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2021-01-17刘淑兰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乡贤村民文化

李 敏, 杨 帅, 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福州350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1]新乡贤文化作为传统智力资源在新时代的发展,既保留了传统乡贤文化的优秀成分,又融合了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因素。新乡贤文化的发展能够带动更多新乡贤回流,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同时新乡贤掌握更为丰富的资源,能够助力产业发展;新乡贤队伍的壮大也能够推动组织振兴;在此过程中涵育的新乡贤文化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因此,新乡贤文化的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目前关于新乡贤文化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功能视角,如分析新乡贤文化对推进乡村文化发展[2]、乡村治理[3]、乡村振兴[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二是主体视角,如强调政府统筹规划,新乡贤引导,村民参与;三是宏观视角,如探究新乡贤文化在当今的作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路径;四是典型个案视角,如在对 “乡贤文化之乡” 广西北流市调查的基础上,主张通过加强挖掘整理乡贤文化资源、完善保障机制、开拓宣传载体来发展新乡贤文化。从已有文献来看,目前关于新乡贤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价值和发展路径的研究,而从新乡贤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视角提出发展对策的研究较少。理清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这对于推动新乡贤文化发展和以新乡贤文化来助推乡村振兴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发展的机遇

文化有着鲜明的时代属性,新时代呼吁新乡贤文化的诞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新乡贤文化的主体新乡贤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人才以及新乡贤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广受关注。各地对新乡贤群体的政策倾斜力度更大、新乡贤文化基因备受关注、新乡贤文化类型更为多样、新乡贤文化的宣传方式更为多元化,这些都为推动新乡贤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新乡贤群体的政策倾斜力度更大

国家及地方对新乡贤文化重视及人才引进的导向促使了一大批新乡贤返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地方更加重视对外流人才的引进,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措施,这为新乡贤返乡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首先,国家对新乡贤文化的重视为新乡贤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继2014年刘奇葆部长提出的 “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 之后,十三五规划纲要、2015—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等分别从思想道德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角度对新乡贤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部分明确指出:“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5]。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地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陆续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如:2015年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出台了《关于培育和发展乡贤参事会的指导意见》。国家到地方纷纷出台了关于新乡贤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激励新乡贤回归、培育新乡贤组织、完善新乡贤管理制度、搭建新乡贤辅助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可供操作的指导意见,为地方新乡贤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和具体的政策支持。

其次,人才引进的政策导向为新乡贤回归提供了物质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指出,“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5]这为新乡贤回归提供了政策导向,在此政策的引导下,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地方新乡贤返乡优惠政策,对新乡贤住房、医疗、工资等方面予以保障。人才引进政策的出台保障了新乡贤的基本生活,为新乡贤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新乡贤文化的文化基因备受关注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村民物质生活极大提高,开始愈加重视乡愁。乡愁是新乡贤文化的基因,正是广大村民对家乡的牵挂才吸引他们参与到家乡建设的过程中来。

首先,新乡贤的乡愁更为浓厚。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在基础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趋向于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新乡贤生于乡村,生活于城市之中。功成名就后会更加关注精神生活,他们长期远离故土,对家乡的思念并未减少,家乡依然是他们最牵挂的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乡村有了很大的变化,新乡贤愈加关注家乡建设,在关注家乡建设的过程中乡愁愈发浓厚。新乡贤文化作为经过长期形成的地域文化,是村民熟悉的生活共同体及辈辈相传的历史故事积淀而成的文化,是新乡贤乡愁寄托的一种形式。乡愁作为新乡贤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凝聚和吸引新乡贤回乡建设的精神纽带,有利于不断壮大新乡贤队伍。

其次,新乡贤后备军的乡愁越发凸显。新乡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主体更为丰富,求学及在外打工有过更多见识的村民是新乡贤的后备军。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本土教材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乡贤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是本土教材的重要内容,本土教材激发了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乡愁也成为这些学子对家乡的爱。对在外打工的村民、以及远离家乡成功 “晋级” 到城市的这些边缘化的“市民” 来说,他们依然是城市的边缘群体,生活在城市并没有归属感,而乡愁更为浓重,亟需一种载体来寄托,这为新乡贤文化重返村民生活提供了契机。

(三)新乡贤文化的类型更为多样化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来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新乡贤群体范围更加广泛,同时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乡贤文化资源也更为多层次化。

首先,新乡贤群体更加丰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乡村公共事务的参与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的参与,新乡贤群体的界定标准在传统乡贤的标准基础上也有了新的发展,融入了更多领域的主体:热心公共事务的知识型人才、治理型人才、网络技术人才、传统手工艺人才、技能型人才等都可以称之为新乡贤。同时,在地域范围上也有了变化,新乡贤不仅限于乡村内部的乡贤,在外乡贤及外地乡贤也纳入其范围。这为新乡贤文化的发展注入多元人才,传统手工艺型新乡贤能够为新乡贤文化注入更多地域文化因素,充实新乡贤文化内涵;治理型新乡贤在致力于乡村治理过程的同时能够不断健全新乡贤管理制度;网络技术型新乡贤在发展新乡贤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发展新乡贤线上平台,为在外新乡贤了解家乡新乡贤文化建设和参与乡村治理建言献策。

其次,新乡贤文化资源更加多层次化。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宣传栏等都成为村民提升精神素养的文化场所,新乡贤文化在此背景下也有了更多的文化资源。新乡贤文化资源可以分为物质层面的和精神层面的,物质层面的新乡贤文化资源包括新乡贤故居、家风、家训、新乡贤展览馆、新乡贤广场等;精神层面的新乡贤文化资源则包括新乡贤事迹、新乡贤精神、新乡贤管理制度等新乡贤在参与公共事务中逐步形成的文化。多层次的文化资源有助于加深村民对新乡贤文化的认识,利于村民了解新乡贤文化,达到认知、认同、内化的效果,最终成为新乡贤群体中的一员。

(四)新乡贤文化的宣传方式更为多元化

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以来,乡村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也广受关注,地方通过运用新媒体和多种活动方式来宣传新乡贤文化,不仅有利于地方新乡贤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不同地区新乡贤文化的互学互鉴。

首先,新乡贤文化宣传载体智能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全面推进,手机成为人人离不开的随身物品,信息技术运用在村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政务APP,腾讯为村也进入到村民的生活中,村村交流、城乡交流、跨省交流变得更为方便。截止2019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25 亿,占网民总数的26.3%,较2018年底增加305 万人[6]。新乡贤文化的传播不仅限于报纸、电视和广播这些传统媒体的新闻专题报道,借助村民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抖音、今日头条、快手等新媒体来传播,既满足老年人了解新乡贤人物、新乡贤故事,也有助于提高年轻人对于新乡贤文化的认识,对其产生认同,并潜移默化地向他们学习。此外,新媒体还可以为不在本土的新乡贤参与乡村事务提供了平台,扩展了新乡贤文化的覆盖面,利于汇集更多新乡贤的智慧推动乡村振兴。

其次,新乡贤文化宣传活动多样化。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广受地方政府关注,地方加大了对乡村文化的建设。新乡贤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宣传的重点。新乡贤文化的宣传活动不再拘泥于之前的政策宣传、理论宣传,宣传活动更为生动。如通过村民评选新乡贤榜样、通过短视频展示新乡贤榜样的典型事迹、以及让新乡贤榜样开展道德讲坛活动。这些宣传活动将居民融入其中,居民越发能够有参与感,获得感。村民通过互联网学习借鉴浙江上虞、广东云浮等地新乡贤文化发展较好地区的优秀经验,通过举办道德讲坛,编写文化剧、使用快板等文化活动来宣传新乡贤事迹及新乡贤文化理论。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的发展,但是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与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许多外出村民依然选择留在城市,其中新乡贤主体流失依然严重;乡村振兴推动了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乡村与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乡村从 “熟人社会” 变为 “半熟人社会”,新乡贤文化氛围淡化;新乡贤文化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新乡贤的带头作用尚未凸显;此外,部分地区新乡贤人数较少,导致组织较为薄弱,这些都不利于新乡贤文化的发展。

(一)新乡贤主体流失严重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文化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新乡贤文化也被大力弘扬。但是,由于传统乡贤已经很少参与公共事务,年轻村民大多在外打工,新乡贤主体流失严重,这是新乡贤文化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首先,传统乡贤退出乡村公共事务舞台。传统乡贤作为乡贤文化的重要主体,他们了解乡贤文化,热爱家乡。但是,乡贤文化在乡村没落许久,部分传统乡贤年岁已高,已经无法再参与到乡村公共事务中。数据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提高到65%[7]。在农村,特别是城乡差异较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年轻的传统乡贤在乡贤文化没落期已经选择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维持生计,由于自身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很快融入城市中,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规则,这样,传统乡贤很难继续参与乡村公共事务。

其次,新乡贤队伍尚处于发展过程中。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以来尽管出台了许多乡贤引进政策,但是乡村就业机会较少,新乡贤的技能在乡村难以有施展之地,难以有较好的收益;而城市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村民进城务工,其中掌握技术、资源的这些新乡贤大多选择留在城市,脱离了与乡村的关系。部分在外村民虽然返乡,但大多数返乡村民是为了自身发展,而不是致力于乡村公共事务。现有的新乡贤多为功成名就回乡的村民,这些人虽然热心于乡村公共事务但是对于新乡贤文化理论及如何弘扬新乡贤文化尚处于摸索阶段,新乡贤队伍还需不断壮大。

(二)新乡贤文化氛围淡化

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新乡贤文化的发展,但是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乡村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情社会受市场经济冲击,加之村民对新乡贤文化认识不足,新乡贤文化氛围淡化。

首先,市场经济冲击了新乡贤文化的社会根基。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法律是以人情为基础、重视关系和地位的伦理法律。新乡贤文化是以当地百姓和德高望重、有较高权威的新乡贤之间的情感为基础形成的乡村文化。调研过程中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使得乡村市场经济更为发达,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中部地区如山西省以往由乡贤主持的红白喜事都由商业一体化的服务替代,忙于上班的村民无暇参与乡村公共事务,部分村民甚至持 “金钱至上” 的观念,冲击了原来以人情为基础的社会交往,而这种人情正是新乡贤文化的社会根基,随之而来的是 “唯金钱主义” 的交往规则,冲击了新乡贤文化产生的根基。

其次,村民对新乡贤文化的认识较弱。由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相比城市较弱,很多新乡贤已经搬离乡村这个生活共同体,缺乏共同参与活动的机会,年轻村民对乡贤了解甚少。老一辈村民虽然了解乡贤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冲击也逐渐淡化了对乡贤的认识。文化了解的缺失,乡贤文化氛围淡化,新乡贤文化在乡村的发展需要长时间的培育。

(三)新乡贤带头作用尚未凸显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同样,新乡贤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带头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然而,乡村振兴推进以来,乡村文化虽然受到很大的重视,但是由于村委及新乡贤对新乡贤文化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深刻,只能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文化宣传层面,新乡贤文化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首先,基层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较少。传统乡村社会是皇权统治的最末端,正是这样的基层管理体系孕育了以绅权为中心的乡村治理体系。基层管理事务大多由乡村知识分子来承担,他们奔走于乡村为维护村民的利益而参与治理。根据对山西省部分乡村的调研可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基层政府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上级考核任务,基层政府对乡村的治理更多的是服从上级安排,贯彻落实上级政策,完成上级考核任务,乡村内对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及乡贤文化发展的政策缺乏深入了解,较少考虑地方特色。而推动新乡贤文化发展需要基层因地制宜,发挥基层干部的带头作用。但是目前基层行政化的管理体系阻碍了地方创造活力,阻碍了新乡贤文化的发展。

其次,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尚未凸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对乡村文化更加重视,但是乡村干部及新乡贤对新乡贤文化理论的认识不够深刻,新乡贤文化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新乡贤的职能认识仍在不断摸索,多数地区新乡贤对于国家关于新乡贤文化发展的政策了解不够明确,对于新乡贤参与到乡村治理过程中的职能、如何整合自身资源认识尚处于学习阶段,这些制约了新乡贤文化的发展。

(四)新乡贤组织薄弱

组织内部力量的协同能够促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乡村振兴实施以来,村民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乡村内部凝聚力明显减弱。其次,中西部地区新乡贤发育较晚,整体而言新乡贤组织整体发展较为薄弱。

首先,乡村内部凝聚力减弱。传统社会乡村流动性较弱,信息闭塞,村民的交流仅仅局限于传统家族内部、亲戚、村民的关系网,乡贤凭借掌握众多的信息资源、知识,在村民中有较大的权威。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村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网络,村民有了网友,与外省居民也有了联系,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宗族、家庭、本村内的人际交往,村民与外村居民、村民与市民的交往更为频繁,新乡贤不再是乡村的“核心人物”,乡村内部的凝聚力明显减弱。

其次,中西部地区新乡贤人数较少。中部地区新乡贤文化发育时间较短,因此,整体而言新乡贤文化发展较为滞后。据全国社会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新乡贤类组织共计2 068 个,其中浙江省占比32.93%,福建省占比24.85%,而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地暂无新乡贤组织,地区间新乡贤文化发展不平衡①。东南沿海地区对宗族关系的重视未曾减少,乡贤促进会等传统乡贤组织形式一直存在,中西部地区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乡贤文化根基较弱加之近年来逐步弱化的宗族关系,每个乡村的新乡贤只有零散的一两个,难以发挥组织优势。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发展的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中指出:“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5]因此,要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握机遇战胜挑战,充分体现地域性、时代性和创新性,推动新乡贤文化的发展。

(一)壮大人才队伍,为新乡贤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新乡贤文化的发展依托于新乡贤群体的发展,但是目前乡村新乡贤依然较少,因此新乡贤文化的发展首先要不断壮大新乡贤队伍。

首先,挖掘在地新乡贤。与传统意义上的乡贤相比,热衷于公共事务的传统手工艺人、技术能人、治理能人、企业家等群体也纳入新乡贤范围,新乡贤主体更为壮大。可以通过村民推选和个人自荐的方式寻找品德良好、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有较强的奉献意识且有志于以专业技能回报乡里的村民为新乡贤,壮大新乡贤队伍。

其次,吸引在外新乡贤。不仅包括本地在外的乡贤,还包括外来乡贤。吸引在外的宗族长老、企业家、基层干部、教师、技术能人回乡,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为回乡暂无居住地的乡贤提供地租优惠、回乡补助等来保证新乡贤的正常生活。另外,还可以引进外来乡贤来乡村,基层政府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积极引进有地方治理经验的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企业家进入当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最后,培育新乡贤后备军。地方课程要融入当地新乡贤文化,通过成立新乡贤培育班,培育不同年龄阶段热心公共事务的村民,开展新乡贤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 “最美新乡贤” 进校园讲述新乡贤事迹,让中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地方新乡贤文化;积极与农林类院校开展合作,引进高校社团进村开展志愿服务,在此过程中挖掘有志于服务乡村建设的人才加入新乡贤队伍。

(二)搭建多元平台,为新乡贤文化发展提供载体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互联网的普及为新乡贤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因此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搭建信息库、交流平台、宣传平台来推动新乡贤文化的发展。

首先,建立新乡贤信息库。对新乡贤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出生地、居住地、返乡意愿及其面临的困难等)进行排查登记,对有志于回乡建设的新乡贤进行分类,如技术型、知识型、资源型逐一统计,并实施动态管理;跟进新乡贤信息统计,为后续开展新乡贤活动,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奠定基础。如浙江省金华市吴宁街道建立街道、社区二级乡贤动态数据库来实现市、街道、社区乡贤联谊会组织的三级覆盖[8]。

其次,搭建新乡贤交流平台。通过微信群、QQ群、地方APP 为地方新乡贤搭建交流平台,为新乡贤致力于家乡建设提供资讯平台,同时借此平台一起商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的问题,让在外乡贤参与家乡乡村振兴建设。

此外,充分运用融媒体来弘扬新乡贤文化。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开设专栏宣传地方新乡贤文化,唤起老年村民对传统乡贤的记忆。同时,运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腾讯为村、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兴媒体以宣传片、短视频、新闻稿、摄影大赛等方式来宣传地方新乡贤文化,让地方新乡贤文化走出去,吸引更多人关注当地的乡村建设。

(三)丰富活动内容,为新乡贤文化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浓厚的文化氛围既有助于在地村民在感受新乡贤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也有利于在外游子寄托自己的乡愁,以吸引更多新乡贤回乡。

首先,挖掘新乡贤文化内涵、举办新乡贤文化活动。新乡贤文化的内容与传统乡贤文化相比有了新的发展。新乡贤文化建设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可以通过成立新乡贤理事会,邀请新乡贤理事会中懂教育、懂当地风土人情的新乡贤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到新乡贤文化的发掘,通过查阅地方志、家谱、碑志等文献来充实本土教材中新乡贤文化内容。另外,还可以举办系列新乡贤文化活动。如组织“新乡贤文化”口述史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到 “新乡贤文化” 口述史活动中,从老年人口中找寻传统乡贤故事,以此为素材编排快板、话剧来弘扬新乡贤文化;修缮乡贤故居,整理乡贤遗物、故居门匾对联等来挖掘乡贤文化的地方内涵,将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内容整理出来,作为展板内容进行展示。

其次,积极开展新乡贤文化宣传活动。定期开展乡贤道德讲坛,讲述地方风俗文化及新乡贤的典型事迹,增进村民对地方文化的了解;通过开展“最美新乡贤” 评选等活动,让村民选出心目中的最美新乡贤,传颂乡贤的嘉言懿行,让村民在了解新乡贤文化的进程中提升对新先贤的认同,增强自身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当地新乡贤建设家乡的热情,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人均乡贤的氛围。

最后,塑造地方乡贤文化品牌。建设并完善地方乡贤名人展示馆、修建乡贤文化长廊、乡贤文化广场、乡贤博物馆等公共基础设施,打造乡贤景观区,将新乡贤文化元素融入建筑、文化景观、公共场所的设计中。如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定谭村分板块展示了当地的祖训家训,并修建了长约400 米的展示长廊,弘扬当地的村情民情、村史、警示育人、民俗风情,将古徽州的思想展示出来,打造地方本土乡贤名片[9];创作融入新乡贤事迹与现代元素的文创产品,在弘扬乡贤文化的同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四)完善管理制度,为新乡贤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新乡贤文化能否持续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要不断健全新乡贤管理制度,推动新乡贤文化可持续发展。乡贤是村民的带头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要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需要融入乡村法治建设,乡贤管理体制的法治化有助于提升村民法治意识。

首先,健全新乡贤进退制度。一是制定新乡贤准入机制,通过本人申请、村民推荐或组织推荐的方式将其纳入乡贤资源库;通过政治审查、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公示、党委确认等程序确定是否为新乡贤,最后签订协议并颁发证书。二是制定新乡贤退出机制,对新乡贤中政治素养较差、有损公共利益、不作为的新乡贤,劝退或者通过大会研究予以清退,保证新乡贤队伍的纯洁性。

其次,建立新乡贤长效工作机制,推动项目内容长效化、可持续化,避免资源浪费、形象工程的出现。如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天堂镇区村泽罗坊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带领村民开展系列评比活动,最终该地一改脏乱差成了井然有序的美丽乡村[10]。

最后,制定新乡贤理事会章程。对理事会的产生方式、新乡贤职责及其业务范围、新乡贤理事会运行机制、资金管理制度等做出明确的规定。特别要厘清新乡贤文化与基层政府的职能,避免职能交叉造成双方推脱现象。

总之,进入新时代,现代乡村与传统乡村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乡村特有的地域性文化新乡贤文化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要把握好机遇,迎接好挑战,要以乡愁为纽带壮大乡贤队伍,加强法治建设推动新乡贤管理制度,以多元活动营造新乡贤文化氛围,以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新乡贤文化的传播。

注释:

①资料来源: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坎[EB/OL].[2021-03-08].http://www.chinanpo.gov.cn/index.

猜你喜欢

乡贤村民文化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