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2021-01-17张贤裕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农苏区革命

张贤裕,胡 月、2

(1.大别山干部学院,河南 信阳 465550;2.中共新县县委党校,河南 信阳 465550)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根据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工作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干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培养了大批的干部,促进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也积累了干部教育的宝贵经验。深入剖析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的历史背景、现实做法和历史经验,对当前干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鄂豫皖苏区开展干部教育的背景

(一)社会基础: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地方的工农革命运动因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而进入低潮。但鄂东北、豫南、皖西地区的革命形势却呈现另一派景象: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和农民武装斗争没有停止,且保持了相当的规模。[1]在武汉国民政府发动“7.15”反革命事件以后,中共黄安县委和麻城县委一批共产党员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后,自觉地担负起领导革命斗争的任务,两县委仍以掌握农民武装为中心,提出“以革命继续革命,以革命发展革命”的斗争口号,领导农民群众继续斗争,取得了系列胜利。与此同时,中共湖北省委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秋收起义”大纲制定详细的湖北省革命起义计划。在1927年9月,湖北省黄麻地区农民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掀起“九月暴动”的高潮。1927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致信黄麻地区党组织指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了土地革命的阶段,本党的任务就是把土地革命的任务担负起来。”并在信中强调:“主要的斗争方法是游击战争”“在各个斗争中,应极力发展我们的组织,把忠实勇敢的真正的农民,加入我们的党,以党来做群众的核心,同时在这个斗争中训练同志,锻炼成铁一般党员。”

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导下,鄂豫皖边区相继举行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实行武装割据,建立新生政权。教育权是附属于政权的,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掌握了教育权。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为苏区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现实条件,为苏区的干部教育提供社会基础条件。苏维埃政权是为工农群众谋利益的政权,苏维埃的文化教育也是建筑在广大工农群众基础上的培养革命干部的教育。

(二)历史经验:鄂豫皖苏区创建过程中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对于毛泽东和朱德领导革命武装上山开创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有它自身的特色,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创建的过程中,本地的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教育发挥了显著作用。

鄂豫皖根据地创建之前,为发展革命力量和开展革命斗争,当地的党组织以教育为阵地,广泛发展开展革命活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为传播革命火种,培养更多革命人才,提出“从教育着手,从农民运动着眼”的策略思想,创办了武汉中学,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革命骨干。1923年,董必武把自己家乡的学生共产党员王健、董觉生和雷绍全组成党的黄安工作组派回黄安,他们在县城和高桥创办了平民夜校、自学师范学校等教育机构。为掌握全县的教育权,当地党组织经过多方面努力和艰苦斗争,最终由共产党员担任了县教育局局长,并任命了一批共产党员担任中心学校校长。他们从教育打开局面,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为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和其他群众活动打下了基础。[2]麻城县的教育局长由中共麻城特别支部委员会书记王幼安担任,王幼安通过教育阵地进行革命活动,把进步的知识分子党员安排到一些学校的领导岗位上,王树声被任命为乘马岗区马岗小学校长。王树声根据革命需要在麻城考棚举办了农民运动训练班,先后共培训了600余人的乡农民协会骨干和青年农民。1929年,鄂东北特委何玉琳在致中央的报告中充分阐述了教育工作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黄安的革命斗争之所以伟大持久,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国共合作时代,党取得全县教育权,所有乡村教师几乎完全是党员同志,而且贫民学校新添10所,党能左右县政,民校中党、团起极大的作用”。

这个时期,豫南地区与皖西地区的学生党员和共青团员受党组织的派遣也都纷纷回到家乡创办教育,传播革命思想,取得了重要影响。在武汉中学求学的党员学生余梦痕和在开封河南大学求学的党员学生杨乐羊回到自己的家乡河南省光山县创办余店中山小学和杨高山中山小学。在皖西地区,共产党员詹谷堂以金寨南溪学校为中心,在笔架山和王畈等地创办农民夜校和识字班,六霍起义时候,他集中了200多名的农民和学校师生参加起义。詹谷堂的很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了革命骨干。其中,周维炯是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和红三十二师的主要创始人;漆德玮曾任红三十二师副师长,红二师师长;李梯云曾任三十三师党委书记。

(三)现实要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重重困难

随着鄂豫皖革命根据的建设和发展,根据地的干部队伍建设面临诸多的困难。干部数量少,文化基础弱,政治素质差。成仿吾在当时的《识字运动周特刊》指出:“目前工农干部的缺乏,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极大的障碍,她使得许多重要的工作完全建立不起来,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状态。”[2]当时的干部数量少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根据地的建设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干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苏区面积鼎盛时到达4万平方米,350万人口。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苏区对干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二是因为残酷的革命战争造成很多革命干部牺牲,像黄麻起义以后,黄麻起义的总指挥潘忠汝壮烈牺牲,后来随着“肃反”的扩大化,鄂豫皖苏区错杀一批批领导干部。而新提拔的干部没有成熟起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干部教育培训。成仿吾在《识字运动周特刊》指出:“我们不要空喊提拔干部,工农干部不是空喊出来的,对于已经提拔出来的干部要督促他们识字,来培养并提高他们的能力。不是找些工农分子坐在各机关就能够说提拔了工农干部”。[2]

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另一问题是大部分基层干部的基础文化素质弱。鄂豫皖苏区在革命以前,在封建地主压迫下广大的劳苦群众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国民党的地主阶级所办学校为地主资产阶级培养人才,学校收费高,广大穷苦农民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造成了广大劳苦群众的文化素质很低,大多农民是文盲。“在封建地主压迫之下,中国劳苦群众一向沉沦文化低落的黑暗地狱中间”。[2]1927年前,黄安、麻城、黄陂以及孝感等县,占人口总数90%以上是文盲。黄安县青壮年中,文盲占95%。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低,文盲多,造成了从群众中走出来工农干部文化基础弱。如中共六安县委有“县委书记及常委五人,两个是农民,一个是工人,两个不识字,一个识字不多,都不能独当一面工作”。[3]

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其它问题是大部分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差。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给人们的思想留下深深印记,如不进行教育和肃清,将严重阻碍各种工作的开展。在对干部进行系统的教育之前,这些人的政治素质不能满足革命需要的。大部分基层干部政治素质差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在(党)支部会上很少发挥政治的讨论和党的策略路线的了解”,更谈不上用“群众日常生活材料去联系政治问题,以教育群众。[3]由于干部的政治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导致支部生活不健全,造成(党)支部生活质量不高,如中共黄安县委有60%以上能按期开会,而会上讨论的问题也仅仅为“计划如何侦查、去杀反动派、组织农委、介绍同志而已”,党内对革命的基本问题的认识很模糊:对于工农关系认为农民就是无产阶级;红军打进城去革命就成功了。[3]基层党组织中的干部大多农民出身,小农意识浓厚,普遍存在狭隘的主义,存在个人崇拜,纪律松散,究其根源,未能有效开展纪律、作风和文化教育。

二、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实践

(一)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工作

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工作安排部署的早,在苏区形成之前,当地的党组织就着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苏区成立以后突出强调干部教育。党的“八七会议”之后,在鄂东北、豫南、皖西地区党组织就纷纷开办短期培训班,培养各级革命干部。1927年冬,原中共开封市委书记江梦霞在潢川县东北部的上油岗开办短期培训班秘密培训党的干部,从这个时候江梦霞为农民协会撰写的会章中可了解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啥受穷,社会不平;团结起来,拧成一绳;不受欺压,只靠斗争;爱护农会,保守秘密;听从指挥,统一行动。”[4]鄂豫边特务党务干部训练班的举办开创了鄂豫皖苏区举办党校培养在职党员干部的先河,意义是非常深远的。[4]1931年5月,鄂豫皖中央分局一成立就立即举办培养干部的培训班,在1931年的《红旗周报》中的《鄂豫皖苏区的巩固与发展》文章中记载:“鄂豫皖党团分局和军区党委经常办有一个区、支书一级的干部培训班……已办了六期、分局还办一个妇女训练班。”各级党政军主要领导亲自抓干部教育、亲自上讲台给学员讲课。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领导系统和管理制度

鄂豫皖苏区政权成立以后,为寻求广大劳苦群众文化层面的解放,开始创办新的教育文化系统。1931年7月,在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言》规定了苏区的教育宗旨:“苏维埃政府创办免费的学校,专教育工农子弟,养成为工农谋利益,建设苏维埃……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4]为了保证苏维埃政府的教育宗旨得到贯彻执行,苏区制定系列的政策和措施,1931年苏区政府颁布《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规定,在新集市设立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学校教育科、社会文化科和国家出版科。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在教育上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苏区文化教育委员会决定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

鄂豫皖苏区建立了教育巡视制度,对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情况进行巡视。为发挥苏区师生的积极性,1931年8月在鄂豫皖苏区首府新集市还召开了鄂豫皖苏区赤色教师和学生代表大会,成立了鄂豫皖区赤色教师联合会和鄂豫皖区赤色学生联合会。

(三)创新办学主体,实施分级分类办学

从干部教育办学的主体上看,鄂豫皖苏区的干部教育具有强调分级分类办学的特色。为了培训红军中的军事指挥人员和政治工作干部,鄂豫皖苏区开办军政干部学校。为培养专门的政治工作人员,苏区开办有党团干部培训学校,1931年,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后,迅速开办干部培训班,鄂豫皖的党团分局和军区党委经常办有一个区委、书记一级的干部培训班,每期约有四五十人,三星期满期,举办六期。分局还开办一个妇女训练班(30人,6星期为满期);[4]为培养教育、税收、工业、农业、政法等专门人才,鄂豫皖苏区成立了专门的专业干部培训学校。

(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各级党政军主要领导担任兼职教师、以上率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30年,中共皖西特委中心县委举办两期党员干部培训班,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亲自讲课。红四方面总指挥徐向前、政治部主任陈定侯、省委书记沈泽民、鄂豫皖省政府主席高敬亭、党委书记郑位三以及鄂豫皖军委副主席郑行瑞等,经常给师生做政治报告,讲革命形势。

鄂豫皖苏区的党组织和政府采取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特别重视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交流教学经验,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尽量挑选优秀的专业人才担任教师。

三、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目标明确,强调为革命服务

党的“八七会议”决定走“工农武装革命割据”的道路。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和进行根据地建设,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肩负着培养革命干部的重任。为了实现教育为革命服务的目的,鄂豫皖苏区教育事业中,把党政干部教育摆在首位,创办各级各类干部培训学校,培养大批的党政军领导干部。重视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劳动人民的阶级觉悟和文化水平,造就一支革命大军,培养革命的主体力量。培训的内容是根据革命斗争和工农阶级利益所需要的。

(二)教育特色明显,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

鄂豫皖苏区干部的萌芽、兴起和发展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实现。鄂豫皖苏区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依据”“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来武装广大工农群众”。[4]通过教育将革命的政治精神、科学的文化知识灌注于工农群众之中,使他们掌握革命的真理,懂得为谁而奋斗,如何作战。1932年成仿吾在《识字运动周特刊》中指出:“我们的阶级敌人剥夺我们读书识字的机会,文字在敌人手里起过很大的作用”“我们多认识一个字就和多有了一颗子弹一样。”[4]苏区的干部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认为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的学风是旧社会留下的恶习。

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教育为革命实践服务,“专门提出实际问题,如怎样分配土地、怎样组织苏维埃和怎样管理财政等问题来和他们讨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4]鄂豫皖苏区的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各类学校均把生产劳动纳入正式课程当中,彭杨军政学校和列宁高级学校都要求教职员和学员要参加劳动,学员参加生产劳动时数占学习总时长的七分之一。[4]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不仅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对干部进行了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转变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提高干部的思想觉悟,加深学员对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的理解,加深干部的群众感情和群众观念。

(三)教育方法创新,突出学员主体作用

鄂豫皖苏区的干部教育废除了封建式的打骂惩罚的教学方法,探索使用启发式、研讨式、现场模拟式的教学方法。鄂豫皖苏区青年干部训练班的学员除了学习共青团的基础知识外,教育青年踊跃参军以实际行动为保卫苏维埃战斗。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学员自己动手建设、完善学校教学设备,强调学员的参与性,突出学员的主体作用。在彭杨军政学校举办的特种兵专业培训班上,机务科教师“蔡威不厌其烦地拆开机器,对照实物和线路图、一边又一遍地耐心讲解,并用各种手势帮助学生理解”。[4]在教育管理上,强调学员的参与性,让学员参与学校的管理,学校设立了学生公社。

四、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对当前干部教育的启示

(一)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突出干部教育的针对性

鄂豫皖苏区的干部教育是为解决苏区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而兴办的。为解决苏区干部队伍人员“少”的问题,苏区开办各级各类干部培训学校。为了培养红军指挥员,开办了红军短期培训班,开办彭杨军政学校,在红四方面军各师都设立随营学校;为培养党团干部,普遍设立党团干部培训班;为培养专业干部开办师范学校和军队技术人才专业学校等。为改变干部队伍文化基础“弱”的现状,在干部中开展普遍的识字运动;为改变一些干部小农意识严重与政治能力差的问题,党组织引导党员学习《党员须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严格的组织生活锻炼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在鄂豫皖苏区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巨大工程,而干部教育是基础,完成“工农武装割据”巨大工程离不开干部教育,干部教育必须为“工农武装割据服务”。[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关键是为了解决党的肌体本身存在问题和需要面对现实的困难,推进党的建设,突出干部教育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根本原因是有科学理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剥削人才,鄂豫皖苏区的教育第一次使文化教育权从剥削阶级手里转移到广大工农贫苦民众手里,开创了广大劳动人民自己开办教育、自己受教育的时代。由于鄂豫皖苏区的干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保证了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的目的是为工农谋利益,为革命战争服务。鄂豫皖苏区的干部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这就保证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保证了鄂豫皖苏区的干部教育在艰苦的条件下通过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勤俭办学的原则发展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进行干部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

鄂豫皖苏区的干部教育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编写适合学员特点的教材、让学员参与教学管理等方式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鄂豫皖苏区通过俱乐部、列宁室、夜校、识字运动、演文明戏、演讲会等,对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政治形式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建设学习型政党、进行干部教育要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通过让干部到革命历史发生地去现场触摸历史的真实、通过让干部住农家干农活和广大群众通吃同住同劳动增加学员的参与感,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让教育成果入脑入心。

(四)强调实效性,确保干部教育质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干部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干部教育能够促使学员发生改变,这些转变包括思想认识的转变、工作技能的提高和情感态度的转变。干部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员发生行为转变,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鄂豫皖苏区的干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现实的问题为出发点,增强了干部教育的实效性,确保干部教育的质量。可见进行干部教育要以质量为根本,强调实效性。

猜你喜欢

工农苏区革命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苏区创业致富人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中国的出行革命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梭镖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