需要提高模因本身被大众接受的认可度。为此,文化模因的适应策略可分为以下两点:
(1)归化策略
归化策略要求侗文化模因向宿主需求以及当地文化环境靠拢,用宿主所习惯的方式进行复制和传播。这一策略主要应用于传播初期,在接收者对侗文化模因陌生的情况下,充分照顾接收者的思维习惯。
以侗族多耶舞为例,“多耶” 最初是一种祭祀舞蹈,是侗族人民在祭祀先祖以及庆祝节日时表演的集体歌舞。这种在歌舞中体现的祭祀形式,在西方文化环境中是不容易被接受的。多耶舞在西方环境中主要是以舞台展演形式展出和进行传播,为了使初期接收者易于接受异族舞蹈的舞台效果,多耶舞在传播初期减少了许多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其表演形式以西方受众的喜好而做出了一定的改变,这就是典型的归化策略。
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部分词语存在复制障碍。如侗族饮食相关术语——粽粑,油茶等。这类词语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应当采用归化策略。在翻译过程中使用文化替代,让宿主对本不熟悉的模因进行理解,加深记忆。
(2)异化策略
异化策略则要求保证侗文化模因的高保真度,采取尽可能与模因本身相应的方式来传达模因的本质与内涵。其主要体现的是模因与当地文化环境的差异性和异域性。异化策略主要应用于传播中后期,接收者对侗文化模因有了一定了解后,对保真度的要求提高。这种策略有利于保证模因的传播。
部分侗族的多耶舞模因在传播中逐渐流行,也有部分模因在后期濒于消亡。其传播失败的教训主要在于受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部分多耶舞模因仅留存了标志性的歌舞形式与民族服饰,却丧失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其功能。而成功的多耶舞表演,更多注重的是传播舞蹈中所体现的本民族文化。通过异化策略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人们,符合模因接收者对文化模因的喜好。
不论是何种策略,都存在局限性。归化策略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交流,抹杀了侗文化模因自身独特的文化优势;纯粹的异化策略也存在一定弊端,会导致文化模因无法成功复制和传播,更甚者将使模因传播过程就此终结。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二者不可分割,我们应当在不损害侗文化模因本质内涵的前提下,保证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二)文化模因的延续性
作为文化的基本单位,新模因的产生和传播是文化变迁的基础,而新的模因是如何形成、如何传播的呢?Distin 认为环境对模因传播有较大影响[11]。模因传播与基因一样,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Distin 认为,在接收一个模因时,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模仿以及如何模仿。如果拒绝模仿,那么本次模因的传播过程就此停止;如果接受该模因,则会出现以下类型:
(1)模因的复制和删节
复制是指对模因的完全模仿,模仿前后两种模因含义和表现形式相同,不存在任何创新。侗族文化模因在西方文化传播过程中,对于文化中的本质特征采取的是复制。在保存侗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模因的模仿以及对西方文化环境的适应。而删节指的是接收者只对模因部分内容的模仿。因为有时模因的某部分信息会比其它信息更吸人眼球,这属于潜意识的删节。
以侗族的萨岁文化为例,萨岁是侗族最高的保护神,每逢大年初一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祀典礼。然而,这一模因在西方环境中很难生存下去。首先西方国家有着自己的信仰,想要改变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信仰是很困难的。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变,人们的思想不断变化,萨岁文化将呈现许多现代因素,不被西方文化模因环境接受是必然的。
(2)模因的重现和组合
重现是指同一模因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传播方式,而翻译是重现模因的典型方式。如侗族文化相关书籍的译本等,通过不同语言对侗族文化模因的表达阐述,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鸿沟,使模因能更好适应异文化环境,得到更好的传播并由此生存。
组合是指接受的模因与其它模因相结合,形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其条件可以是旧模因与新模因重新组合,或者舍弃各自部分模因内容后加以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模因,如侗族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舞蹈模因主要靠教授动作、靠记忆以及口授的形式传播,其表达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款会是侗族表现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形式,在款会的全过程中进行模因的组合,分别穿插各种舞蹈,调节气氛,增加活动中美的感受。这些都是侗族舞蹈模因的特色所在。
以上提及的模因模仿类型,将导致三种结果:第一,模因内容与复制前保持一致;第二,模因部分内容被保留,其余内容被舍弃;第三,模因与其它模因相结合,产生新的模因。以上的模仿类型可以存在于同一个模因传播过程中,接收者可以将模因进行复制删节后再与其它模因组合,或者仅仅只是复制或删节皆可。
四、侗族文化模因在西方文化环境中传播的变异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模因对文化的影响尤其重要。Blackmore 认为,文化的变异服从于模因本身的自然选择结果,即优胜劣汰。保留强势模因,弱势模因逐渐消失[6]。在文化模因复制与传播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会对原文化模因进行筛选和保留。因此,要保存侗族文化模因,对其进行合理的变异创新以符合西方大众要求是大势所趋。
(一)侗族文化模因的变异根据
道金斯认为,模因要实现成功复制和传播,需要具有遗传性、选择、变异的特点[1]。为了适应动态变化的异文化环境,实现侗族文化模因的成功传播,模因变异不可避免。以下两点为变异根据:
(1)保真度
模因的传播就是将模因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外一个宿主,这也是模因的复制规律。但在传播过程中,不论形态发生何种变化,模因始终要保持其固有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成功复制因子。侗族文化模因能被西方大众所关注,就是因为其鲜明、独特的民族特征,并且内涵本质具有普适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侗族多耶舞这一模因慢慢淡化了祭祀的功能,而逐渐成为一种侗族节庆的娱乐模式。模因中不适应现代科学环境中的祈神、娱神的功利作用已经逐渐消失(模因的删节),而更多地成为体现出人的精神世界和本质力量的民族歌舞,这是侗族多耶舞模因在西方环境中的变异体现。然而,始终不变的是多耶舞模因中所体现出的本质,将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内涵传统通过整齐一致的动作传递给所有接收者。
(2)适应性
由达尔文进化论演变而来的模因论认为,任何模因的生存都是以适应环境为基础,模因本身具有顺应环境的特点。为了让模因能够在不断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传承保留,模因的变异是顺应文化环境的合理改变。
侗族文化模因虽然以其鲜明特色受到关注,但在西方文化环境中,也存在与当地价值观不同的内容,无法令大众所接受。比如侗族大歌中所体现的“以歌替书” 的理念,传统社会中侗族人民认为读书读的好不如唱得好。另外,侗族人民依旧盛行的巫术内容,毋庸置疑它属于迷信的范畴。对于这类内容,要保证成功适应西方文化环境,其文化模因需要有所改变。
(二)侗族文化模因的变异内容
导致模因变异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是模因内部,模因本身存续力不足,一旦承载模因的大脑主人死亡,模因也就消失;二是外部环境,为适应不同文化环境和时代潮流而产生的模因变异。
(1)模因传播方式变异
在现代科技革命之前,侗族文化大多以口口相传、乡村教学等方式,小范围地传播。而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播侗族文化的方式多,范围广,不再局限于当地山区,开始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
根据Lasswell 提出的5W 理论(即传播者、信息、媒介、接受者以及传播效果)[12],侗族文化在异文化环境传播过程中, 传播媒介尤为重要。Schramm 提到,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13]。研究表明,侗族大歌演唱视频和增值文化产品所占比例普遍较高。其传播的主要媒介集中在网站和论坛这两种网络媒体,而普通侗族大歌介绍及歌曲音频内容则相对较少。究其原因,在西方环境中,音频这种传播方式缺乏画面感,受众无法直观地了解这一文化元素。新媒体时代,采用网络来实现侗族文化传播活动,画面感、现场感强烈,受众对传播内容有目的的介入和对这种媒介的主动参与,使其传播效果大大提高。当然,也要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渠道,满足不同模因接收者的需求。从长远来看,网络媒介将持续发展,侗族大歌文化模因在西方乃至全球的传播,要始终关注网络媒介的新形式,解决时空的局限,在考虑其可行性的前提下,推进侗族大歌传播与新形式的结合。
(2)模因传播内容变异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侗族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猛烈冲击和挑战。侗文化模因不再是历史上侗文化模因的简单复制,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其他优秀文化模因相结合,以得到补充和创新。以侗族大歌为例,以往主要通过组建民间歌队,逢年过节在村寨之间进行走访活动;另外,按照传统文化习俗,侗族大歌只能在鼓楼演唱。改革开放后,侗族大歌与西方音乐相结合,不仅有歌队走访形式,还有音乐剧、演唱会等独具舞台效果的形式。其海外展演的地点变成了舞台,如维也纳金色大厅、纽约卡耐基音乐厅等等。
结语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冲突屡见不鲜。在此大背景下,模因论的传播方式可以为民族文化在异文化环境下的传播和接受提供理论指导。侗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之一,为了更好地做好其在异文化环境中的传播,既要体现对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也要加强对文化的创新。对此,我们应采取 “文化自觉” 的态度,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既不要全盘西化也不要固执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