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话语艺术融入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思考
2021-01-17程艳
程 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心理健康需求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归纳,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语言体系。和其它的话语体系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肩负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引导、鼓舞激励和转化认同等各种作用。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遭遇种种困境和挑战,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话语通俗易懂,亲切朴实,话语表达不拘一格,形成了特有的习式风格。学习习近平讲话风格,掌握其话语艺术,不仅可帮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走出困境,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和逻辑思路。
一、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现实困境
(一)思政教育话语内容偏理性化
思政课话语体系有着它独特的话语规则、形式和结构,具有“先定性”的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大脑中事先准备就绪的政治性和制度性较强的模板式的话语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发表自身观点,却忽略情感、意志、智慧和想象等非理性因素在思政课话语中的重要作用。思政课话语高高在上,理论抽象,缺乏生命力,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互动和沟通,采取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运用一些强制性的话语“把控”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品质。
高校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重视学生道德准则与社会规范方面的灌输,却忽视学生在自身情感、价值和意志等方面的内在需求,个人的认知与情感应受到理性和非理性双重因素的作用,缺一不可。教师只有讲出学生喜爱的“话”,把高高在上的话语从“天上”搬到“人间”,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互动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深受学生的喜爱。[1]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虚化弱化
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铸魂育人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被赋予了规范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话语权,也被赋予了思政课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主导权与解释权。思政课堂本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话语空间,却经常演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操控着大学生的话语权利与思想意识,大部分学生逐步变成教师的附庸物,处于被虚化弱化的“失语”境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意识形态较强的课程,教师充当着党和国家的代言人,自身的话语权也被削弱,他们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方向性,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时代性。在课堂上,教师运用行政性的话语和教材用语来完成课堂教学,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真情实感。对于一些时事热点和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采取刻意回避方式,不发表观点和见解,不能较好地把书本内容和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课堂中的官话套话,采取“充耳不闻”方式,抵触说教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学生被迫处于“无我”的缺席状态。
二、习近平话语艺术的特点
(一)话语内容:善引经典,古为今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自如,并巧妙运用经典文化来进行说理,既展现了高超的思想理论水平,体现了他的执政理念,又凸显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及创造性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熟悉古代诗词和历史典故,注重学习和吸收古代文学中的精华,并对其进行整理和运用,给人们以新的启发。在谈到正确认识、把握世界局势和时代潮流时,他认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他巧妙运用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使他的观点更加生动形象和通俗易懂。习总书记还借用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阐释党员干部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理念,启发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建立新的党群关系;他引用王冕的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中国这一大国的自信和自强,向人们传递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还创造性地转化和活用古代诗词,巧妙至极。在2014年北京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2]他把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两句诗句很好地进行转化,古为今用,让人感觉妙趣横生。
(二)话语风格:善用民语,平易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了解群众,为群众着想,并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和群众沟通,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他的话语总能让群众觉得如沐春风,异常温暖,深入人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赢得全场阵阵掌声。在一次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培训学员进行交流的时候,亲切地提醒学员们“年轻人不要总熬夜”,短短几个字将习总书记平易近人和爱民如子的品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运用“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通俗的话语,形象地阐述一个国家如何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爱用网络上一些流行的热词热语,“点赞”、“朋友圈”、“蛮拼的”和“给力”等,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既接地气又让群众倍感亲切。习总书记无论发表重要讲话,还是与群众谈心,不讲空话套话,用最普通的话语来阐述最深刻的道理,用最平易近人的话语拉近彼此的距离,受到人们的拥戴。他的话语简洁朴实,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群众之间广为流传。
(三)话语技巧:善讲故事,凝聚共识
在现实生活的话语交流中,具有深刻情感体验的话语更能打动听众的内心。讲故事是一种能够让抽象空洞的理论和内容变得生动与具体的有效方法。能打破主体之间的话语隔阂,拨开“云雾”,引导听众敞开心扉,表达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释道理,使话语更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群众想听、爱听和乐听,不经意之间与群众达成共识。习总书记在俄罗斯演讲时,他与听众分享了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到中国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故事,证明中俄两国人民相互帮助与相互支持的友好关系。习总书记在坦桑尼亚演讲提及中非关系的时候,指出中非两国人民关系越走越近,并用《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的事实拉近两国人民的距离,更让人们觉得十分亲切。习总书记还用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因十分投入把粽子蘸上了墨汁吃进肚子里的故事,告诉群众信仰的巨大力量。当枯燥的政治主张和理论观点被动人的故事“包围”,就会变得更容易理解、接受和传播,话语权也将随之提升。
(四)话语表达:善用修辞,形象生动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要提高它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与引导力,必须了解群众,深入群众,用群众想听和愿听的话语来进行阐释,才能被群众所接受。[3]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枯燥变为生动,将深奥变为通俗,将治国理政的大道理在修辞手法的“帮助”下鲜活起来,体现了话语力量的强大。习近平书记在2018年新年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生动地运用“卷子”的比喻来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党员永远在考试的路上,卷子考得怎么样,须由人民群众批卷。在反腐败的问题上,他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将各级各类贪腐党员干部形象地比喻成“老虎”和“苍蝇”,表达了中央反腐的坚定决心。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阐述了党的制度在不断完善,启发党员干部在工作过程中要深思,抵制权力滥用。他用哈萨克斯坦的一句谚语“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来阐释各国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才能实现共赢的道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
(一)提高文化素养,实现“言之有物”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引经据典,善于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给群众以新的启发。高校思政课话语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把握中华民族的“根”,打造具有“中国风”的话语体系。中国古代的诗词和历史典故中蕴含着中国人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道理,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传承着中国人的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可通过挖掘、整理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用于启迪学生思想,感化学生心灵。
思政课教师可引用《管子·牧民》中“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阐释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维,是所有中国人的价值公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也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博览群书,多阅读中国古代典籍,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体系,做到学中教和教中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使课堂话语更有中国气派,提高话语运用能力。
(二)加强沟通交流,实现“动之以情”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有深刻情感体验的话语来打动群众的内心,让群众不经意之间产生共鸣。思政课教师采用独白式的话语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与学生之间难以互动,无法了解学生内心需求,教学过程则是一种单向的灌输,未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每个学生都渴望发声,他们的自我意识加强,参与感也随之增强,希望可以和老师一起探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正确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去。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关注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用有“情”的生活话语和学生沟通交流,提升话语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让教师的话语更有温度。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使用问题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运用启发式的语言,多提一些启发式问题,少一些说教式的话语,减少枯燥的理论灌输,让课堂话语和教学内容更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还可借助于学生之间常用的流行话语,将教材上理论性较强的文本语言转化成现实生活语言,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构建面向学生生活的理论话语体系。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升话语表达能力,用有温度和有感染力的话语进行课堂教学,分析社会动态与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紧贴学生实际,实现“晓之以理”
习总书记喜欢用一些简单、通俗和精炼的话语解释抽象的政治概念,阐释深刻道理。高校思政课存在学生不想听和不爱听的现象,导致课堂涌现大量“低头族”,原因是思政课教师授课时照本宣科,话语内容既不接“地气”又不连“天线”,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思想动态相差甚远,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由于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致使教师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
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让自己的话语“说的下去”,教学话语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规律,跟紧时代的步伐,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大实话”来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要以生为本,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答疑解惑,用“大众话”来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大道至简,大义微言,越是简洁的话语越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道理并不是故弄玄虚,让人觉得高深莫测,而是运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为载体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注重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用通俗和精炼的话语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用“大白话”充实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教师在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用“世情”、“国情”和“党情”三个词语高度概括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四)转变表达方式,“听之有趣”
习总书记的话语朴实幽默,生动有趣,让人倍感亲切,拉近了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他的话语风格给思政课话语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使用的2018版思政课教材的话语体系与之前的教材相比,虽有较大的变化,但存在较多文件话语与政策性话语,虽显得话语严谨,对于学生而言,趣味性和吸引力大打折扣,学生不免产生距离感与抵触心理。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思政理论课必须把这些教材用语进行适当的“翻译”,说出有“趣”的话,说出真正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的话,使课堂教学话语更具趣味性和艺术美。
教师可借鉴习总书记的话语风格,运用比喻和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让自己的话语生动形象、幽默有趣,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学生可以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理论知识。要及时掌握最新的网络流行话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更能受到“00后”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可在平时积累一些身边的真实案例,在课堂上运用举例子和讲故事的方式来阐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让话语更有吸引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效果的最大化。[4]
习近平话语艺术是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话语的生动性、情感性和权威性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思政课教师要学习习近平话语艺术,从习式话语中汲取营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话语内容偏理性化和话语权虚化弱化的尴尬境地,且根据“00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动态,从他们乐于接受的交流方式和关心的话题入手,对话语内容、话语风格、话语技巧以及话语表达方式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整,构建全新的思政课话语体系。