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思考
2021-01-17黄静宜
黄静宜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已有一千多所,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的重责。教材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国家高度重视。高职公共课教材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和规模大幅增长的发展阶段,但也出现同质化明显与监管不严问题。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发布,明确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类型,有其特有的教育特征,[1]同年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发布,从规划、编写、审核和选用等环节,对职业院校教材提出明确要求。[2]
教材是国家事权,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与专业课程教材相比,覆盖面大,影响力强,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否入脑入心,质量的优劣对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至关重要。在此形势下,有必要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进行研究,梳理高职公共课教材建设状况,分析国内外环境变化对高职公共课教材的挑战,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时代的来临,全球范围内,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已从过去表层的生产力水平竞争,转化为深层的以人才为中心的竞争。美国于2002年启动了21世纪核心素养研究项目,旨在促进美国教育系统能够培养出具备适应时代挑战的知识与技能的学生。英国很早就开始教育改革,在职业教育领域,英国政府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学习业绩提高以及合作能力。日本提出21世纪型能力,即21世纪的生存能力,包括基础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不难发现,单纯的专业能力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国都重视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
对我国高职院校而言,公共基础课教材是奠定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石。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面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所提出的新要求,高职公共基础课教材需改革与创新。
(二)立德树人功能明确了教材建设方向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趋于多元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需加强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和管理,不仅是基于现实所需的必要之举,也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职教20条”已从法理上明确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教育,肩负着“育德”与“修技”的双重任务,[3]在一定程度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误区,即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重在修技。对高职院校而言,公共基础课教材对“育德”任务能否完成影响重大,它是联结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和职业发展的纽带,具体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公共基础课教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大学生可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科体系未能凸显职教特色
调研发现仅有少部分高职公共基础课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结合较好,大多数高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开发设计学科体系突出,受本科教育教材模式的影响,模仿甚至照抄照搬本科教育模式,注重理论性、科学性和逻辑性,以文字叙述为主,语言表达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
在内容选材上,与专业融合不够紧密,未能呈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即职业教育特征的职业性、生产性和实践性特点。在编写模式上,少数教材采用探索项目、任务和活动等编写体例,与高职院校的学情特点结合不紧密,难以展现践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的价值取向。[4]
(二)教材编写缺乏监督管理
在教材编写的实际工作中,编写人员的选择、管理与教材内容选取方面缺乏监督与管理。参编人员的政治方向、立场和专业能力选择,未能遵循明确标准。高职公共课教材编写队伍大多由一个学院或几个学院相互熟悉和专业方向相近的教师组成,没有专门的部门或组织对编写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核。[5]在内容选取方面管理不严,有的教材设有编委会或编写领导小组,但形同虚设,参编者依据编写大纲选取具体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编者的学术自由,但由于编者学识与能力的局限,难以保证将具有较高价值的知识内容选入教材。在教材修订时间方面,周期长,更新速度较慢,一本教材使用多年,导致教材内容陈旧,与社会生活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脱节。
(三)相关课程缺乏关联与衔接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与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材之间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一知识内容,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以及高职的教材中均会涉及。[6]针对这种现象,要求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选取的知识内容要和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有所区别,既要强调学理性与深刻性,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专业与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然而,组织编写高职公共基础课教材时,鲜有编者去研究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相关教材,只关注当前编写的教材,造成相关课程无法有机衔接,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系统和深刻的理解,造成知识结构间的支离破碎。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教材的建设思路
(一)突出教材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教材编写工作中,编写人员和内容选编至关重要,必须严格把关,谨慎对待。[7]作为教育教学基本依据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应体现国家发展需要,承载着人才培养的知识、思想、观念、价值和行为方式,精选旨在促进人才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价值内容。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中,思政课、大学语文、党史国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教材是职业教育政治修养培育的重要载体。现阶段,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的文件精神,教育部将出台思政课必修课专题教学指南及配套课件教案,供全国思政课教师参考使用。[8]
对其它公共基础课程而言,还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职教20条”明确提出要以标准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现已颁布了新修订和制定的347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育部也应尽快出台国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任务、目标、内容以及课程实施内容,在课程标准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教材,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使教材的育人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考虑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组织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公共基础课程标准。高职院校则应依据国家和省级的课程标准,结合校情,组织编写高质量的公共基础课校本教材。
(二)坚持能力本位,彰显职教特色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它不同于本科教育,既是“跨界”的教育,又是面向实践的教育,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践性运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中,要坚持能力本位,融入“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根据“宽基础、活模块”的宏观结构和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设计教材,不能模仿本科教育“学科模式”,要从学科知识逻辑体系的教材结构设计,向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的教材结构设计转变。为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看中学、练中学、模拟中学、游戏中学等学习方式,要以项目学习、案例学习、情景学习等设计教材内容与结构,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高职生源结构复杂,部分学生是通过普通高考升入高职,部分学生是通过技能高考升入高职,近两年高职扩招,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以及社会考生通过专项考试也可进入高职院校接受教育。在此学情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应在分层分类基础上,遵循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开发设计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以及形式多样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和融媒体教材,注重对学生职业思维、职业行为与职业情感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健全教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争取每年对公共基础课教材都做修订。
职业教育面向的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不断涌现。教材内容也需相应调整,要积极对接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用先进的职业技能理论指导教材内容与结构的编排。
(三)开发贯通培养的一体化教材
“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各学段职业教育形成有机衔接和自成体系的统一整体。根据这一要求,作为教师授课之本与学生学习之本的教材,理应各学段相互衔接。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在开发组织上,需进行统一的顶层设计,建立各学段贯通的职教教材研发组织,保证所开发的教材在理念、结构和内容上一脉相承,有机衔接,避免在知识构架上重复或遗漏,构建服务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教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