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辰州傩戏中的孟姜女形象探微

2021-01-17刘冰清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孟姜女傩戏

刘冰清, 赵 颖

(1.三峡大学民族学院, 湖北宜昌443002; 2.昆山市亭林初级中学, 江苏昆山215300)

对于中国人来说,“孟姜女” 这个名字已经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她与万里长城紧紧联系在一起,难舍难分。孟姜女故事源远流长、众说纷纭,几乎传遍了大江南北,其流传的形式(传说、戏曲、歌谣、诗文等)因地而异、因时而变。早在20 世纪上半叶,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就搜集整理了各种各样关于孟姜女的传说,并发表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①和《孟姜女故事研究》②两篇影响深远的论著。其后,又有诸如钟敬文、魏建功、刘半农、路工及饭仓照平(日本)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积极投身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产生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近年来,孟姜女故事的研究虽然有了新的进展,如黄瑞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1]、巫瑞书的《孟姜女传说与湖湘文化》[2]等,但仍未脱离顾颉刚先生的历史和地理两个系统的研究理论模式。在口口相传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孟姜女故事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从而使孟姜女也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湖南沅陵一带流传的《孟姜女》 戏本是辰州傩戏中极为重要的剧目之一,那么孟姜女又是以一个怎样的形象呈现在众人面前呢?本文拟对此略做探讨,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孟姜女之原型及演变

根据顾颉刚的研究,孟姜女的原型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中遵守礼法的齐国武将杞梁之妻。据记载:“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敞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3]公元前555年,齐庄公偷袭莒国,大将杞梁作为先锋,战死在莒国城下,齐兵把装载杞梁遗体的柩车运回都城。齐庄公在郊外遇到迎丧的杞梁之妻,便派人就地祭吊,却遭到拒绝。杞梁之妻认为,按照周礼,齐庄公应去家中祭吊,而不应在郊外就地祭吊。于是,杞梁之妻就以恪守周礼的形象流传开来,并受到了人们的称赞。战国中期,其形象在守礼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哀哭” 的特点。 《礼记·檀弓篇》 中就曾引曾子的话:“杞梁死,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4]从西汉到东汉,杞梁妻的“哀哭” 被不断放大夸张,从 “哭之哀” 到哭崩城、哭崩山甚至哭倒长城,其感情色彩极为浓烈。到了唐朝,孟姜女名字得以落实,其故事中也加入了 “寻夫送衣” 的内容。孟姜女被塑造为一个古代的 “思妇” 形象,其对丈夫矢志不渝的感情特点逐渐显露出来[5]。正如敦煌留存的唐代曲子词《捣练子》 中所言:“孟姜人,杞良妻,一去烟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6]

从明代开始,各地兴起了为孟姜女立庙运动,孟姜女传说也在各地更为广泛地流传开来。在口口相传的流播过程中,人们在 “孟姜女哭长城” 这一母题下,不断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讲述孟姜女故事,使孟姜女故事有了更多随意性而形成了不同的故事版本。在湖南,孟姜女的传说发源于澧州。明嘉靖十三年(1534),湖南巡抚林大辂修建了澧州孟姜女祠,名为“贞烈祠”。澧州人李如圭在其祠记中写道:“澧治东北二里许,有贞烈祠,祀秦节妇孟姜女也。按《澧州志》 载,秦时州有孟姜女者,适范郎。因始皇筑长城,范郎往供役。姜女于州嘉山之顶筑台以望,久而不归,乃不惮险远,亲往长城寻觅。今望夫台遗址尚存。……自秦历今,千余年,澧人称诵不衰,往往形之歌咏……”[7]据此,王泸认为孟姜女是秦时澧州人,范郎修筑长城,她就在嘉山筑台上远望,久久不愿归去,后此台被称为望夫台。此时的孟姜女形象不仅保留了坚贞不渝的特点,还受楚文化熏陶,打上了浓重的楚文化烙印,孟姜女被楚人奉为驱鬼灭妖的傩神[8]2-4。由于辰州傩戏所在的沅陵地区与澧州相邻,故而辰州傩戏《孟姜女》吸收了澧州孟姜女故事的诸多情节内容,可以说,辰州傩戏中的孟姜女形象即是在澧州孟姜女传说基础上的再加工。

二、辰州傩戏《孟姜女》 戏本概述

辰州傩戏主要盛行于湖南省沅陵县及其周边地区,因沅陵县历为辰州府④而名。这里自古以来巫风繁盛。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 记载:“辰素巫作神戏,搬演孟姜女故事。……里中习以为常。” 乾隆十年(1745)《永顺县志》 亦载:“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巫师唱演傩戏。至晚,演傩戏。敲锣击鼓,人各纸面一:有女装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 当时,演唱傩戏的巫师是从辰州请去的。可见,傩戏《孟姜女》 在清康乾时期已在辰州府治所在地沅陵周边被四处表演,广为人知。至今,沅陵县七甲坪镇境内酬谢傩神和演唱傩戏习俗依然盛行。

《孟姜女》 是辰州傩戏三大剧种之一,与《七仙女》 《龙王女》 并称为“三女戏”。 《孟姜女》 剧情较为复杂,往往要演出数日,包括《观花教女》《姜女晒衣》 《石州堂焚香》 《姜女下池》 《小团圆》 《姜女送夫》 《姜女望夫》 《鸿雁传书》 《姜女送衣》 《姜女哭城》 这十折。其角色众多,包括孟姜女、范杞梁、许员外、梅香、安人、安童等十几个人物。其中姜女因为性子刚烈,被奉为勾愿女神,并被认为是最灵验的地方保护神。还傩愿时,一般都会演唱一出《姜女下池》。家中经济条件好的,则演《孟姜女》 全本戏。当地流传着 “姜女未到愿未勾,姜女一到愿勾销” 的说法,可见没有姜女戏的还傩愿是不灵验的。

辰州傩戏《孟姜女》 先从孟姜女的出生开始讲起。孟姜女是澧州许员外夫妇酬神许愿后才有的女儿,取名为许孟姜,从小备受疼爱。夫妇二人按照世俗礼教的标准,教其为人处世。孟姜女长到十八岁,去石州堂烧香,向神灵许愿,祈求姻缘。回去的路上,因天气炎热,姜女下池洗澡,发现藏在树上的范杞梁,认为他是神灵为自己安排的夫君,想托付终身。但范杞梁因不愿为秦始皇筑长城而一路逃亡,属于 “戴罪之身”,就以种种理由拒绝孟姜女,但最终被其诚心所感动,二人私下结为夫妻。许员外得知女儿和范杞梁私定终身,极为生气,后在夫人的劝慰之下才接受了范杞梁。正当一切和和美美之时,秦始皇派来的差役诱骗孟姜女,抓住了范杞梁,将其押送回长城。孟姜女不忍离别,送丈夫至十里长亭。之后的三年,由于鸿雁仙人的帮助,范杞梁与孟姜女通了书信。孟姜女思夫心切,于是决定辞别父母万里寻夫,在丫环梅香、小厮安童的陪伴下,去长城寻夫送衣。不幸的是,当一行人到达长城之时,范杞梁已死,被埋在了长城之下。孟姜女悲痛不已,哭倒了北段城墙,以滴血认骨的方式,找出了丈夫的尸骨,最后一头撞死在城墙下。

辰州傩戏《孟姜女》 的唱词与巫师唱经念咒的传统格调十分协调,多为民间说唱的七言体,其中还不乏一些当地俚语,生动明确,朴素亲切,流畅顺口,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三、辰州傩戏中的孟姜女形象

辰州傩戏中的孟姜女形象,延续了澧州传说中的贞烈特点,但在一些细节上有补充、优化,逐渐成为了群众信赖的勾愿傩神。

(一)坚贞不渝

唐代女子训诫书籍《女论语》 中言:“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9]在古代人眼中,一位受人尊敬、有好名声的女性,至少要做到对丈夫忠贞,遵守妇道。孟姜女的形象之所以能够在很多地区深入人心、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孟姜女对范杞梁始终如一的感情,其坚贞不渝的品格令人感动。辰州傩戏对孟姜女的这种品质进行了生动细腻的刻画,这主要反映在《姜女送夫》 《姜女望夫》 《姜女寻夫》三折戏中。

《姜女送夫》 这一折戏的主要内容是范杞梁被修长城的官差抓住,押往长城,孟姜女一路送夫十里长路。在 “送夫” 中,孟姜女眷恋的泪水从未停过,可见其对丈夫的深情。二人 “一里转门东”“二里转门西”“三里城门外”“四里隔丘田”“五里到桥头”“六里人字桥”“七里广字坡”“八里到雪山”“九里岩子岗”“十里到长亭”。风景一直在变,但是孟姜女的 “颗颗珠泪”,在走过一里时“撒向胸”,二里时 “洒落地”,三里时 “掉下来”,四里时 “洒胸前”,五里时 “往下流”,六里时 “往下抛”……直到九、十里时,眼泪都要流尽了,只剩下 “泪汪汪”。眼泪从 “洒” 到 “流”,从 “流”到“抛”,从“抛” 再到抛不下来,只能“汪” 在眼中打转,孟姜女这一系列的变化,范杞梁看了也心中不忍,在十里长亭告别时,竟也 “四眼双方珠泪淋”。

《姜女望夫》 这一折戏讲述了孟姜女在送范杞梁离开后的三年里对丈夫的思念,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古代 “思妇” 形象,表现出孟姜女对范杞梁不变的爱意。而这种始终如一的感情,是通过别人夫妻的恩爱圆满与自己孤身一人的状态进行对比来展现的。比如下面这段姜女的唱词:

奴夫筑城整三年,杳无音信回家园。

望夫台上遥观望,双流眼泪湿衣衫。

正月望夫是新年,朝思暮想夫未还。

别人夫妻同过节,奴和范郎各一天。

二月望夫是春分,家家户户忙春耕,

两眼望穿夫难见,一根独木不成林。

三月望夫三月三,扫青挂白祭祖先,

只望夫妻同穴葬,谁知隔了万重山。

四月望夫是立夏,换工打伙把秧插,

奴家插秧无帮手,朝也插来暮也插。

五月望夫是端午,龙船花鼓往上游,

别家欢饮端阳酒,唯我饮酒难下喉。

六月望夫六月六,前年今日配丈夫,

想到当年望夫日,满腔珠泪往下流。

七月望夫是中元,荤牲酒礼接祖先,

奴家一人过月半,思想范郎泪不干。

八月望郎是中秋,人人欢喜我独愁,

范郎一去无音信,常怀挂念几时休。

九月望郎是重阳,好似织女望牛郎,

别人欢饮重阳酒,唯有儿夫苦筑墙。

十月望夫正立冬,范郎一去影无踪,

想是前生未修到,今日夫妻各西东。

冬月望夫雪花飘,望夫不到好心焦,

天寒地冻衣衫薄,苦了范郎受煎熬。

腊月望夫是大寒,望夫望得两眼穿,

只想同饮过年酒,谁知夫妻不团圆。

望了一年又一年,望夫不到是枉然,

燕子衔泥空费力,另作计划找夫还[10]。

在正月新年、五月端午、七月中元、八月中秋、九月重阳等传统节日,别人家的夫妻都是成双成对,而孟姜女和范郎却是相隔两地,只能 “人人欢喜我独愁”,两者对比之下,难免会勾起孟姜女对范郎的思念;在二月春分、四月立夏之时,别人家是齐心协力忙春耕、插秧苗,孟姜女却是 “一根独木不成林”“插秧无帮手”,表明范郎不在身边所造成的影响已然不仅仅是精神上的痛苦,在生活中也造成了不便。孟姜女越是需要范郎,对于范郎的思念就越深重。而这种精神和现实双重压迫下的生活,孟姜女不只是经历了一年一个轮回,而是整整三年三个轮回。这三年里,因为范郎不在身边而不断累积的思念,都演变成了孟姜女对范郎绵绵不绝的情感动力,促使她踏上了万里寻夫的道路。

在《姜女寻夫》 中,孟姜女辞别了父母,带上丫环梅香和小厮安童,翻山越岭,为丈夫范杞梁送衣,希望能见上范杞梁一面,以解相思之苦。在寻夫的路途中,孟姜女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经过了可怕的猛虎村和白蛇村,长途跋涉一整天后却找不到可以歇脚的旅店,分不清前往长城的道路……但她始终坚持着最初的信念,怀着对范郎不变的情意,正如她在出发寻夫前的唱词:

“一心要往长安去,要与范郎再团圆。寻到范郎同回转,许家烈女万代传,当着爹娘盟誓愿,千山万水找夫还,找不到范郎不回转,死在他乡儿心甘。”[10]200

此时的孟姜女,已经自认为是 “烈女”,甚至说出了 “找不到范郎不回转,死在他乡儿心甘” 这样的誓言,可见其心之坚,其念之深,其坚贞不渝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才华横溢

辰州傩戏中的孟姜女有许多新的细节描写,她不再只是一个念夫哀哭的单薄人物,与之相反,她精通刺绣,博古通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才女,人物形象由此也变得更加的丰满。

1.精通刺绣

在古代,优秀女性除了要遵循礼教,以夫为纲,操持家务以外,还要有能让人另眼相看的才华。孟姜女作为人们心目中的优秀女性,精通刺绣。在《观花教女》 一折中,孟姜女会绣的东西,已经不再局限于一般女性会绣的花草树木。比如这段许员外和丫鬟二人夸赞孟姜女绣工的唱词:

丫(唱):绣个铜匠——

许(唱):绣个铜匠真苦命,天天坐的矮板凳。打把牛尾锁忘记开洞门,一世莫想把腰伸。

丫(唱):绣个铁匠——

许(唱):绣个铁匠毛国真,杨戬打刀救母亲。铁匠婆儿长得狠,瀛台祖师下凡尘。

丫(唱):绣个漆匠——

许(唱):绣个漆匠黑良心,四两他就充半斤。打个风筝把他请,打对花瓶去送神。

丫(唱):绣个木匠——

许(唱):绣个木匠手艺精,一把板斧四五斤。一路砍来心中闷,吊线好像郑子明。

丫(唱):绣个雕匠——

许(唱):绣个雕匠雕影身,雕的菩萨灵得很。

雕的大二与三神,修福积德救良民。

七十二行手艺精,行行里面出能人。

老夫观花观不尽,花本收拾笼箱存。

红纸包来绿纸捆,莫让花本上灰尘。

花本拿去色色新,才说我儿是灵性人[10]。

在这段唱词中,可以看出孟姜女即便是绣 “能工巧匠”,也能分门别类,绣出不同的花样,绣出铜匠、铁匠、漆匠、木匠等不同类型的工匠来,并且与一些神话故事相结合。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刺绣者精湛的绣技,更需要其具备一定的知识、洞察力。可见孟姜女的绣工之超绝,能力之显著,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2.知识渊博

在辰州傩戏中,孟姜女除了绣技极佳以外,知识储备量也极为惊人。在《姜女下池》 一折中,孟姜女想要和范杞梁结为夫妻,范杞梁却处处刁难她,不断给她出难题。他的唱词中涉及四书五经、神话传说、周易八卦等内容,但孟姜女都一一做出回应。从孟姜女的唱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姜女“孝经通,四书熟”,懂得 “自古知己能知彼,百战才能够百胜” 的道理,也识得 “三眼二郎是杨戬,三尖宝刀道法全”,在熟练运用各种典故的基础上,还能拐着弯地用方言笑话范杞梁,逼得他唱道:“站在池塘把话禀,姜女不要乱骂人。” 可见,孟姜女的才华已然压范郎一筹,这较之于最初孟姜女传说中的形象,要显得更为具体生动。

(三)敢于反抗

辰州傩戏中虽然详细地补充了孟姜女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等情况,给人一种知书达礼、温婉可人的大家闺秀印象,但在人物塑造上又不同于一般的大家闺秀,而是充满了睿智、有主见、敢爱敢恨,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比如在《石州堂焚香》 这一折中,孟姜女遇到了丑角茄保,茄保垂涎于孟姜女的美貌,欲诱骗霸占她,但孟姜女并不为其所动,而是反唇相讥,一个敢于反抗恶势力、懂得保护自己的女性形象顿时跃然纸上,具体如下:

丑(唱):

不要急来不要忙,开言叫声许孟姜,

男大须婚女须嫁,青春年少好招郎,

你今若是不嫌弃,就在庵堂配成双。

许(唱):和尚说话理不祥,把奴比作下等娘,

奴家虽是乡间女,也知三纲和五常,

你今本是出家人,三皈五戒切莫忘,

出家慈悲来常念,莫做违条犯法郎。

丑(唱):大姐说话太无情,我把实话对你论,

看你容貌不非轻,佛祖一见也动心,

我比龙来你比凤,龙凤相配两成亲,

我劝大姐依从了,逍遥快乐过光景,

若是再三不依顺,量你插翅难飞腾。

许(唱):左思右想好伤心,大骂和尚不是人,

奴是高门大户女,岂肯让你乱胡行,

倘若长老知道了,叫你性命活不成,

好好放奴下山去,愿你步步上青云。

……

许:听一言来怒气生。

丑:开口怒气声,闭口怒气生,敢莫打我不成?

许:无有打人之手。

丑:一不打,二不骂,所怒何来?

许:听到!昔日鲁男子闭门不入,柳下惠坐怀不乱。

汉关公弃祝代旦,伯夷考去把情贪[10]。

从唱词中可以看出,丑角茄保明显是狡猾而险恶的,他对孟姜女软硬兼施,先放低身份,诱哄她“青春年少好招郎”,见孟姜女不吃这一套,立刻又换了一副 “若是再三不依顺,量你插翅难飞腾” 的威胁嘴脸。但孟姜女面对这样的茄保,不但没有唯唯诺诺、不知所措、退缩不前,与之相反,她为了维护女性的尊严,敢于反抗茄保的恶行,盛怒之下,先以三纲五常等人伦道德痛斥其无耻,又以寺庙长老的颜面作为警告要求其放过自己,还在墙上题诗一首来揭示其恶行:“和尚心不良,调戏许孟姜,有日招夫主,火焚石州堂。” 整个过程步步为营,有理有据,最后一句诗中甚至还沾染上了一丝复仇的痛快,其看似柔美的外表下增添了一抹敢爱敢恨、自立自强的女性色彩,令人佩服。

(四)勾愿傩神

和传说故事中的孟姜女形象不同,由于受到沅陵地区巫傩之风的浸润,辰州傩戏中的孟姜女逐渐从一个传说人物演变为一个勾愿傩神,当举行与还傩愿相关的仪式时,就必须表演傩戏《孟姜女》。在沅陵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一到愿勾销。” 可见,孟姜女已经成为傩神,在辰州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比如为小孩子举行“度关”⑤时,就需要表演辰州傩戏《孟姜女》 中的一折戏《姜女下池》。 《姜女下池》 主要讲述了孟姜女因天热下池洗澡,偶遇范杞梁并与之私定终身的故事。根据孙文辉先生的研究,孟姜女下池洗澡与中华古俗 “祓禊” 有关,即通过净身来除灾去邪,洗去不祥征兆[11]。其相关唱词如下:

三仙王母齐来到,同吾姜女洗关煞。

姜女洗了小孩头,关煞清除免忧愁。

姜女洗了小孩脸,三十六关永不患。

姜女洗了小孩手,拿着金银堆北斗。

姜女洗了小孩脚,步踏云梯能拜阁。

姜女洗了小孩身,入阁拜相为公卿。

一身四体都洗光,小孩一生得安康。

魁星爷爷早来降,珠笔点下状元郎。

你把小孩抱回房,福也长来寿也长。

三宫门外烧香纸,前生父母转回乡。

小儿关煞已洗清,下池依然归正本[10]。

从这段唱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孩子 “度关”,需要孟姜女为其洗去“关煞”。在洗去“关煞” 的同时,孟姜女以一种神的姿态给予小孩相应的祝福,比如 “拿着金银堆北斗”“入阁拜相为公卿”“小孩一生得安康”,都是希望小孩以后能够富贵、健康、有出息。若是没有孟姜女为其洗浴除灾,那么这个仪式就不算真正完成。

孟姜女不仅以勾愿傩神的形象被民众所供奉,其在辰州傩戏《孟姜女》 中本身还是一个敬神信神的形象。这一特点,在她和范杞梁的结合上,反映得尤为明显。在《姜女下池》 中,范杞梁虽然与孟姜女有缘相识,但是站在他的立场上来说,命运已经把他变成了一个亡命之徒,朝不保夕的生活让他不敢对美丽的孟姜女产生非分之想。因此,两人能走到一起,是孟姜女占据了主动权,主动追求范杞梁的结果。

孟姜女在得知范杞梁的悲惨遭遇以后,依然决定要嫁给他,并不只是因为对其一见钟情,在她看来,这更是神灵的指引。在初遇范杞梁,还未问询其身份时,孟姜女的第一反应是后悔 “今日不该下池塘”,希望范杞梁能够“调过面来避个相,让奴上岸穿衣裳”,并未想到因为被其看到赤身裸体的样子,贞洁有失,就要以身相许,结为夫妻。在辰州傩戏中,孟姜女的唱词是这样的:

“猛然心中一想定,石州堂内把香焚。曾对神灵明誓愿,依靠神圣招夫君。今日下池来洗澡,突然树上有藏人,莫非神圣有显应,就是姜女对头人。”[10]

此时,孟姜女对于范杞梁的态度是怀疑的,因为在此之前她曾去石州堂上香、敬神、抽签,签中言:“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成亲不久日,依然两离分”,所以她预感到这是冥冥之中神灵给出的安排,但并不确定。而在仔细询问过范杞梁的身份以后,孟姜女是 “暗地细思量……果然神灵有显应,定是对象儿夫郎”,一个“果然”,一个 “定是”,反映出孟姜女已经认定范杞梁就是自己的丈夫,但唱词中只字未提她的爱慕之意,而是因为 “神灵有显应”。孟姜女对于神灵的尊敬和信任,使其对范杞梁进行了大胆追求。在范杞梁以各种理由拒绝的过程中,孟姜女见招拆招,“一见范郎软了心,花言巧语哄郎君”,成功说动了范杞梁,与之结为连理。

而敬神信神的孟姜女,自然也得到了神灵的护佑。在孟姜女和范杞梁分隔两地时,她得到了鸿雁仙人的帮助,鸿雁仙人为两人互通书信;孟姜女千里迢迢为夫送寒衣的途中,得到了观音和财神的帮助(观音在她找不到旅店时扮作老妈妈,为其提供休憩之所;财神爷赶走了恶虎,为姜女一行人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最后,当孟姜女得知丈夫已经死去,尸骨葬在城墙之下,她无可奈何地唱道:“还望神圣多保佑,生死让我见夫君。” 神灵始终未曾现身,但在孟姜女祈求之后,北段城墙竟出现了 “一齐崩” 的景象。在人们看来,也许正是因为孟姜女对于神灵的尊敬与信任,得以感动神灵,从而有资格位列辰州傩神之中,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还愿女神。

四、结语

孟姜女故事作为一种口头传说,在它的传播过程中,自然会因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而演化出各种异文。但无论如何变异,这些变异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完全不顾及原来故事的情节结构而另编一个话题。正如刘守华先生所言 “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万民众时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对稳定特征就叫传承性。”[12]显然,辰州傩戏《孟姜女》 戏本就是孟姜女传说故事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祭祀礼仪等融为一体的结晶,其剧情内容、具体情节方面表现得更为细致动人,更富于情趣和传奇色彩,这与当地民众的情感需要、某些母题叙事逻辑以及自身解释的需要等有很大的关系。从辰州傩戏《孟姜女》 内容 “节点” 来看,与其他地方流传的孟姜女故事也存在着一定的传承、交流、影响和渗透的复杂关系,故辰州傩戏中孟姜女形象依然是以贞烈为最主要的特征,只是在人物神话色彩的基础上与酬神还愿进一步发生关联,并有一套完整的演出机制和仪式习俗,成为酬神还愿的勾愿傩神。从这点上来说,辰州傩戏《孟姜女》 承载着丰厚的地方历史文化底蕴,使孟姜女传说具有了更多的在地化意义。

注释:

①此文原载1924年11月23日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第69 号,后收入1928年4月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

②此文原为《古史辨自序》中删去之一部分,后收入1927年1月《现代评论二周年增刊》。

③如钟敬文的《广东海丰的孟姜女传说》《福老民族的孟姜女传说及其他》,魏建功的《祀梁妻姓名的递变与哭崩之城的递变》,刘半农的《敦煌写本中之孟姜女小唱》,路工的《孟姜女万里寻夫集》,饭仓照平的《孟姜女故事的原型》等。

④沅陵县自隋开皇九年(589)“首置辰州处蛮”,唐、宋、明、清因之,一直是辰州府治所在。

⑤“度关”仪式是流行于沅陵地区的一种傩仪,其目的是为了给年幼的孩童去除灾厄,祈求平安。

猜你喜欢

孟姜女傩戏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孟姜女哭长城
文旅融合背景下宁都傩戏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策略
软陶傩戏面具
孟姜女哭长城?
中国戏曲活化石千年“非遗”傩戏
《孟姜女哭长城》缩写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江西傩戏符号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