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21-01-17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子政治思想

余 靖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601)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与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高度多次阐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强调要以“文化自信”为契机来进一步深化“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1-2]2016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是更具有持久性、广泛性、深厚性、基础性的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尤为关键。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地位

个体的自信可被视为是一种自我坚守或自我确信,而国家的文化自信则是来自于亿万人民对本国文化的坚守或确信。[3]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伟大革命文化,亦或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均已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标识,闪烁着中华儿女内心最深处的精神追求。[4]这实质上也就表明了文化自信范畴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伟大革命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且三者之间相互融合,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创造而来的,本身就同时包括了建设的实践与革命的实践;而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又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而不断成长,具备承载中华传统与中华历史的先天性条件,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必然会融合伟大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P23)换而言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伟大革命文化在当前和平建设年代的“沉淀”,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续,属于典型的文化复合体。所以,文化自信可视为正处于历史变革新阶段的中华儿女对于中华文化“先进性”的坚守或确信。

与此同时,文化自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相伴而行、相运而生的,且更具有持久性、广泛性、深厚性、基础性,习近平同志以“铿锵有力”的语句明确肯定了文化自信的地位与价值,而之所以这么肯定文化自信,则来自于深入理解全球各国的发展共性。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统一结论,那就是“推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文化与制度”。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他们发现:制度往往产生于文化,优良的制度若要真正落实到位,那么更需要文化来作为“助推剂”。所以,与其他因素相比,文化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以文化为基础,以“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为载体,那么必然会形成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指导性理论与全面的制度环境,而这些理论与制度也会在历史长河中被实践所检验,让文化观念处于“动态”更新状态。[6]

习近平同志也正是基于此而提出了文化自信,从内容要点来看,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第一,自信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精髓”,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信之根”,并且在多个重要场合引经据典,例如,在2016年6月24日“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第16次会议讲话中就引用了“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管子·正世》),其目的在于强调“上合”组织在维护地区和平中的重要性,淋漓尽致地展示出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意识。第二,自信之魂。习近平同志于2015年2月24日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自信之魂”。第三,自信之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软实力直接关系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家地位,直接关系到“中国梦”是否能够实现。由此可见,坚持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第四,自信之源。文化自信,并非简单地“复古”或者“怀旧”,也并非全盘西化式的“拿来主义”,而是要立足当下,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汲取“正能量”,又要在实践过程中赋予新时代“活力”,有机地融合时代性与民族性,这反映出习近平同志对文化自信动力源泉的“精准”把握。第五,自信之本。习近平同志于2015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人民群众一直以来都是精神文化建设与物质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和不断传承。人民群众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群众,若只将文化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象牙塔”之内,那么必然有悖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目标。[7]只有尊重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够“聚民力”“汇民心”,才能够开创文化自信的新格局,这也是文化自信的“自信之本”。

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越来越激烈,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必然趋势。高校汇集了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学子,他们抨击时弊、关注发展,他们意气风发、激扬文字,但由于年龄较小、阅历不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的肆意挑衅之下往往易误入歧途。面对当前的新问题、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高校的文化建设,提出要坚定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有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根本,以文化自信为载体来帮助青年学子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正能量,宣传优良传统,进而深入地揭露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廓清思想迷雾,扫清舆论障碍、思想障碍等。[8]文化认同是道德风尚形成的基础,只有让青年学子具备了高度的文化认同感,才能够激发起积极进取、攻坚克难的决心。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通过建立文化自信,能够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底气”。

2.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青年学子是最富有朝气、最积极主动的新生力量,既是祖国的未来,又是民族的希望。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风起云涌,每当中华民族面临着死生关头,一代代的青年学子总是奋不顾身、挺身而出。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青年学子充当了主导力量;十七年前的抗击非典,广大青年学子奋不顾身、为国分忧,成为了抗击SARS病毒的骨干力量;十二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又是广大青年学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医护、救援、献血等活动,成为了一支重要的突击力量。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同样也对每一位青年学子进行着考验,很多“90后”“00后”的青年学子也加入到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无论生死、不计报酬,用实际行动来为社会传播“正能量”,青年学子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务必要通过建立文化自信来让青年学子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真知灼见”,能够更加主动地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逐渐完善个人修养。文化自信既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得以丰富,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能够结合实际,以此来实现立德树人、传播正确思想、培养优秀人才。

3.文化自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

文化自信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且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都是以一定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思想观念为“抓手”来对青年学子予以理想信念教育,而这些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实质上也可归纳到“文化”范畴,换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青年学子只有投身于文化传播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与交流方可明辨是非、正确认识事物本质,所以,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9]第二,建立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育人”与“文化创新”,而这二者需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承担。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结合青年学子的兴趣爱好来不断创新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力争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唯有如此,方可达到较佳的教育效果,才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路径

1.理念创新

任何行动都需要由思想来作为支撑,理念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前提基础,文化自信强调“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格外强调要全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要对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社会的整体发展予以整合,而不能片面对学生的个体利益过于侧重。由此可见,高校既要培养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集体观念,又要让学生逐渐形成较佳的自主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此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具体落实到实践育人领域来看,务必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与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创造精神与开拓精神,以此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价值目标。

2.教师素质创新

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与组织者,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可基于“专职化”“专业化”的原则来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高、专业性强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首先,高校应该对现有的思政老师加强业务知识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尤其是要通过开展讲座、参加培训等多种方式来让他们能够领悟到文化自信的真正内涵。其次,教师务必要立足于当今时代发展的角度,紧紧围绕文化自信,不断探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定期外聘一些具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全校师生开展讲座,针对文化自信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既能够解决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又能够“以点带面”来带动现有思政教育老师的业务水平。

思政教师应深入挖掘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点”,主动探究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会贯通形式,以教学方式改革为载体,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既要立足于宏观层面来分析历史的得失,又要结合时代特点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保持文化自信。

3.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务必要精准“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的着力点,朝着“问题”去分析“问题”,围绕“问题”解决“问题”。以当前我们正在努力抗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首先,从情感着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堂“现实版”的文化自信教育大课。虽然疫情给我们带来了恐慌、带来了不便,但更带来了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感动故事,要通过宣传感人故事、发现身边先进事迹来让广大学生深刻理解以钟南山、李兰娟为代表的广大医护人员和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危受命、迎难而上、负重逆行的高尚品格和勇气担当,深刻认识到在自身安全的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奉献,学会担当,在疫情期间积极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号召,规范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习提升,努力争当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从实际行动着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到实处,教师要以“舍小家,顾大家”的责任担当精神来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为广大学生做好榜样。

4.宣传形式创新

2019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北京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疫情防控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新媒体的作用,通过云计算平台、大数据技术等可及时形成感染人员、确诊人员的可视化行为路线图,通过互联网技术可及时传播各类信息,但是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与要求。当前处于“人人均可为自媒体”的时代,各种信息良莠不齐,高校要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方式来对学生的所思所想有所掌控,引导广大学生要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步伐,不信谣、不传谣。高校要通过官方网站、微信、OA办公系统等平台加强舆论引导,传递文化自信。

总之,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多方位入手来开展工作,将文化自信自觉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为最终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学子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杏林组曲·学子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