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传播视野下苗族歌鼟助推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2021-01-17石光辉
石光辉, 张 斌
(怀化学院, 湖南怀化418008)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在全球化时代,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中国都是努力以“大国、和平、友好、文明与和谐” 的形象呈现给世界的,但由于国情、民族文化差异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国的误读和歪曲。苗族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歌鼟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和音乐价值,是建构良好中国形象的重要元素。
一、全球传播时代苗族歌鼓登助推良好中国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
全球传播时代,良好的国家形象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正面的国家形象容易得到世界的认同和接纳,为本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负面的国家形象会使人们对这个国家及民众的认知和评价带有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敌对性、排斥性,或形成刻板印象,使其失去许多合作和发展的机会。
(一)多维性的国家形象与中国良好国家形象建构目标
国外关于国家形象的代表性论述有:国家形象是 “关于某一具体国家的描述性、推断性、信息性的信念的总和”[1]。“国家形象是个人对某一个国家的亲身经历、领悟、观点、回忆和印象的总和,它包括个人对这一国家的情感和审美。”[2]国内学者则普遍从综合实力和全面影响力的角度对国家形象进行了新的思考:国家形象是 “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3]305;“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4]25;“国家形象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是一个完整有序的整体结构”[5];“国家形象的塑造应该全面体现国家独具的价值观、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文化历史资源、国民素质等等”[6]。
众多学者提出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内涵与目标应致力于树立 “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 和 “和谐中国的国家形象”。这些观点更多的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妖魔化中国的 “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 等而发的,是应对性的解释性的定位,缺乏民族自觉、自主和自信的精神。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需要有更多的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费孝通在阐述 “文化自觉” 时提出 “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7]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时代发展和历史使命高屋建瓴地提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8]“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友好负责任的现代大国形象既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情,也是我们建设的目标。
(二)苗族歌鼓登积极的文化内涵助推良好中国形象建构的意义
历史发展过程中,华夏大地上的56 个民族共同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在一起的56 个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统一而不能分割,各民族在中国伟大历史进程中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的今天,作为中华民族有机组成部分的苗族,积极参与良好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既是其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也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担当。
(1)苗族歌鼟的积极文化内涵与其所折射的良好中国形象
苗族歌鼟是流传于湘黔两省交界之地锹里一带,用当地方言 “酸话” 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民间合唱歌曲,其内容可分为盘古歌、生活歌、祝寿歌、情歌、婚礼歌、三朝歌、地理歌等,涵盖了苗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苗族歌鼟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1.独特的多声部复调音乐艺术
歌鼟的音色纯朴天然、婉转悠扬,歌鼟的旋律优美流畅,歌鼟的节奏舒缓绵长;在音乐本体的形式美方面,歌鼟的和声层次分明、结构对称、调式统一。王育霖在阐述歌鼟的艺术美时指出,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民歌合唱,“采用的是层层递进、鼟鼟叠加的方式,从低音到高音、从轻音到重音,通过一层层的铺垫,最后形成丰富的声部组织。”[9]苗族歌鼟与侗族大歌构成了中华民族复调音乐双璧。法国前文化部长米歇尔·居伊曾高度评价中国民族复调音乐是“清泉闪光的音乐,在世界上也罕见。” 苗族歌鼟和侗族大歌在国际的传播、展演,改变了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错误观点。
2.和谐与和平共处的文化思想
苗族歌鼟是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它是苗族人民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模仿大自然声音逐渐演变而成的。苗族歌鼟渗透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其独有的文化现象。歌鼟在声部结构安排上非常注重均衡美,苗族歌鼟 “层层叠叠的声部就似那层峦叠嶂的山脉,协调的和声更加衬托出声音的优美,宛如天籁之音”[9]。“天人合一” 的和谐美是苗族歌鼟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最突出的思想特征。苗族歌鼟包含的和谐思想和传统儒家文化推崇的礼乐治国思想一脉相承。苗族歌鼟对自然的和谐追求也深刻地体现在苗族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和与其他民族的和平共处上。“锹里苗、侗、汉民族以歌鼟为纽带,实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在歌鼟文化共享、文化认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勾画了一幅又一幅生动和谐的画面,他们是社会民族和谐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的活体见证。”[10]
3.友善好客与团结合作精神
苗家好客,客人来访,会在村寨门口奏响芦笙以歌相迎;苗族歌鼟中的酒歌调、茶歌调、饭歌调和烟歌调都是与热情待客联系在一起的。苗族同胞家里来了客人,村里每家每户都会拿出美酒、做好美食、摆好“龙头宴” 一起来热情招待客人。
从歌鼟的演唱形式来看,“多声部的演唱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低声部领唱,高声部尾随而进入‘领合’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如山歌调);另一种则是一人讲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集‘讲、领、合’为一体的演唱形式(如担水歌调、茶歌调、饭歌调)等”[11]。参与歌鼟演唱的人员众多、阵容庞大,在演唱中虽有指定的领唱,但无伴奏和指挥,要使演唱相互协调、连贯一致,特别需要演唱者之间的内部团结和心灵默契。苗族歌鼟的成功演唱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团结合作精神。
在发源地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锹一带,歌鼟主要用 “酸话” 演唱。“酸话” 的形成与当地苗、侗、汉等民族杂居交融分不开,是一种深受苗、侗民族语言影响的汉语变体,语音很多和地方方言类似。苗族崇尚“饭养身、歌养心”,体现在歌鼟和锹里一带苗、侗、汉等民族和平杂居、交融发展的精神,折射着中华民族友善好客团结合作的伟大思想。
4.不畏强权、敢于抗争与积极进取精神
著名的民族史学家格迪斯研究山地民族时感慨,“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民族。” 苗族歌鼟中关于苗族历史的诉说中表明,苗族历史上经历了由北到南,由东到西的五次大迁徙,每一次大迁徙背后都是对外来压力和剥削统治的勇敢抗争。
走进湘黔桂边区的苗乡侗寨,在优美的歌鼟声中,你很难将当前的和谐共处与历史上的泣血抗争联系起来。“苗人民间谚语有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之说,苗族历史学者伍新福曾经感叹:苗族起义和反抗事件之多,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12]历史上,苗族人民不畏强权,敢于抗争;但苗族又是非常讲道理和崇尚礼节的民族,这在歌鼟里有着鲜明的体现。从近代历史发展来看,只要民族政策科学,苗族人民就能够自觉地融入中华民族伟大的革命与建设中,并做出卓越的贡献。
历史上,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山危谷,生存条件恶劣,但是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敢于同恶劣环境做斗争,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苗族歌鼟贯穿于村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极少部分在特殊场合演唱的歌曲,苗族歌鼟的演唱都体现出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苗族歌鼟助推建构良好中国国家形象的意义
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等 “软性要素” 更容易被接受,发挥的作用更大。苗族歌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其科学有效的国际传播对建构负责任、有担当的现代中国大国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1.国际误读与歪曲的消解
近代中国,在西方他者眼光中,中国是弱国弱民的形象。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得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世界范围有了巨大的改观。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西方国家基于狭隘的民族利益大打意识形态牌,使得“中国威胁论” 和“中国崩溃论” 一时甚嚣尘上。
苗族歌鼟蕴涵着优秀的文化特质,有 “民歌奇葩”“民族瑰宝” 和 “天籁之音” 等美好称誉,2006年,苗族歌鼟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歌鼟盛行的三锹一带苗寨内部和谐,与周边民族关系融洽,这与歌鼟的传唱,潜移默化浸润人心有着很大的关系。苗族歌鼟这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功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精神,是对西方某些国家污蔑与歪曲的有力驳斥。
苗族歌鼟蕴涵着 “天人合一” 的和谐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这些和谐思想的全球传播能够有效消解西方社会妖魔化中国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
2.责任与担当意识的构建
一个国家只有心系全球和人类,在引领和推进全人类社会福祉中勇于担当和奉献,才能够真正为他国理解和认同。在国家形象建设中,除了要做好消解工作,更应该提高自主意识,向世界袒露我们的真诚、责任与担当。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与池田大作讨论世界的和平与统一问题时,对中华民族文化寄予了很大希望,“恐怕可以说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13]289。这既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一种历史的责任与担当。
在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上,儒家文化深刻地影响着苗族歌鼟的产生与发展,苗族歌鼟文化中蕴含的乐观积极向上精神与 “天人合一” 的和谐思想既是我们社会实践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立足中国、胸怀全球的理想追求。全球传播时代,做好苗族歌鼟的全球传播工作,可以向世界很好地展现中国的责任与担当,消除他国的误解与歪曲,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发展机遇。
二、苗族歌鼟全球传播现状
苗族歌鼟的传唱主要集中在湘黔两省交界之地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锹里一带,历史上,地理的偏僻和社会的封闭使得苗族歌鼟能够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但同时,由于对外传播的缺少,苗族歌鼟是藏在深闺人未识,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价值。
(一)苗族歌鼟对外传播的历史成绩
好酒也怕巷子深,多年来,苗族歌鼟养在深闺人未识,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的主体意识得到极大提高,民族交流日益频繁,苗族歌鼟也陆续被一些专家学者发现。1951年,程云在民间音乐采风基础上改编完成的歌鼟作品《炉边合唱毛主席》,使得歌鼟闻名全国。随后,王安国多次深入锹里写出《六声部之谜》;吴宗泽等撰写了关于歌鼟的《调查报告》;樊祖荫的《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 一书有一个章节专门重点介绍了苗族歌鼟。苗族歌鼟还被著名音乐大师贺绿汀和白诚仁称誉为 “民族瑰宝”“天籁之音”“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活化石”。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苗族歌鼟更多地走出村寨,走向世界。1986年,以苗族歌鼟中 “坐地歌” 曲牌为基础创作的《醉了苗乡》 在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中,先后获省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1987年, 《醉了苗乡》 在波兰参加了第六届索斯诺维茨国际民间歌舞联欢节演出,获得满堂喝彩。2006年,苗族歌鼟成为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为契机,结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苗族歌鼟积极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2006年到2007年,苗族歌鼟连续两年应邀参加了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和华夏清音中国民间音乐展演。2008年,苗族歌鼟参加了北京奥运会演唱。2009年5月,苗族歌鼟队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 “民歌·中国”栏目组,进行为期一周的系列展播。2010年2月参加湖南卫视和中央电视台比赛获银奖。2010年12月,在北京,以歌鼟为故事主线的首部苗族原生态电影《锹里奏鸣曲》 举行了首映式,影片的成功传播既帮助苗族歌鼟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苗族歌鼟。2011年12月苗族歌鼟在中国台湾交流展演。2012年9月和2014年3月,苗族歌鼟在湖北武当山和广西柳州参加民间音乐汇演,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2014年12月,苗族歌鼟随 “湖南文化走进泰国” 在曼谷诗丽吉王后国家会议中心大放异彩,其担水歌调、酒歌调、茶歌调的精彩表演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2008年,国家命名靖州为“中国苗族歌鼟之乡”,命名地笋苗寨为“中国苗族歌鼟基地”。这些都为苗族歌鼟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苗族歌鼟全球传播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锹里” 地区苗族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流行文化的渗透,使传统歌鼟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迅速萎缩;老一辈歌师的离世,也使得歌鼟的传承人逐年减少,当地年轻人对歌鼟兴趣的日益淡漠,苗族歌鼟面临着被外来现代文化同化、濒临失传的危险。
1.苗族歌鼟“去生活化” 问题
“个性化和不可复制性是原生态民歌的生命力所在。”[14]苗族歌鼟源于生活,融入生活,是一种基于生活的苗族独有的本真性文化,但是随着村寨年轻人外出打工以及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歌鼟的原生态传承日益弱化,更多地呈现为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原生态和个性化的消退是目前歌鼟保护与传承以及其价值功能实现的最大问题。申茂平研究侗族大歌时指出,“传统的大歌正在舞台的诱惑中,剥离出侗家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个人谋生的手段、旅游开发的资源和他者眼中的民间艺术。”[15]目前,同处于这一大区域中的苗族歌鼟也存在这种生存发展困境。
2.传承人的文化自觉不足、传播资金设备短缺与全球传播人才的稀缺
就苗族歌鼟的传承来看,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村民的知识和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歌鼟对外传播的主体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变。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除了一些列入各级传承人目录的歌师和部分村民外,大多数村民对自身优秀文化认识不够,对本民族文化不自信,传承与传播的积极性不高。
另外,要做好歌鼟的全球传播,需要一定的高科技设备,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这些都是制约苗族歌鼟对外传播的重要因素。同时,建立苗族歌鼟的活态保护区,原生态地展现歌鼟的真实魅力,也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
全球传播面对的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际公民,这就要求有高素质的对外传播人才和传播自觉。因此,传播者既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洞悉和准确的把握,同时又要了解他国他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接受心理,更要熟悉跨文化译介、编码和传播工作。这些严重制约了苗族歌鼟全球传播的效果。
(三)全球化时代为苗族歌鼓登对外传播提供的良好机遇
1.传播主体 “文化自觉” 意识的提高增强了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意义愈显重要。吉登斯提出“我们必须要从文化角度来关注全球化的到来”[16]15。亨廷顿指出,冷战结束,文化认同将取代意识形态的划分作为全球政治的重构标准。约瑟夫·奈从“文化软实力” 视角论证了文化建设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重点提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全球化时代对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对文化自信的广泛追求,为苗族歌鼟的全球传播营造了积极的外部环境。在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深刻认同基础上,随着苗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的提升,对外传播歌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有极大的提高。
2.国家强有力的文化政策有力地推动歌鼟的全球传播
全球化时代,党和政府对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软实力越来越重视。国家的三个五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都提出要大力支持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明确规定:“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在国家良好政策的推动下,苗族歌鼟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目前,歌鼟原生地已经成立了县级保护领导小组,出台了系列发展措施。首先,成立了靖州 “喜盈门” 苗族歌鼟艺术团,举办了苗族歌鼟传承人培训班。其次,在四月初八苗族姑娘节和七月十五苗族芦笙节中举办歌鼟研讨会,邀请湖南省苗学会专家和其他学者实地考察歌鼟表演,加强学理研究。再者,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苗族歌鼟已经正式列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课程,2008年, 《苗族歌鼟》 纳入怀化学院音乐舞蹈系音乐学专业合唱教材内容。
3.媒介技术发展打造了苗族歌鼟传播新平台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提升、新媒体和移动终端的不断涌现,极大地拓宽了苗族歌鼟的传播途径,也为歌鼟的对外传播和全球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酉时时间天黑了,打开网络进群内,群内山歌闹忙忙,逗了几多人思量……”这是湖南日报《靖州巧用互联网传承苗族歌鼟纪事》报道中描述的场景。苗族歌鼟省级传承人龙景平感慨,随着苗族歌鼟在网上流行,几乎失传的 “天籁之音” 又渐渐兴了起来。
三、苗族歌鼟的全球传播助推国家形象建构的策略
(一)提高民族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营造歌鼟讯息“本真” 的文化环境
1.从全球传播战略高度来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关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费孝通强调,“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7]。苗族歌鼟要做好对外传播,首先需要增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意识,只有对歌鼟的文化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准确掌握,才能做好科学有效的对外传播。另外,在全球传播中歌鼟的传播主体还应该从全球战略高度来主动出击,通过积极精准传播,全面消解国际社会的歪曲和误读,从而建构正面的良好的中国形象。
2.积极营造确保歌鼟传播讯息 “本真” 的文化环境
从传播的过程来看,讯息是第一位的,讯息的本真是确保歌鼟传播效果的基础。当前苗族歌鼟舞台化和艺术化非常严重,逐渐脱离了其民族生活的本质和本真。因此,要真正实现苗族歌鼟在全球传播中助推良好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目标,首先要做好对歌鼟原生地的保护工作,努力恢复歌鼟生命源泉的原生态环境,实现苗族歌鼟发展的可持续性。
龙景平在《对苗族歌鼟传承的实践与思考》 中提出,要从 “原生、次生和再生” 三个生态层次做好苗族歌鼟的传承工作。原生态民歌是次生态和再生态的母本,并为后两者提供了传播的基础。次生态传承在苗族歌鼟发展中具有拓宽范围的意义,有助于更广范围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再生形态传承,能使苗族歌鼟‘变种’和升华,让全国各地的广大音乐爱好者能听得懂苗族歌鼟,喜爱苗族歌鼟;从而促进原汁原味的‘纯种’苗族歌鼟的传承与发展。”[17]
(二)谙熟国际传播规则,做好跨文化译介工作
1.接轨国际,树立科学的全球传播观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传媒系统与政治语境的高度一致、对外报道中浓厚的‘宣传味’、对外宣传报道缺乏‘针对性’、宣传报道内容与方法的‘内外无别’、对外宣传报道的‘传播者本位’、对外宣传和传播体系中资源配置缺乏优化。”[18]62-82新时期,在与国际接轨中,歌鼟的全球传播需要回归 “传播信息” 的本质,坚持 “内容为王”,牢记 “真实、客观和全面的报道原则”。另外,民族文化传播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的传播,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紧密联系,因此,“苗族歌鼟” 的全球传播还需要坚持党性原则,将世界人民的利益与中国国家和民族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2.针对“他者” 文化心理,做好跨文化译介工作
全球化的今天,受众是我们传播价值实现的核心与旨归。受众在接收信息方面并不会一味地被动接受,他们往往会突破传播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展开相应的解读。
苗族歌鼟起源与发展于苗族的日常劳作和生活,做好歌鼟的全球传播首先需要做好跨文化译介工作。文化译介的根本在于准确地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做好对应的编码工作。田霞认为:“‘苗族歌鼟’的‘文化种子’移植与‘文化资本’输出所涉及的台本、唱词与腔调、表情、姿态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某一特定方言或亚语言符号体系,存在诸多不可译或抗译文化成分,其特殊性决定了译介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译介者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但这绝不意味着对其译介可能性的否定。”[19]
针对苗族歌鼟这种活形态的少数民族表演类口头艺术样式,其对外译介需要补偿相应的文化和信息,才可能使接受对象比较准确地理解苗族这种优秀文化传统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做到 “文化种子”整体的移植。因此,在译介工作中,“需要通过文内释义、副文本诠释、画外音解释与视频式嵌入等途径,以及音译加注、意译和编译等方法,做到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完美协调,生动地再现并协调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其文化的域外交流与接受”[19]。
(三)注重创新,打造 “多位一体” 的传播媒介体系,扩大影响力
传统意义上的苗族歌鼟都是以群体合唱的形式进行表演,动作极少,舞台的表现力有欠缺,不利于充分展示歌鼟文化的魅力。因此,是否在传统合唱形式下融入更多第二语言的尝试创新?2008年,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周边中心城市怀化的怀化学院苗族歌鼟合唱团对原生态的歌鼟进行艺术改编,参加了中国教育电视台 “青春万岁” 栏目演出,三百人的阵容创造了苗族歌鼟演唱之最,这次成功的改编演出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传播科技的发展与网络的提速,极大地丰富了歌鼟的传播渠道和手段。新时期,要做好歌鼟的跨文化全球传播,不但要对歌鼟文化有比较熟悉的掌握,也需要对各种传播技术和传播平台的优缺点有充分的掌握。另外,歌鼟的全球传播还需要树立立体化的大传播思维,有效地整合各种传播类型和传播方式。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具有近距离接触的亲和力优势;政府和社会的组织传播具有组织资源的优势;大众传播能够获得迅速广泛的推广效果;新媒体快捷方便,还具有互动性优势。具体来看,可以做好两个方面的尝试:一是 “请进来”。通过国际观光旅游和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充分发挥国际导游员的 “名片” 效应和国际会议中文化精英的“舆论领袖” 效应。二是 “走出去”。通过歌鼟走出国门的各种原生态演出展现歌鼟魅力,感染国外受众,通过现代大众传媒扩大歌鼟的传播范围。此外,各种新媒体,尤其是移动终端平台也是加强歌鼟全球传播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歌鼟新媒体传播建设,通过建立歌鼟门户网站,开通友情链接,开设专门的微博、微信、抖音等使苗族歌鼟迅速为全球知晓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